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终结流量的只能是流量本身
文|半佛仙人
1
整个周末最让我开心和最让我的难过的事情发生在了一起。
那就是《上海堡垒》这部电影。
我是如此的喜欢原著,喜欢到超过了对于主演的厌恶。
事实证明,我是个沙雕。
开场5分钟后的剧情魔改就让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个沙雕这件事,但是考虑到来都来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件事情说明,来都来了这种思想真的,要不得。
我难过的是自己去看了这个电影,浪费了人生中宝贵的100分钟,还浪费了几十块电影票钱,更难过的是会被身边的朋友们嘲笑居然去看《上海堡垒》,从此在周围的八卦鄙视链中处于劣势。
哎,那100分钟我出去散散步多好,那几十块钱我给读者抽奖多好,可惜了。
但与此同时,我又很开心。
因为《上海堡垒》的票房已经彻底崩了,连微博热搜都是这个,并且已经看过电影的人们得出的结论和我是一样的。
同期的《哪吒》,已经35亿了,在中国票房史上保5争3了,甚至因为《上海堡垒》的优秀口碑,导致院线APP对他们的票房预期都上浮了2亿。
魔幻又真实。
2
按照正常的逻辑,一部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首先要是剧本给力,然后是演员和布景到位,接下来是整个剧组的齐心协力敬业把好东西呈现出来,然后观众捧场。
拍的好大家夸,拍的不好大家骂,一个优秀的演员完全可以因为一部电视剧or电影成为国民影星。
以前一直是这样的,也应该是这样的。
但自打2011年的《宫》和《步步惊心》爆红开始,事情变得有点奇怪了。
大家走上了一个渴求流量的路,剧本,布景,什么都不重要了,只要主演是有流量自带话题的明星,哪怕演技一言难尽,也没关系,反正加大宣传,买热搜,总能骗一些不知情的人来看。
流量生意本质上吃的就是一个利用演员的知名度来制造局部的信息不对称,然后骗无知群众来买单。
以前是先有剧本,再有电影,再有演员。
现在是先抓住一个有知名度的明星,然后随便干点啥,依靠数据维护来营造热闹的景象,让不知情的路人上钩。
为了进一步加剧这个信息不对称,还衍生了一系列的水军和控评行为,靠的就是电影前3天大家都还没摸清楚的时候,靠着刷出来的好评以及明星的知名度来骗人进电影院。
某种程度上,诈骗也是一门玩弄信息不对称的艺术。
所有被流量明星的知名度和宣发搞进电影院的人,可以说都是诈骗受害者。
3
当然资本是不在意这些的,资本只在意投资回报率(ROI),如果用一种模式可以稳定的获取收益,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不确定性的投入呢?
流量明星+大额宣发+CP炒作+数据维护+极快的出片速度,虽然演员片酬占大头,但其实总体成本相较多年磨一剑的电影,成本是要低很多很多的,更重要的是可控。
对资本而言,可控很重要,甚至某种程度上比利润率更重要,可控就代表着除了赚钱,还有别的用途。
很多流量明星的价格,也没那么高,外界看到的都是公关性质的价格(价格本身就是广告宣传的一部分),我作为风控,接触到的价格和外界的价格不是一套。
而且这套东西可以标准化,快速产出,快速收回成本,走高周转的路线,骗一波又一波的观众,或者说
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可控的,标准化的,产品,很受资本欢迎,在全世界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如此。
流量的巅峰发生在《小时代》系列时期,虽然系列电影从头到尾一言难尽,但靠着原著积累的大量粉丝和豪华到巅峰的流量阵容,硬是创造了票房奇迹。
从那之后,资本们就更加肆无忌惮地玩弄流量这一套打法了。
甚至,很多明星团队也迎合了资本的这一套想法,专门制造各种符合资本标准的流量明星,从出道开始,到水军,到数据,到绯闻,有了标准化的操作,生产出了一大堆水货但数据好看的偶像,专门骗资本买单。
神奇的是,很多资本也知道这件事,但不在乎,毕竟真正受骗的,是无知的群众,大家开心做戏分钱,也挺好。
结果就是将近5年的时间里,我们都被各种沙雕流量明星和流量电影包围,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国产电影能看啥,因为感觉都是在骗钱,无非是多少而已。
直到《战狼2》出现。
4
《战狼2》这部电影本身我不做评价,但是作为当时一个无流量明星,无天价宣发的电影,他打破了中国电影的票房记录,碾压了同期(以及历史上的)所有流量电影,观众用自己的钱投了票。
这对于整个流量市场是非常震撼的,因为出现了全新的玩法。
于此同时的是,随着影评被进一步普及到大众,先看评价再去电影院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习惯,局部信息不对称的成本越来越高,最终高到无法维持。
代表现象就是《爱情公寓》的电影版崩盘,这么一部盗墓笔记里插爱情公寓广告的电影,一路打着爱情公寓的名号做宣发,在第一天积累了前所未有的高人气后,第二天就崩塌了。
资本是敏感的,他们意识到流量的打法可能玩不转了,然后聪明的资本就去投一些明星少拿钱的电影了。
不不不,资本不是为了正义,他们只是为了赚钱,什么赚钱,做什么都可以。
粉丝才去追求什么颜值即是正义,资本眼中只有生意。
资本打从一开始就没把流量明星的脑残粉们放在眼里,因为他们知道那些人撑不起票房,利用他们制造的声音制作信息不对称,骗大众进电影院才是正确的事情。
说穿了,流量明星也只是工具,甚至流量明星的粉丝,才是资本最看重的工具。
那些义愤填膺呐喊的粉丝们,只是资本餐桌上的笑谈。
资本从头到尾都是清醒的,他们知道票房的基本盘在哪里。
他们永远只会站到钱的那一边。
而钱的逻辑,一直没有变过。
5
《上海堡垒》扑街之后,流量明星电影可能会逐渐消失,因为不赚钱了。
资本们终于意识到,大众肯自发掏钱买的,才是真正的流量,数据只是拿来骗无知群众的,当无知群众都骗不了的时候,数据也没有意义了。
流量的价值在于能为资本变现,不能变现的流量,没有价值。
很多流量明星动不动就各种热榜,但是周杰伦连微博都没开就已经赢的他们宣布不玩儿了。
很多明星的粉丝们天天控评刷数据,但是一到了要掏钱买票的时候就不见人影,他们也知道是打水漂。
按照《上海堡垒》几位主演的粉丝数,应该起码有个十亿票房的,但现实情况过1亿都费很多劲,这个转化率着实难看。
或者说,这些流量明星本身所谓的流量,其实都是虚假的泡沫。
金钱才是检验流量的唯一标准,能打败数据流量的只能是金钱流量。
从这个角度讲,各种直播带货的顶级网红,才是真正的流量。
6
有人觉得我们对于《上海堡垒》太苛责了,对于整个剧组的各种努力视而不见。
这种想法很善良,但恕我直言,作为一个收电影票钱的商业电影,强调努力是最大的问题,这说明没其他值得宣扬的了。
努力是强者的谦虚,是弱者的借口。
商业社会需要的是结果,资本需要的是回报,观众需要的是值回票价。
如果不能满足这些,大家都会用脚投票,谁也不会惯着谁。
这年头谁不努力?努力都不算优点,而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础素养。
如果光努力就应该获得一切的话,这世界上最赚钱的应该是搬砖的工人。
更何况从一个观影者的角度出发,我发自内心的希望观众们给与这些骗钱电影沉重的打击,给与那些高质量的电影鲜花与掌声。
做的好的,就要大力宣扬支持;做的不好的,就要踩踩踩到尘埃里。
甚至就是要让冷嘲热讽和票房扑街震撼资本,资本没有道德,资本只想赚钱,当赚不了钱的时候,资本就会改变。
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所有人都去做好的电影,最起码是有诚意的电影,因为资本的风向变了。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堡垒》的意义其实不亚于《流浪地球》甚至可能更大。
《流浪地球》告诉了大家用心的价值,《上海堡垒》告诉了大家不用心的后果,资本不看前者,但资本一定会看后者。
因为痛了,所以知道改了。
中国电影一定会在上海堡垒的废墟上爬起来,然后走的更远。
我们要感谢上海堡垒吗?
并不是,我们要感谢用脚投票,用嘴发声的自己。
是我们改变了这一切。
【钛媒体作者介绍:公众号“半佛仙人”,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喷)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