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1年的《龙门飞甲》后,徐克已经5年没拍过武侠片。如今这部尔冬升花费近20年筹备的《三少爷的剑》,徐克也只是以监制身份去片场了几次,虽然尔冬升表示徐克在3D、特技的拍摄和美术、服装乃至道具上都给予了全方位指导,但这部影片依然无法逃开近几年武侠电影票房尴尬的境地。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自12月2日上映以来,《三少爷的剑》的票房表现难称亮眼。首映日票房1847.8万,首周末票房5190.2万,截至12月7日21点,票房不过7300万元左右,与同期上映的《你的名字》相去甚远,即便是和《佩小姐的奇幻城堡》相比也处落后。

博纳一位负责此电影项目的人士告诉数娱梦工厂记者:

“当初选择这个影片主要是因为,博纳和尔导(尔冬升)一直是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合作过很多电影比如《窃听风云》系列、《枪王之王》。《三少爷的剑》是尔导的一个心结,因为他演过三少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想拍这个,当时想定的演员是张国荣和金城武。后来因为一些问题就没有拍成,一直拖延到现在。”

尽管博纳与尔冬升对《三少爷的剑》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但是影片的口碑方面依然呈现了非常鲜明的两极分化。在专业影评网站豆瓣上,9000多人给出的评分为5.6分。截至12月6日12时,微博上22169人点评,71.%好评,15.6%差评。,而12969条的猫眼短评中,好评7731条,差评1034条。

在这些评价中,特效和画面基本属于好评,而差评主要集中在故事、台词和表演方面。尔冬升导演曾坦言此部电影的制作成本为1亿元左右,后期花了2年,演员片酬不到20%。目前来看虽然有徐克拿手的特效护航,但主出品方博纳想要收回成本看起来并不容易。

从1928年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到六七十年代香港邵氏武侠片的热潮,武侠电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经过七八十年代的辉煌之后,武侠电影在新世纪逐渐走向没落。

除了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以及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十几年来,也就只有2011年徐克执导的《龙门飞甲》和2013年王家卫执导的《一代宗师》可圈可点。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根据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在针对当下中国电影观众类型偏好的调查中,观众对武侠片的偏好只占2.2%,在14种列出的类型片中居倒数第二。2011年﹐中国市场一共有18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元,其中武侠电影有9部。但时过境迁,截至2016年11月30日﹐今年的票房排行榜前20名中﹐只有《叶问3》占据第16位,而其票房造假事件也让影片本身黯然失色。

台湾的一位知名编剧在接受数娱梦工厂采访时评价说:“现在的武侠戏大都只靠噱头,也就是特效电脑动画,而忽略了剧情和侠义精神。武侠小说改编成电影,需要在原著的精神面去着墨,而不只是动作的好看,最主要的是主题意识的呈现。”

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武侠片体量普遍较大,成本比一般剧情片高很多,运作难度不小。但风水轮流转,在经历了辉煌与落寞后,武侠电影的未来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3D 特效并不是武侠电影的救命良药

作为2016年来为数不多的一部武侠电影,《三少爷的剑》面世背后有着一段围绕着博纳、徐克、和尔冬升的组局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星皓影业制作总监的尔冬升找到了当时正因票房成绩不佳而惨遭投资方中国星集团撤资的徐克,想要一起重拍《三少爷的剑》,徐克当即应允。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都说十年磨一剑,但“三少爷”尔冬升的这把剑磨了将近20年。历经资金、景地、演员等问题而一度搁置,2011年再次启动,尔冬升对这部影片的情结不可谓不深。

在当初看了徐克的《龙门飞甲》后,尔冬升发现,3D技术可以给武侠电影灌注新的生命力,可以更好的呈现观影效果,所以决定重启《三少爷的剑》。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我们老板于冬和徐克导演,都是非常喜欢武侠电影和武侠文化的人,所以几乎是一拍即合。”博纳的人士说。

把博纳称之为中国最有武侠情结的电影公司,也许也并不为过。2015年博纳影业在成立15周年晚宴上公布的一份2015-2016年片单显示,除了《三少爷的剑》,2016年博纳计划拍摄的武侠片还包括尔冬升监制、刘伟强导演的《武林怪兽》、麦兆辉与庄文强联合执导的《无双》以及谭家明导演的《侠盗》。而早在2011年,博纳就曾出品徐克的电影《龙门飞甲》。

“这几年武侠电影的IP改编没有太卖座,但武侠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坛最具类型化、最具风骨的一个作品类型。武侠小说大都描述一个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比如气节、是非观、民族大义、牺牲精神等。 中国的武侠小说里都有。而古龙又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个大家。古龙的小说比较能展现中国人里面对个性自由和侠之风流的一个理解。”博纳前述人士表示。

遗憾的是,虽然《龙门飞甲》作为中国内地继香港后大中华区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3D武侠电影,当年取得了5.4亿元的高票房,一度给了武侠电影的复苏很大市场信心。但在《三少爷的剑》中,虽然徐克依然为其打造精美特效的风格,但这部影片并没有延续上次票房上的成功。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古龙的故事本来就不好拍,文字是他最大的特点,这样的东西转化成本子其实很难出好作品。”对于《三少爷的剑》的票房失利,北京的一位影评人表示并不奇怪。

而伴随《神奇动物在哪里》余热未消,北美票房冠军《海洋奇缘》也正在热映,同日上映的《你的名字》的大红大紫,《三少爷的剑》腹背受敌,受到的冲击自不必说。

90后受众的口味更替与武侠电影的沉浮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电影类型,在中国电影史上浮浮沉沉,经历了无数次的承前启后、推陈出新,逐步发展成了最独特、最具民族性的电影类型,曾经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高潮与辉煌期。

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在上海中央大戏院首映,一时间全城轰动,引发了武侠片创作的高潮。从1928到1931年,上海五十家大大小小的电影公司,共拍摄近400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就有250部左右。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多处于战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政府对武侠电影强制禁映,使得武侠电影就此南下香港,中国武侠电影从此进入了一个动荡分流的时期,形成了上海的孤岛时期和香港的港岛时期。

五十到八十年代,港台出现了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新派武侠小说,为香港武侠电影的繁荣提供了新的文学基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电影以《黄飞鸿系列》最具代表性,引发了香港武侠电影的制作高潮,而且随后黄飞鸿系列的影片多达68部。

这期间,张彻和胡金铨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香港电影“新武侠世纪”的两大旗手。胡金铨以《大醉侠》、《龙门客栈》和《侠女》为代表,张彻则是“新派武侠”电影的开拓者,对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独臂刀》、《金燕子》、《马永贞》等。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功夫片在七十年代逐渐兴起,并逐渐取替了刀光剑影的武侠片,成为了港台电影的主流。70年代新派武侠电影有545部,而功夫片就有445部,可以说是功夫片的繁荣时期。这一期间以我们熟悉的李小龙和成龙为代表。

八十年代,港台地区的武侠电影总体上说出现了严重滑坡的态势。从1980年的142部降低到1989年的10部。

进入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的电脑特效应用到电影上。这一时期也是大陆武侠电影的繁荣时期。《新龙门客栈》、《新少林五祖》、《新精武门》等佳作迭出,胡金铨的《笑傲江湖》、王家卫的《东邪西毒》等影片更是成为经典,徐克推出的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形象也深入人心。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新世纪以来,武侠电影呈现产量少、口碑不佳、票房低迷的特点,逐渐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近两年口碑不俗的《绣春刀》、《刺客聂隐娘》、《师父》等电影也只有几千万的票房。再往前追溯,2000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虽然荣获奥斯卡金像奖以及美国金球奖的多项大奖,在全球收获逾2亿美元票房,但其在内地的票房仅1400万元。

乐正传媒董事彭侃认为,武侠市场的衰弱跟观众口味变化有很大关系:

“过去的武侠电影受欢迎其实是有阅读基础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都是看武侠小说长大的。但现在的年轻人,武侠小说对他们已经比较遥远,他们生活在一个二次元的世界当中。”

根据2016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在针对当下中国电影观众类型偏好的调查中,观众对武侠片的偏好只占2.2%,在14种列出的类型片中居倒数第二。

2011年﹐中国市场一共有18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元,其中武侠电影有9部。但时过境迁,截至2016年11月30日﹐今年的票房排行榜前20名中﹐武侠电影只有《叶问3》占据第16位,而其票房造假已经不是秘密。

而且记者对比发现,研究报告所说的2011年票房过亿的9部武侠电影,除了徐克执导的《龙门飞甲》和陈可辛导演的《武侠》,其他都是夹杂着惊悚、战争、奇幻等因素的动作片或者说是功夫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侠电影。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而2011年至今,只有2014年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18423万元),2016年的《叶问3》(8.02亿元)和《卧虎藏龙·青冥宝剑》(25625万元)这3部影片票房过亿。

华夏电影公司的一位制片人说:“传统的武侠电影现在经过市场的发展,逐渐变化成很多分支系列,比如武侠玄幻、武侠魔幻等。传统的武侠片,要么走中华传统文化高大上的路线,比如《卧虎藏龙》,商业性和文艺性俱佳。要么就是纯走商业性的武侠片子,但这类片子又是目前90后主流市场不太愿意看的,他们是看着玄幻小说长大的一代。”

武侠电影还能卷土重来吗?

当新时代的年轻人们沉浸在大量玄幻、魔幻以及二次元的世界中时,那些经典了数十年的武侠小说和电影随着70/80后的老去而逐渐蒙尘。随着观众基础的逐渐缺失,时代发展下观众口味的改变、原创IP的匮乏、过于追求特效而忽略了对剧情和侠义精神的演绎、改编水平的参差不齐等因素,都使武侠电影的发展陷入尴尬境地。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身为武侠小说作者和武侠电影导演,徐浩峰曾经表示,要保住武侠这个类型,必须要有独到的故事,最初武侠小说吸引观众是靠描写社会阶层的丰富性,这种东方的通俗文学涵盖了皇帝、贵族、平民百姓、流氓等多个阶层。但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单一,作家想象力匮乏,作品不关照现实,相关文学鲜有发展。

从2012年执导首部武侠电影《倭寇的踪迹》开始,徐浩峰作为导演先后又推出了《师父》和《箭士柳白猿》两部武侠电影。这三部影片的豆瓣评分分别为7.1分、8.1分和7.2分。这样的评分在近年来的武侠电影中已经属于上乘之作,但票房却很是惨淡,分别为37万、5476.9万以及332.1万元。

《三少爷的剑》票房折戟,武侠片注定江湖路远

“武侠电影不能固步自封,要适应年轻人的观赏角度,比如发展现代武侠,或者武侠跟欧美的超级英雄来结合,这种形式是年轻人比较认同的审美角度。经典小说翻拍和重新演绎是很难的,尤其是古龙,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构架体系,挑战难度很高。”喜天影视副总经理陶云逸告诉数娱梦工厂。

同时,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陶云逸表示,作为投资者,他会看武侠作品是否有新意,同时又能够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不过,国内观众的口味变化受很多因素影响,电影市场具有很大的不可捉摸性。很多类型影片存在循环往复的特点,就像青春片和动画电影,某一类型的影片有了爆款之后,市场上会出现很多同类型的影片。武侠电影只是目前相对低迷还是长久的沦陷,依然需要有待市场来验证。

“以后中国式大片的出路一定是包含武侠片在内的,因为这是东方中华文化最具大众性的表现形式。”华夏电影公司的一位制片人说。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