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 利用共享经济,释放自己的闲置资源,帮助个性化需求的人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钛媒体注:姬十三是果壳网创始人兼CEO,神经生物学博士。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曾先后在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2010年11月,姬十三创办果壳网。今年3月,姬十三创办了一家付费制一对一经验交谈平台----在行,据在行给出的数据,在行目前每天大约有 300 多单交易,每单均价在400元左右。这样一个需要强运营的行家平台,早期如何冷启动?产品如何构思?以下是姬十三在第28届小饭桌创业课堂上的分享。

读过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行是果壳在今年启动的一个项目,App刚推出八个月时间,今年还是在探索的阶段,做了一些尝试,也走了很多弯路。

关于共享经济,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错的创业公司,在行是用共享经济模式来解决人对学习和知识分享的需求。在行的App今年4月份上线,今年夏天以后,包含App、微信公号在内大概有100个产品进入这个领域,所以,我觉得明年这个方向应该会很热闹。

果壳网是知识分享社区,我过去十几年的经历都跟学习和分享知识有关。两年前,我跑去清华学生宿舍住了两天,和化工系男生卧谈。他们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但依然对毕业后的去向感到困惑。

回想自己也是如此,在大学很多课没有好好学习,对自己的要求也是60分就好,这么做的原因在于我也不知道哪些东西对我未来有用。如果时间可以重来,相信很多人会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去修正自己。他们在学校更多是学习知识,而不知道人生该怎么走。

世界上的知识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叫做公共性知识,一部分叫个性化知识。发达的互联网更多解决的是公共性知识的问题,比如,什么叫做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应该读哪些书。公共性知识在网上很容易获得。

但是,类似于我是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一名设计师,工作两年,月薪一万,希望通过一年的努力转型成一名产品经理这样的问题,显然需要个性化的解答,而在互联网上很难找到答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上述的经历算是一个洞见吧,大概到了去年9月份,我觉得随着移动端的发展,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这个事情好像会有办法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个性化的棘手问题通常会找朋友打听,让他们帮忙把把脉,给出建议。但是,这件事在过去完全依赖个人的人脉圈,它的痛点非常多,例如并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能帮到自己、欠人情、碍于面子不好拒绝等等。所以,如果利用共享经济模式,让每个领域的行家都参与进来释放自己的闲置资源,或许可以帮助到有个性化需求的人

但是去年9月我在公司内部提出做在行的想法后,受到各种质疑:这件事太难了,低频、非标、很难把控过程,完全不符合所谓O2O的各种原则;根本没人做过,能做成吗……于是我模仿科技记者的口吻给大家找感觉。事实证明行之有效:从去年9-10月的内测中,产生了50单真实交易。在这个过称中,我的同事开始理解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商业模式是怎么运作的,这很有意思。

连接人与人的一万种可能

在行之前,国外有很多产品做类似的事情,大都是利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在垂直领域里让行家和学员之间发生关系。比如国外有一款产品,他聚焦在职场指导上,让一个行家通过电话的方式去指导年轻人。在行做了几点创新,使得整个体验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1、线上约,线下聊

包括今天都有很多在行的复制者采用线上约见的方式。这看起来是一个门槛更低、更容易的切入点,只需要在全国找几十、上百个人就可以启动这件事情。但是,我们当时研究了几个月才决定要走线上约线下聊的方式,因为这样更加接近人们生活中的行为。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找朋友聊天,去咨询一个事情,但是在线上打电话给陌生人回答一个问题是不常见的。线上聊的方式看起来容易启动,但是一旦进去就会发现,用户的行为模式全是人们不熟悉的事情。而线下去跟一个人聊事情的时候,是大家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行为,所以对于行家来讲更容易发生。

另外,它使得人们的约见有一种社交的元素,而不是单纯的服务。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我要去给别人打电话帮别人解决问题,我感觉完全是在做服务业的事情。

这样的方式,我们当时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来做判断。

2、坚持做全品类

大部分的类似产品会聚焦在一个品类里做事情,因为在一个领域里找类似的资源会更加容易。但是,我们当时坚持做全品类,坚持让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在行聚集。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做全品类的平台,市场双方是可以流动的,例如我是某一领域的行家,但在另外一个场景里我就可能变成一个学员

所以跟Airbnb早期一样,第一批房客回来以后就成了房东了,在行也是一样,在行今天非常多的行家转身就成为学员。他们是对这件事情更加容易理解的一批人。全品类帮助早期用户进行很好的流动,也使得在行早期的冷启动更加迅速。

3、用付费的方式建立仪式感

在行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模式,使得在行里的约见跟传统的约见变得不一样。在行用付费的形式建立了一种仪式感,当学员付了点钱的时候来见你,他真的很认真对待这件事,一般来讲,他事先会写一些问题;同样,对于在这个领域里有点分量的人,一旦收了钱,不好意思表现的不好,因为这是个人品牌的表现。

4、经验交谈而非咨询

这个产品出来的时候,大家很容易理解这是一个咨询平台。当时我们花时间去分析这个场景的定义,咨询有两种语意,一种是生活当中常说的我找你咨询咨询,这是一个很轻的语意。但是放到一个行业里面,咨询公司的场景就会变得非常重。

一旦是咨询公司场景,交付物必须是一个解决方案。这个东西价值应该是十万百万甚至千万以上。所以,在行用各种产品的体验把这个事情来压低成一个交谈的场景,而非一个咨询的场景。

当互联网带来海量信息、每个人变得越来越自由和个性化的时候,每个人对知识跟学习的需求也应该是个性化和自由的。所以,教育提供的是使得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海量公共性知识的机会。而在行作为另外一种尝试,使得人能够发生个性化的学习和需求,在行这种碎片化的学徒制就像是一所社会大学。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