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国第一个数据中心,为什么选在贵州?
近日,有消息称,为扩张在中国的业务范围,苹果公司正计划在贵州省建立其在中国的第一个数据中心。这是苹果继在华斥资35亿人民币连建4座研发中心后的又一大动作。
据了解,苹果将在贵州贵安新区注册实体公司,并与当地的互联网服务企业——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一座iCloud贵安新区主数据中心。预计该数据中心的投资额将达10亿美元。
根据中国的云服务必须由本地企业运营的规定,苹果已与云上贵州达成共识,在数据中心的运营方面,将由云上贵州全权负责,苹果则提供技术支持。此外,iCloud和云上贵州将为iCloud在中国境内的用户提供双品牌服务。
苹果方面表示,iCloud在中国很受欢迎,很多用户愿意用iCloud存储他们的照片、视频、文档和App等,不仅安全且可与设备保持同步。此次在贵州建立数据中心,将极大的有利于苹果提高其iCloud在中国的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和苹果全球各地的数据中心一样,贵州的数据中心也将采用100%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电。
iCloud性能需要优化提升,苹果建数据中心或为扩大用户和市场
在了解这座数据中心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数据中心?
根据百度百科,数据中心就是全球协作的特定设备网络,用来在internet网络基础设施上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数据中心是一整套复杂的设施,它不仅仅包括计算机系统和其它与之配套的设备(例如通信和存储系统),还包含冗余的数据通信连接、环境控制设备、监控设备以及各种安全装置。
而谷歌在其发布的《The Datacenter as a Computer》则表示,数据中心是多功能的建筑物,能容纳多个服务器以及通信设备。这些设备被放置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对环境的要求以及物理安全上的需求,并且这样放置便于“维护”,而“并不仅仅是一些服务器的集合”。
总结来说,数据中心就是由一系列相关服务器及通信等设备组成,并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信息传输、展示、计算与存储的集合。
而众所周知的,iCloud是苹果公司为苹果用户提供的一个私有云空间,方便苹果用户在不同设备间共享个人数据,类似于百度网盘。
对于苹果而言,中国苹果用户数量庞大。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不仅能够降低数据存储、传输等方面的成本,还能更好的提升其iCloud的性能,与中国本土云服务企业展开有力竞争,扩大其用户量。
苹果公司环境、政策和社会事务副总裁丽萨•杰克逊表示,新的数据中心及合作关系的建立,将有效的减少数据传输、存储等方面的延迟和提高iCloud的可靠性,提升iCloud中国用户的体验效果。
中国首家数据中心,苹果为何偏偏选择了贵州?
然而,苹果为何选址贵州?
贵州在大多数人眼中,是贫穷的代名词。在中国大陆各地中,经济实力处于中下水平。
其实不然,贵州南接广西、西接云南、北接四川、东接湖南。随着近几年的发展,重要交通线例如高铁、国际航线等纷纷将贵州列为链接点之一,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流日益剧增。此外,贵州已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吸引了包括苹果、Facebook、微软、谷歌、亚马逊、英特尔、IBM等科技巨头参加,在科技尤其大数据方面的世界认知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5月举办的2017年大数据博览会,参展公司便与贵州签署了价值24亿美元的合同。
其二,作为“西电东送”的起源,贵州不仅电力充沛、价格低,在水源和新能源拥有量、成本方面也具有优势。而数据中心对于电力需求极大,苹果选址贵州,仅在电力方面,就节省了大量成本。而为了吸引各大公司投资或落地贵州,其政府也推出了相关试点工程,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第三,由于数据中心设备精密,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过冷过热、潮湿干燥、灰尘等都不利于设备的保护和长期使用。而贵州常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5摄氏度上下,空气质量较高,稍经过滤就可直接进入机房,是数据中心运营的佳地。
第四,贵州电子产业起步较早,基于其传统技术和经验优势,贵州在产业创新和升级方面阻碍较小,且吸引了阿里巴巴、惠普、富士康、亿赞普等知名企业的相继入驻,为其云服务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
总结
其实,在中国,虽然苹果用户群体庞大,但相较于苹果电子产品,其iCloud可谓乏人问津。相较于其在中国最大竞争对手百度网盘2058G的空间来说,iCloud免费空间只有2G绝对是其最大的硬伤。
此外,对于大多没有付费使用网络资源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每个月68元的2T空间实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苹果想要获得更多的中国用户,仅靠在中国落地数据中心还远远不够,应切实考虑中国市场需求,打造适用于中国消费者的云服务产品。
不过,随着苹果全球软件服务业务的扩大,其产品在消费者群体中的熟识度和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此次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或许就是为了扩大苹果软件产品在华的影响力,凭借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国本土厂商竞争,以获取更多的用户。
【钛媒体作者:镁客网,微信公众号搜索“镁客网”,微博@镁客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