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开推特,亚马逊用五千万美元买10场 NFL 直播权
亚马逊便捷的物流一直为顾客津津乐道。按照亚马逊的说法,作为Prime会员的你,如果在网站上看中了一件衣服并购买,将会短在两个工作日内收到商品。
可事实却永远不像广告文案所描述的那样美好。亚马逊方面负责人表示,那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交通便捷的地区,并不能够在每个地区面面俱到。但“野心勃勃”的亚马逊,在备受争议时表现出了一家大公司的应有素养:碗里的还没吃完,但一定要盯着锅里。
在物流业务尚待改进之余,本月初,近年来逐步发力体育产业的亚马逊,以5000万美元价格买下了 NFL 10场周四夜赛直播权。此外,据彭博社报道,亚马逊还给了NFL一个价值3000万美元的市场推广包,也就是说,这次合作,亚马逊方面付出的总成本可能高达8000万美元。
回想起2016赛季,推特拿下这项赛事时,所付价格则仅有1000万美元。这笔交易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奥秘呢?生态圈将从以下几点为你进行深度解读。
为什么NFL这次把版权卖给了亚马逊?
从NFL的角度来说,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数字媒体公司介入到自己版权的竞购当中。2015年,雅虎花费大约2000万美元购买NFL比赛的转播权。去年,推特以1000万美元买下NFL周四档10场比赛的流媒体转播权。
而今年,为了同样的版权亚马逊向NFL支付的费用高达5000万美元,这是去年NFL周四档流媒体版权价格的5倍,更不用说还有3000万价值的推广服务了。
未来几年Facebook或者谷歌以更高的价格买下NFL的版权我们也不用感到吃惊。据彭博社报道,NFL的策略是在2021年之前与科技公司保持暧昧,等到2021年NFL电视合同到期后,市值5800亿美元的谷歌公司或者其他科技巨头就有机会入局,与市值310亿美元的CBS竞争NFL版权了。
对于这次为什么选择与亚马逊合作,NFL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亚马逊是个很强大的平台,在高质量视频转播方面很有经验。”
为什么亚马逊想买NFL周四夜版权?
从亚马逊的角度来讲,早就从去年春天挖角《体育画报》总经理詹姆斯·洛伦佐并开设体育分部就透露出公司对于体育直播的兴趣。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黏性用户,在原有的文字订阅、剧集电影订阅之外,亚马逊也希望在体育类内容方面寻找到新的市场突破口。
亚马逊Prime会员订阅服务,在2014年之后实现了一个稳步的增长。在2015年年底,其订阅用户达到了近5500万,而在2016年这个数字超过了6000万的大关,而且这些用户基本上很大部分都是亚马逊的忠实消费者。
三年多的时间内用户数翻番,从数据上亚马逊似乎做得还不错。但用户增量还不是亚马逊唯一忧虑的方面。从2015年开始,亚马逊就发现其Prime会员中,非活性用户的数量在上升,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依靠足够吸引人的内容来提高用户黏性。
因此,亚马逊希望通过关注度较高的、影响力较大的赛事来获得更多订阅用户,并提高现有用户的活性。买下在美国人气颇高的NFL版权,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亚马逊外,还有哪些公司参与了这起版权竞购?
据科技新媒体Recode报道,推特、谷歌、亚马逊、Facebook和YouTube都参与了今年NFL流媒体版权的竞标。
越来越多的社媒投身于体育产业
除此之外,像一直对流媒体版权感兴趣的MLB旗下的流媒体视频部门BAMTech和特纳体育公司却并未参与此次竞购。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公司参与了欧冠版权的竞购,有消息称由于传统电视媒体NBC、CBS还将提供NFL周四档比赛直播,这种“独家版权不独家”的现象是BAMTech和Turner Sports放弃参与此次竞购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NFL允许亚马逊仅为其付费会员提供赛事直播?
相比去年“周四橄榄球之夜”在推特上的直播对所有人免费,今年亚马逊将改为仅为其付费会员播出。这似乎违背了NFL让尽可能多的观众观看比赛的初衷。
但实际的情况是,伴随着版权消费的激增,除去加大广告植入力度以收回成本,各个赛事营销方也追逐着流媒体的新潮流,在用户身上薅羊毛。因此,亚马逊仅为其付费会员提供赛事直播,也是顺应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随着传统电视的收视率走低,移动化愈演愈烈,体育转播模式乃至商业逻辑,都在进行着更新与换代,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新兴社交媒体的合作正在成为现代体育赛事转播的重要趋势。在版权分销的时候,社交媒体的权益,俨然成了一块新的战场。
对于NFL这样的传统王牌赛事来说,主动拥抱社媒的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在这个终端+网络=海量资讯的时代,在手机终端上收看赛事成为了越来越多球迷的选择,与Twitter这样的大型社交媒体合作,无疑能为NFL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在社交网络媒体上进行垂直转播,NFL不仅能得到的更多直播量,同时也能积攒更高的话题热度。
那么问题来了,Twitter在理顺社媒赛事运营的商业逻辑之后,便“金盆洗手”潇洒离开。而在“重金”接过枪杆之后,亚马逊这一家电商出身的企业,又将如何与赛事IP创造“双赢”的模式,实在是让所有行业人士都无比好奇的问题。
(文 / 罗震,编辑 / 殷豪男)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