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作诗还停留在“工匠阶段”,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意义不大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小冰作诗还停留在“工匠阶段”,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意义不大

“快把光明的灯擎起来了/那里有美丽的天/问着村里的水流的声音/我的爱人在哪…”这首泛着浓重文艺气息的诗并非出自哪位现代诗人之手,而是从微软机器人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中节选的。

最近人工智能又迎来了一波火爆的热潮。“阿尔法狗”几乎横扫围棋界各大高手,而小冰又出版了诗集。此外,小冰还具备唱歌、播天气预报、撰写新闻评论等“技能”。由此看来,人工智能就快达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境界”了。

从客观角度来看,小冰的诗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小冰写诗,除了体现出人工智能已进步到一定程度之外,还能对人类的诗词写作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更预示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然而,AI作诗的意义何在?仔细推敲小冰的作品,缺陷还是非常明显的。重要的是,机器写的诗缺乏灵性。古语云:“诗言志,歌咏言”,虽然按图索骥也能成诗,但人工智能的诗只是停留在“工匠阶段”,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起码在弱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如果未来能够进阶到强人工智能阶段,AI作诗可能又会是另一番光景了。

AI作诗达到一定水平,但遣词用句仍存缺陷

香花织成一朵浮云/有一模糊的暗淡的影/是我生命的安慰/只得由他们亲手烹调…这些看起来颇有水准的现代诗诗句,出自近日出版的《阳光失了玻璃窗》中。其出版方湛庐文化的宣传颇有噱头的意味:“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机器人写的诗集”。再配上AlphaGo在围棋界的大热,人工智能的话题很难不吸引人们的眼球。

微软“小冰”负责人、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表示,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代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训练次数超出了10000次。从开始的语句不通,到现在形成独特的风格、偏好及行文技巧,除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也少不了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的运用。

人工智能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深度学习+算法运用,如果要深挖,则又是另一篇文章了,加之关于AI技术的讨论着实不少,此文中就不再赘述。总之,小冰的算法相当于综合了诗人们的“模式”,算是基于模仿的创作。微软的目的在于用算法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中“标准化”的部分加以解构,最终使机器也具备创造性。对此,李笛表示:“相当于人类的通感,人类看到图片发生的想象,我们试图通过算法模拟人的推断过程。”

为了验证AI的写作水平,小冰从今年2月起陆续在豆瓣、简书、天涯、贴吧四个平台以“一荷”、“骆梦”、“风的指尖”等化名投稿,没有被察觉出“机器”的身份。此外,小冰还向杂志和报社投稿,并收到了刊发邀请。

小冰作诗还停留在“工匠阶段”,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意义不大

前有“阿尔法狗”在围棋界的优异表现,后有“诗人”小冰出版诗集,这让许多人产生了浓重的危机感。且不论人工智能是否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单说人工智能在诗词方面的进步,对于人类的诗歌创作大有益处。

提起现代诗,许多人都抱着一种不屑一顾的心态,甚至认为将一句话截成几段写出来就是现代诗了。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但却并非毫无根据。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诗歌的水平确实在严重下降,许多现代诗的噱头意味也远高于其本身的价值。

现在,机器居然也能做出像模像样的现代诗,对一些“不走心”的人类诗歌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对诗歌界也可能起到一些推助作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说,在作诗初期,按图索骥是十分重要的。量变产生质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写出优质的诗歌。而AI的长处在于,能够为初学者提供更好的模版和示范,有利于初学者更快地掌握诗词的基本写作方式和套路。

此外,小冰的写作能力也能对人类的诗歌写作起到激励作用。如今的许多现代诗都落入了譬如“梨花体”的低级套路中,在创作方面懒怠,更谈不上什么艺术高度了。而以小冰为代表的AI写手,已经可以称之为“文字工匠”,并且比人类做的更好。连机器都能做到套路化写作,从而批量生产出诗歌,人类也应该思考如何“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在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围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创作出真正的艺术。

尽管小冰的作诗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若是仔细推敲,会发现在遣词用句的细微之处仍存在大量缺陷。以小冰的作品《幸福的人生的逼迫》为例,初看题目,虽然不太通顺,但意思还勉强说得过去,待到细看正文之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这是一个诗人的教堂上”,很明显表达有问题。“可信的蛇会做云层鱼的声音”,完全不知所云。“待从我的心灵/幸福的人生的逼迫/这就是人类生活的意义”,营造出了不是乱码胜似乱码的效果。

从小冰写出的诗句来看,人工智能实质上就是靠着深度学习和算法将语句拼凑,从而作出诗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各领域都能将“按图索骥”发挥到极致,但弱人工智能终究只能停留于“工匠阶段”,并不存在太大的意义。

AI作诗主要停留于“工匠阶段”,弱人工智能时代意义不大

实际上,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人类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就已存在“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冲突。

工匠们往往技艺精湛,但艺术感不强。因而艺术家们一旦有了成就,就会被工匠们研究、学习和模仿,形成难以解决的困局。有趣的是,许多艺术家成名后,也会落入自己以往风格的窠臼,会被外界指斥为“没有创新”、“沦为工匠”。

以上两种现象皆可视为“工匠入侵”。以小冰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写手便可被视作最完美的工匠:执行能力出色但却毫无感情。“工匠”的凶猛围剿会挤压艺术家们的生存空间,但也可能迫使他们进行更有深度的文学创作。虽然小冰集合了519位诗人的“经验”,但文学艺术的核心活力终究是人类而非机器。

此外,“工匠入侵”的程度通常取决于商业化的程度。例如现代绘画的商业程度高,就出现了很多对大师作品的临摹、仿制甚至造假。而现代诗歌的商业化程度低,相对而言较为平静。因而人工智能写手的介入,或许会掀起现代诗的创作浪潮,提升其商业化程度。

对人类的文学艺术领域而言,AI的“工匠入侵”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推动作用。100年前胡适先生的《尝试集》技巧也并不高超,但却起到重要作用。100年后,由AI写就的诗集面世,等同于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甚至可能被载入人类的文学史。

然而,AI下棋或是AI写诗,都存在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它们为何要做这些?这样做对AI而言意义何在?

早在9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自动写诗的程序,而在社交网络中也时不时会出现类似的古诗合成软件。

小冰作诗还停留在“工匠阶段”,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意义不大

这些机器合成的古诗乍一看似乎还不错,其实都经不得仔细推敲,就算偶有神来之笔也是碰巧的成分大一些。相形之下,古诗的形式更为简单一些,更有可能被机器大量复制,而现代诗则不然。

在现代艺术中,本身就蕴含着对于科技侵占人类思想领域的警觉,并富有重视象征与创新性的幻想。此外,现代诗的思潮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不被同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使用人工智能写现代诗,恰好违背了真正的现代艺术精神。

诗歌,本就是人类审美、感情、思辨的体现,机器不是人类,在AI作诗的逻辑中,最大的难题就是:AI写诗目的何在?

当前机器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所谓“AI作诗”,其本质即通过数据库检索,再加上特定算法拼贴而成。由于对意象的拼贴会构成自然意境,所以机器写出的诗能够达到一定水准。但是这并不存在实际的意义。即使机器作诗与人类诗歌中平庸的那部分看不出差别,但仍然与最优秀、最复杂的那部分天差地别。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AI作诗是其对人类的直觉领域发起了挑战,所以有“文学是抵御AI的最后一个阵地”的说法。但AI在弱人工智能时代写出的诗歌脱离了审美,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意义。其最终目的在于“乱真”而非“是真”,只是一种低级的模仿而已。

那么,AI究竟要怎样,其作诗行为才算有意义?可能要到强人工智能阶段,这种意义才会得以实现。一旦出现强人工智能,机器的自我意识就会觉醒,这就相当于有了新物种和新的智慧生命。

但令人纠结的是,强人工智能作诗的目的更加虚无。人类作诗是以历史基础、文化背景及生命体验作为依托的,也因此才有了意义。对于强人工智能时代具备自我意识的AI而言,该以什么为依托呢?生命?或是时间?机器没有死亡一说,可以随意更换零件,对于活在互联网中没有实体的AI而言,这些在人类看来宏大的命题似乎都不值得一写。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虽然已能进行文学创作,但实质上还是依照算法“按图索骥”,弱人工智能时代AI作诗能对人类起到一定的反推作用,但实质意义不大。可能等到强人工智能阶段,AI为自己作诗之时才会具备真正层面上的意义。可以预测,“机器之诗”会从AI的视角写出只属于AI的独特诗歌,除了空间感等要素与人类相同,其他大部分人类诗歌中的要素对AI来说都是可以舍弃的。(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微软人工智能小冰人工智能微软小冰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写诗人工智能小冰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