“热心人士”攻陷《上海堡垒》
文|娱乐独角兽,作者|耿凌波
电影《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在接受Sir电影采访时,一句“我用错了鹿晗,在一个不合适他的类型里”,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一边是率先抢占舆论高地的向佐,化身拥护鹿晗的KOL,抱打不平,掀起一场对导演的口头讨伐;另一边是痛斥无脑吃瓜的陈砺志,针对片面解读,“仗义执言”,联合新加入的汪小菲,发起“护熊运动”(滕华涛微博ID:黄油小熊)。
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当事人还未出面表态,却已经被“热心人士”撕上热搜榜首三个回合,这一连串操作让人迷惑。
虽然各方势力撕得声势浩大,但电影实际的票房表现,却依旧低迷。《上海堡垒》有一股奇怪的力量,作用于不同的语境下,而产生分野。在舆论造浪上,它跨疆越界,显得无所不能;在商业转化上,面对真金白银,它又冷静克制,显得波澜不惊。事件发酵三天,《上海堡垒》综合票房、排片占比和上座率稳定垫底。
正应了滕华涛形容鹿晗的那句话,“用所谓的流量明星永远是把双刃剑,他们肯定对于宣传上会有一定帮助,但绝对不会对票房有什么帮助”。
更何况,在此次事件当中,鹿饭(鹿晗的粉丝)一改往日屠榜、控评的彪悍作风,异常低调。这场虚张声势的舆论对战,进行到最后,更像是那些“热心人士”的自嗨,他们打着各种旗号、包藏各色心思,前来博眼球、蹭热度,当事人的感受反而不在其关心范围之内。种种解读愈演愈烈的同时,距离滕华涛发声的初衷反而渐行渐远。
舆论谴责滕华涛,究竟在谴责什么?
在那篇采访中,滕华涛在Sir电影引导下,道出了他最初选择鹿晗的原因,“我作为导演,考虑的就是小鹿适合江洋这个角色,一个略显羞涩的,有少年感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鹿晗流量明星身份的认知,“粉丝一定会在宣传上努力地替他的偶像呐喊助威,他们能买的电影票…转换是有限的,这个很早大家就有共识了。”此外,还回应了外界对鹿晗表现的一些评价。
之所以出现大量负面,滕华涛提到了三点,一方面客观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摸索中,有些东西呈现在了演员身上;另一方面是没有考虑到演员与科幻类型电影的匹配度问题,“我用错了鹿晗,在一个不适合他的类型里”;除此之外,行业里有人专门在组织黑粉,“这就是行业的一个(秘密),就跟买收视率似的。”
显然,就演员的部分,滕华涛并没有“甩锅”的意思。甚至还在开头,借讨论“谁该为电影道歉”的话题,提出“演员也是无辜”的论调,“你让人家片方出来,片方对于观众来讲是一个很虚幻的概念,会有部分人会觉得片方都是一些奸商”;“你说让人家宣发的出来也不合适,人家不是创作人员”;“(演员)虽然挨骂挨了那么多,终归也是我们选的演员,人家演员是被动的”。
在已知的公开信息中,并没有任何风声透露,宣发和资方是这个片子扯后腿的主要因素。相反,大家都能看到的是,电影开画豆瓣评分4.2分,且仍一路下滑。宣发被打得措手不及,资方哑巴吃黄连。从源头来说,片子最大的问题还是创作问题。
这也是大多数人,对滕华涛此次发声不满的原因。或许有人是出于对只词片语的误读,拍案而起;但也有人是通读全文之后,对那种“差而不自知”的态度,感到愤怒和痛心。直到今天,当媒体问起滕华涛,电影豆瓣3.2分,是否并没有太当回事?他的回答都是,“说这话可能有点得罪网友。我自己看完片子,包括跟家里人都说,还是很对得起自己的”。
有影评人在豆瓣开分当天感叹,“导演身边没什么善类,皇帝的新衣穿到今天”。
滕华涛甩锅事件爆发第二天,“黄晓明回应‘明学’”也登上了热搜。二十秒视频当中,黄晓明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娱乐嘛,我们做的就是娱乐行业,大家觉得开心就挺好的。”同样是抱着开放式心态,想和观众把事情聊开,但忽略自身存在的“不够尊重他人”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反而网友哭笑不得,甚至被上升为“偷换概念刷好感度”。
我们不禁反思,明星甚至导演,听不到外界声音,对他们自身的成长算是一件好事情吗?许知远就曾坦白,自己对明星有很大的偏见,原因在于,“一方面过度被滥用,一方面被过度保护,他们对生活缺乏感受。”
鹿晗拖累《上海堡垒》?资方:他是这部电影的“强心针”
作为这场舆论对战的中心人物,鹿晗对于《上海堡垒》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曾有媒体将鹿晗的入局,形容为“一剂强心针”。
2014年,鹿晗在国内外正如日中天,但中国科幻电影还一片空白。中影股份发行分公司副总经理邓凌燕,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国产科幻寻找演员的困境,“彼时彼刻,没有人相信中国科幻能行”,甚至有人会直接说,“中国科幻就是雷,我们不愿意碰这个雷”。但在当时,滕华涛凭着一个还不完整的剧本找到鹿晗,却很顺利地得到了鹿晗的允诺。
到2017年开拍时,鹿晗更成为《上海堡垒》第一个定下的演员。“人家演员是被动的,拿了剧本觉得其实对这种题材都有犹豫,但是最后还是坚定地来了”,这是滕华涛口中,包括鹿晗在内的,《上海堡垒》演员的真实状态。在当时那样的语境下,“《上海堡垒》需要鹿晗,甚于鹿晗需要《上海堡垒》。”邓凌燕曾经对媒体说道。
因此,鹿晗对于《上海堡垒》而言,其实更像是一个精神支撑式的人物,可以说没有鹿晗,很难引起外界这么强烈、持续的关注。要知道,与《上海堡垒》差不多时间立项的,还有另外两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三体》,二者虽然均为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但在开发过程中相继遭遇撤资、流产等重重困难,一度停摆。
但鹿晗的“光环作用”也仅仅止步于此,作为演员来看,鹿晗的演技虽然算不上整部电影最大的槽点,但也很难称得上令人满意,甚至还没有他此前戏份较弱的几部作品《我是证人》、《长城》中的表现亮眼;而作为流量来看,鹿晗商业层面的转化率,则始终存疑。此前,有媒体报道,鹿晗高价代言效果堪忧,甚至被业内视为甲方投放的“失败案例”。
虎嗅曾对鹿晗微博 640 万条评论和 89 万次转发进行技术挖掘和分析,发现鹿晗粉丝中,女性粉丝占比高达75%,年龄上有53%是90后。而在2015年的“鹿饭”问卷调查中,则可以发现,鹿晗在校学生粉丝占比66%,社会人粉丝当中月收入低于4000者,占比近一半。由此可见,鹿晗粉丝总体年龄不高,以青、少年为主,这部分人群大多还在上学或刚刚步入社会,购买力较低。
艾漫数据负责人曾针对流量明星的变现力进行专门统计,发现“顶级流量明星对于票房的贡献力最多只有5000万左右,而普通流量明星大概也就能贡献两三千万。而且,这种情况还是明星得不断号召粉丝买票,至少一个粉丝买20张票,才能达到的效果。”至于流量明星广告方面的变现能力,更是无从测算。对于一部大体量电影而言,单个流量明星的粉丝并不足以支撑其票房。
相比资本绑架,创作者的自我绑架更可怕
谁也没想到,曾编剧+导演出《双面胶》(豆瓣评分:7.9分)、《蜗居》(豆瓣评分:7.9分)、《王贵与安娜》(豆瓣评分:8.0分)等作品,最擅长都市、爱情、社会与人等题材的滕华涛,有一天会讲出一个内容干瘪、毫无支撑,甚至逻辑颠倒的故事。可以说,电影《上海堡垒》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情感落地部分的过于薄弱,从人物到故事都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主创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那种“隐约、含蓄的暗恋式东方情感”,太过于牵强,并不足以支撑这样一部投资3亿的大制作,去覆盖全龄段观众群,获得一个合家欢式电影的票房收益。更何况,在这部电影当中,纸片式的人物刻画本身分外单薄,组合起来,更让本就牵强的情感线愈发不接地气,两个演员之间的CP感几乎为零,科幻概念没有找到一个丰满的故事搭载成为硬伤。
事实上,从一开始滕华涛拍这部电影,就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他急切地想要证明什么。
众所周知,滕华涛是电视剧导演出身,他开始要跨界拍电影时,曾遭到质疑,“一个拍电视剧的导演,谁给你的勇气拍电影”,最后《失恋33天》以3.5亿票房成绩,成为当年的黑马,也成为电影圈以小博大的经典案例。十年后,当滕华涛又被问及同样的问题,“一名以往拍摄爱情为主的导演能否拍好一部科幻大片?”他试图用《上海堡垒》来为自己再度正名。
因此《上海堡垒》从剧本创作初期,滕华涛就笃定,着必须是一部科幻战争类型片。原因就是,“想突破自己,别老再拍爱情片”。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坚持,几乎偏执。娱乐独角兽曾专访原著作者江南,后者就曾对这样的改编思路表现出无奈,“从作家的出发点还是希望说感情线能更绵密一点,更细致一点,就是回味更均匀一点”。
对于最终形成的这种顾此失彼的结果,滕华涛后来也反思,“怎么把科幻的东西呈现出来,我在这个问题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我顾及剧本、故事、人物关系等方面的就少了,严重失衡,而后者本来是我所擅长的”。
除了在创作初期,过分急功近利地追求突破,滕华涛在创作过程中,对自己进行的一系列绑架,也让他失去了挽回失误的先机。他想过把感情戏的部分做得再厚一点,但又害怕被观众诟病披着科幻的外衣谈恋爱,而这种自我设限,也体现在对回报比的担忧上,电影里但凡出现外星人入侵,都得花费差不多的制作成本,“我花了那么多钱,就做了一个爱情故事,这好像听起来就不靠谱”。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