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Q3营收环比翻番 打造下沉市场第一流量入口|品牌
11月12日,中国领先的专注于下沉市场的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QTT.O)公布了上市之后的第一份财报。主营业务收入上,趣头条第三季度营收达到9.77亿元,环比上一季度翻番。用户数据方面,趣头条第三季度平均日活用户突破2130万,同比增长229.0%。
从2016年6月诞生至今,趣头条仅用27个月时间实现了美股上市,并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在外界看来,这种“趣头条速度”,是得益于其对下沉市场的有效挖掘,并已成为这一市场的重要流量入口。眼下,互联网流量争夺进入下半场,核心即为从存量中找增量。趣头条对于下沉市场的充分洞察,以及其独特运营模式,也或将给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主营业务收入超预期增长
三季报数据显示,趣头条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超预期增长,第三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9.77亿元人民币,同比2017年第三季度的1.57亿元增长了520.3%。回顾今年前两个季度数据,一季度趣头条营收2.36亿元,二季度达到4.81亿元,这意味着,截止三季度末,趣头条实现了季度营收环比连续翻番。
根据财报,趣头条预计四季度营收在12亿至12.5亿元之间。如果顺利实现预期,趣头条今年全年的营收有望突破28亿元。
按年度数据看,趣头条2016年营业收入5795万元;2017年达5.17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近9倍;2018年仅前三个季度的营收就达到16.95亿元,是2017年全年的三倍多,营收量级实现了从千万级向亿级、十亿级的快速飞跃。
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趣头条三季度亏损10.3亿元人民币,主要是因为当季入账了高达7.3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激励费用。一般而言,股权激励费用是公司向高管和员工发放股份所致,但趣头条这次的费用,大多不涉及发放股份,而是因为创始人的股份限制安排。早在2018年1月,趣头条部分创始人自愿锁定其持有的部分股份,并附加限制性条款,该安排在趣头条9月份上市时自动解除。从美国会计准则角度,这一股份限制安排及其解除会产生股权激励费用,但这属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实际上趣头条并未发放任何股份。如果不计入股权激励费用,趣头条Non-GAAP(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亏损约3.0亿元人民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截止9月30日,趣头条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23.25亿元,是2017年底2.78亿元的8倍多,健康的现金流将为趣头条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事实上,趣头条良好的发展态势及成长前景,已吸引多家投行的关注和认可。今年10月,德意志银行给予趣头条“持有”评级,并把趣头条未来12个月的目标价为8.3美元;花旗银行给予趣头条的目标价为8.4美元;瑞银证券认为信息流广告将成为中国在线广告的新亮点,给予趣头条“买入”评级,目标价为10.86美元;而 KeyBanc Capital Markets给予趣头条“增持”评级,目标价为11美元。
打造下沉市场第一流量入口
长期以来,流量一直都是互联网公司争夺的对象。如果说移动互联网上半场是存量市场的流量获取,那么下半场则是对于增量市场的充分挖掘。
作为一个专注于下沉市场的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平台上大部分用户集中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而这一市场是一个约10亿人口数量的庞大市场。移动内容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找到商业突破点,建立起后发优势,是趣头条从诞生起就开始思索的命题。三四线市场人群的对于移动内容日渐凸显的需求,让趣头条日益坚定了对于这一增量市场潜力挖掘的信心。
瞄准下沉市场,趣头条的另一制胜关键在于对于下沉市场人群的充分洞察。下沉市场的人群不同于一二线城市,他们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而这一人群的另一特点是,熟人社交,乐于分享,沟通频次很高。为此,趣头条打造了一套“用户忠诚度计划”,即独特的游戏化积分运营机制,通过游戏化的积分体验,培养用户对于趣头条APP的使用习惯和粘性,也使得趣头条获得了用户长期留存的优势。相较于其他内容聚合类平台的用户登录率不到30%,趣头条的用户登录率高达95%,保持行业第一。这让趣头条更加了解用户,即便用户更换手机,但仍能凭借唯一的账号为用户推荐定制化内容。
用户数据方面,截止今年9月30日,趣头条第三季度平均日活突破2130万,同比2017年第三季度的650万增长了229%,环比2018年第二季度的1260万增长了69.1%。此外,趣头条用户在线已超过55分钟,同比增长64.4%,环比增长18.9%。同时,趣头条在APP细分市场应用排名中,长期排名第一。
趣头条创始人谭思亮表示,“我们的稳健业绩表明了我们有能力吸引和服务中国下沉市场的用户。这个市场还有巨大潜力,我们希望能成为这一市场的主要流量入口,为此,我们将继续强化内容建设,改进技术,不断丰富产品形式,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用户体验。”
据了解,趣头条在不断积累更多用户的同时,也将持续拓展更多创新服务产品,除现有的资讯及视频外,还将推出小游戏、小说、漫画等轻娱乐内容,持续完善其内容生态系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