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外卖人员入内引争议,商场应当平衡自主经营权和社会利益
图片来源:微博@曹导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界面新闻,作者丨周卓然,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微博Vlog博主“曹导”近日发布的一个视频登上了热搜,原因是在她在体验做美团外卖骑手的几天中,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歧视”。
而其中最被网友们热议的对象,就是全国年销售额最高的奢侈品高端商场——北京SKP。
在视频中,SKP的保安明确表示穿着“美团骑手”服装不能进入商场,想要进入只有将衣服换掉,或"套件外套进入”。这种阻碍导致曹导陷入了取餐超时的绝望中,引发了公众对于外卖行业的共情。
对于SKP的做法是否侵害了职业平等,许多网友都发出了质疑:“高端商场就高人一等吗?”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SKP设置的限制是看人下菜碟的表现,是歧视某些特定工种、激化阶层矛盾。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外卖员取餐是一种职业行为,而商场也有规范性管理的需求,不必将其上升到“歧视”的层面。
可见,双方争议的核心在在于 “外卖工服”是否能成为一种合理的权利限制标准。这和一些高级餐厅设定Dress Code不同,职业服装具有更显性的身份标识,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符号,它不应当被分为三六九等。
事实上,这次触发舆论的命门并非仅仅在于“歧视”,而在于这种行为引发了群体的不安全感。
从SKP保安的回应中可以知道,SKP并没有限制外卖人员进入,只是希望限制穿着了外卖工服的人员进入,这似乎意味着当一类人的职业身份外露,他反而优先丧失了作为消费者的权利,而成为了被某个场所进行身份审查的目标。
因此,这种审视是否还会发生在别的特定人群身上,就变成了一个令人担忧的未知数。而基于某一个特定职业群体的区别对待,则伤害了社会的公共情感。
事实上,商场是否能够人为地为某一类特定群体设置入门的障碍,是一个超越了权利范畴的问题。
上海国域达律师事务所的杨旺律师对界面时尚表示,SKP的事件显示出了企业经营自主管理权和外卖小哥自身权利的冲突。一方面,我国的法律规定了人人平等的原则,如果只是身上有标识就遭到限制,而不是衣衫不整的情况,则很可能存在人格权被侵犯的情况。
但另一方面,商场也有自主经营管理权,可以决定什么人可以进店消费。杨旺认为,这种条款如果遭到起诉,一般会被判定条款无效。
这意味着除非对簿公堂,法律的手也无法过于积极地去干预企业自主经营的疆域。SKP作为一个定位高端的商场,它有一定的权限,能够对自己的经营环境进行规划,来提供与消费者提供的溢价相匹配的服务和氛围。
只是,其中的利益平衡非常考验企业经营的智慧。
随着外卖行业的高速发展,如今的都市人都已经形成了高频的外卖消费习惯,这也使得入驻各大办公区、购物中心的餐饮商户几乎都开通了外卖服务。
但是,外卖业的激烈竞争也制造了制度性的恶,比如公司为了提高竞争力,压缩外卖小哥的送餐时间,导致其订单分配过于紧凑。如果送餐超时,赔偿责任则由外卖员自行承担,而顾客对于外卖员超时的差评将会导致其绩效进一步降低。
对于一个基础工种来说,这种倒扣工资的做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我们在一些场合也能常看到外卖员奔跑撞人、抢车道等不良行为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承载这些商户的商业体是否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取送外卖在正常且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就是各凭本事了。
从目前来看,大型商业体出于管理目标,基本都采用了设置统一取餐点的做法。此前在上海,环贸写字楼也曾命明令禁止外卖人员进入写字楼。据写字楼的说法,这是为了维护写字楼里的办公管理秩序。
同时,环贸写字楼设置了办公楼的外卖交接点,并为其配备了解暑电风扇。但据一些网友表示,由于凉亭太小,许多外卖人员还是只有在太阳下暴晒。
而在本次事件升温后,北京SKP也在7月12日做出回应,称商场有固定的外卖取餐模式,为外卖人员准备了专门的等候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