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吻》背后,香港唱片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图片来源@unsplash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毒眸(ID:youhaoxifilm),作者:江宇琦,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处处吻》翻红,红到杨千嬅都注意到了。
过去一个月里,杨千嬅两次在微博上提到《处处吻》相关的内容,还通过微博向网友“发问”:“听说#处处吻#有很多外传翻唱,是真的吗?”
在毒眸看来,《处处吻》于杨千嬅而言的确是一首颇具意义的歌曲。这是她2004年发行的专辑《电光幻影》里的第一首歌,该专辑先后为她及专辑制作人雷颂德斩获了近20个重要奖项或提名,并以近6万张的销量,进入了当年香港地区专辑销量榜前十。
《电光幻影》
而这也称得上是香港实体唱片业的余晖了。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到2005年的时候,香港地区唱片业的本地销售额进一步下滑至7亿港币(包含了卡拉OK等),还不到80年代末期、唱片业全盛时期的三分之一;这年香港地区发行的实体唱片,总销量大概只有200万张,而当年很多歌手一张专辑单是在香港地区的唱片销量就能突破20万张。
(注:图片来自《明察天下》,图中数据来源自IFPI香港会,由于各渠道对香港本地唱片销售额统计结果口径不一,故本文所使用的均为《明察天下》、IFPI香港会公布的相关数据)
无奈之下,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会只得调整了统计销量的标准,从2008起本地金、白金和双白金的销量标准分别改为1.5万张、3万张和6万张及以上,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该标准一直是3 万张、5万张和10万张及以上——可即便调低了标准,能“达标”者还是越来越少了。
似乎是看到眼前生意空间越来越小,《电光幻影》的发行公司、香港音乐辉煌的见证者百代唱片(EMI),选择在2008年战略性地“放弃”了大中华地区的业务,以过亿元的价格将相关公司打包卖给了金牌娱乐,正式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也正是这一年,早已签约黎明旗下A-music的杨千嬅发行了自己的新专辑《Wonder Miriam》,专辑销量约2万张、达成金唱片成就。面对这一成绩,A-music打出的宣传旗号是“销量天后”,并耗费10万港币为其办了庆功宴。
在谈到公司为打造其新专辑所砸入的成本时,杨千嬅有些开心地说:“算一算有得赚!”
一
杨千嬅出生的1974年,香港音乐界里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许家兄弟许冠文、许冠杰等人离开邵氏后,在1974年了成立许氏兄弟电影公司,开始和嘉禾公司合作拍摄电影,首部作品《鬼马双星》靠着大量俚语编制起来的幽默,大卖了625万港币,击败李小龙、邵氏作品,创下当时香港地区卖座纪录。
四兄弟之中,小弟许冠杰更叫人惊叹的才华,其实是在音乐创作领域。在拍摄电影之余,他还创作了同名的粤语专辑《鬼马双星》,这张专辑于1974年问世后大卖了15万张。其中,主打歌《鬼马双星》更是成为了第一首在英国BBC电台以及香港电台英文台播放的中文歌曲。
同名粤语专辑《鬼马双星》
但《鬼马双星》的成就绝不止于此。在《鬼马双星》之前,粤语歌曲多为流传在民间的小调、口水歌,上不得台面。1971年,许冠杰所创作的粤语发音的《铁塔凌云》,成功引发了很多人对粤语流行乐的关注,而等到《鬼马双星》发表时,第一首从文本到发音都是粤语的流行歌才算是真的问世。
因此许冠杰也被视为粤语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而曾担任IFPI香港会总裁的冯添枝表示,正是因为粤语歌潮的到来,香港唱片业才能在70年代后迎来腾飞。
许冠杰卖得最好的一张专辑,是1976年推出的《半斤八两》。这同样是许式电影《半斤八两》的同名专辑,发售后单是香港一块市场就卖出了50万张,上市3小时后就有盗版开始销售。彼时香港唱片市场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半斤八两,卖到要抢”,说的就是这张专辑的火热。
香港一块市场就卖出了50万张的《半斤八两》
《半斤八两》很自然地获得了1977年第一届金唱片“百周年纪念奖”,也给已经到来的粤语流行歌时代添了把火,激发了无数人在粤语歌上的创作欲。
而当时许冠杰不知道的是,在他儿时居住过的、位于九龙深水埗区的公共屋邨苏屋邨,一间不到30平米的小房子里,有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也正通过收音机收听《半斤八两》。
不久后,这个少年在邻居搬家的时候捡来了一把木吉他,开启了自己的音乐生涯,并在80年代创立了自己的乐队Beyond。1992年许冠杰宣布隐退,已经32岁的黄家驹和Beyond,正是选择翻唱《半斤八两》来向儿时的偶像、乐坛传奇致敬。
许冠杰的明星迷弟,远不只黄家驹。
其中最出名的二人,要数八十年代香港乐坛的双王,谭咏麟和张国荣。
谭咏麟和张国荣
谭咏麟在许冠杰隐退时,曾向媒体展示过一张票根,那是1967年11月1日许冠杰在香港大会堂演出时的门票。那一年谭咏麟17岁,他说“那个很瘦有些龅牙的朋友”(他自己)简直“想变成女人来追随你,后来他发现变成女人不行,于是他自己就努力奋斗”——一年后,谭咏麟和陈百祥等人组了第一支乐队。
单从音乐成就上来看,谭咏麟确实紧追许冠杰。他在八十年代发行的“爱情三部曲”三张粤语专辑,剔除了之前粤语流行歌中的大量俚语,在曲风上有了更多的创新,进而重新定义了香港流行乐的走向,从那往后许多作品、歌王歌后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因此相比于很多前辈,谭咏麟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1990年,宝丽金唱片公司宣布,谭咏麟个人唱片的销量达到了1000万张;到了1994年,香港电台在采访谭咏麟时则对外披露,谭咏麟唱片总销量已经超过了1500万张。
1986年,是谭咏麟职业生涯的一个小高峰,他在红磡连办了20场演唱会、获得了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等重磅奖项。但这一年的遗憾,就在于十大劲歌金曲的压轴大奖“金曲金奖”,被另一位许冠杰的迷弟张国荣摘得。
1986年谭咏麟巡回演唱会与乐队的合照
比谭咏麟小6岁的张国荣,正式出道的时间要更晚,但是成名的速度却更快。1977年正式出道后,张国荣只用了6、7年时间,就有资本和已经如日中天的谭咏麟分庭抗礼,每年也是唱片卖到脱销、拿奖拿到手软。
如果说,彼时谭咏麟更得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市场欢迎,那么张国荣则开辟了一个华人歌手从未涉足过的新市场,韩国。
1989年,他发行的粤语专辑《The Greatest Hits of LeslieCheung》在韩国空前大卖30万张,创造了华语唱片在韩国的销量纪录,很多韩国唱片商也因此开始加大华语唱片的引进力度。
彼时张国荣曾为某款巧克力拍摄了一条名为《TO YOU》的广告,当得知该广告将在电视台播出后,不少韩国人甚至打电话去询问播出时间。最后电视台不得不在报纸上预告了广告上线的时间,而这款巧克力也因此销量激增300倍。
中国文化圈里,向来喜欢强调“一山不容二虎”,谭张两位天王相遇,碰撞自然必不可少。
1986年张国荣拿下金曲金奖后,又在次年推出了专辑《Summer Romance'87》,销量突破七白金、成为当年全港销量最高的唱片,并借此击败谭咏麟获得1987年香港IFPI全年销量冠军大奖。
1986年的张国荣
这样的故事对于嗜血的狗仔队来说简直是最好的素材,因此1986年后,香港媒体便开始频繁热炒“谭张争霸”的概念,两人的粉丝也屡屡爆发矛盾,肢体冲突屡见不鲜——虽然谭张二人私交还不错。
这场争霸,最终以谭咏麟在1987年宣布不再领取竞争性奖项和张国荣于1989年宣布退出乐坛而告终。而就在张国荣退出乐坛前,许冠杰曾为他写了一首歌,名叫《急流勇退》。
这首歌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由张国荣演唱,而歌里有句歌词是这么写的:“求名逐利时常多争斗,尝尽圈中的欢笑泪流;人在那高峰始终都不免跌后,长日担忧心神倦透。”
如今看来,谭张争霸确实不是华语音乐史上什么光彩的时刻,更是香港娱乐产业被过度娱乐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场双王之争的确把香港流行乐坛推向了巅峰。即便彼时盗版录音带已开始横行,可张国荣隐退的1989年,香港唱片业还是来到了一个全盛时期,全年本地销售额25亿港币。
二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1990年,徐克版《笑傲江湖》上映,大才子黄霑一首《沧海一声笑》就此成为传世经典,而这首歌的粤语版的演唱者,正是许冠杰。
但当时有种说法,许冠杰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萌生“退隐江湖”的想法了——两年后,许冠杰举办了数十场告别演唱会后,正式选择退隐。
张国荣、许冠杰等人先后告别歌坛,对于香港唱片业来说无疑是一剂重击,当时很多人都担心,这是否会是香港歌坛衰落的开始。
但这种担心在当时的环境下,显然是多虑了。
因为谭咏麟告别颁奖礼、张国荣退隐歌坛,80年代末期很多唱片公司都在积极打造“接班人”,而在80年代中期便已经声名鹊起的张学友便顺势成为了宝丽金唱片的主打歌手之一。
1988-1990年间,张学友累计发行了6张个人专辑,并先后斩获了多项大奖,成为当时歌坛做耀眼的新势力。
1990年张学友的专辑
除了张学友,当时宝丽金原本还计划力捧此前已经拿过多项大奖的李克勤,可没想到半路杀出个黎明,让宝丽金的策略有了转移。
黎明在1990年发行了首张专辑《LEON》,获得了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银奖;而仅仅只过了一年,他的第二张专辑《是爱是缘》便斩获香港十大中文金曲IFPI全年销量冠军大奖,成了当时歌坛蹿红速度最快的新人。
1990年黎明的专辑
年轻气盛的李克勤,在察觉到自己的唱片宣传遭到公司忽视后,开始与公司闹不和,并在不久后离开宝丽金、转头星光唱片。
纵观李克勤的歌唱生涯,拿过不少大奖、演唱过许多金曲,可却始终与“天王”的名号无缘。这是他个人歌手生涯的遗憾,但也侧面反映了当时香港乐坛的强盛。
而就在张学友、黎明快速成名的同一时期,宝丽金唱片还成立了子公司宝艺星,这家公司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一出手就打出王炸牌。
1990年,宝艺星签来了前EMI歌手刘德华,虽然刘德华此前也发过不少唱片,可在音乐领域的影响力还很有限。不过就在签约宝艺星后的这年,刘德华便一口气发行了3张专辑、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乐坛地位。
其中专辑《可不可以》里的同名主打歌《可不可以》,为刘德华摘得了首个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奠定了他的乐坛地位;而凭借着专辑《如果你是我的传说》,刘德华当选1990年台湾十大最受欢迎歌手第一名(并垄断该奖项达十年之久),而这张专辑在东南亚发售之后销量更是达到了150万张。
1990年刘德华的专辑
其实不只是香港地区,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地区的偶像和唱片业同样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以小虎队为代表的新生代偶像团体开始大放异彩,很多公司都加大了造星力度。
在这股造星热中,靠拍广告在台走红的香港籍艺人郭富城被飞碟唱片签下,开启了自己的歌手生涯。
郭富城的首张专辑《对你爱不完》于1990年发布,亚洲销量一举突破100万张,次年又接连发布两张新专辑,合计销量也接近百万张。等到1992年郭富城回到香港发展时,已经是一呼百应的天王级人物了。
《对你爱不完》
随着郭富城的“归来”,香港地区一下子在90年代初期聚集了4位才华横溢、外貌出众的男歌手,被誉为香港“演唱会之父”的张耀荣(另一说法为方逸华),便将“四大天王”的名号冠给了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和黎明,就此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
与此前几位爆红歌手不同的是,随着内地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四大天王以及很多同时段的港台歌手的作品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内地,从而收获比前辈们更广阔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1992年起,四人就先后多次到内地演出、开演唱会。
在央视35周年台庆的舞台上,郭达、蔡明、赵丽蓉便表演了经典小品《追星族》。小品中奶奶赵丽蓉,一打开孙女房间的门,就被墙上的大头照吓了一跳,儿子郭达赶忙解释:“啊,这是四大天王。”
因为四大天王,内地诞生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追星族”。
彼时各式各样的明星周边产品开始出现并热销,而四大天王的唱片、磁带、海报、贴纸更是成了抢手货,同时以郭富城四六开分头为代表的“天王造型”也不断被内地的年轻人模仿,大家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港台流行文化对生活的巨大冲击。
四大天王
但在很多人看来,四大天王所带来的“变化”也并不都是正面的。
四大天王,宛若谭张争霸的新版,虽然四人也都是影剧乐多栖发展,但在音乐方面的火花却碰撞得尤为激烈,除了日常比销量、比人气,更是几乎包揽了90年代香港乐坛的各大奖项。以至于每到颁奖季,歌迷间的摩擦、口水战绝不少于谭张时代。
谈及当时香港歌坛的风气,很多人都会引用黄家驹那年说过的一句话:“如今的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也正是在四大天王横空出世的1992年,黄家驹和Beyond远赴日本发展,并在1993年因意外于日本去世,享年31岁。
黄家驹去世的这年,四大天王同时获得了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男歌手的提名,也让颁奖典礼就此成为了“战场”,天王们的粉丝们分为了四拨来为自己的偶像应援,现场氛围颇为紧张。
当张学友捧起最佳男歌手奖杯时,现场嘘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面对此景,歌神发表了番很有名的讲话:“刚入行的时候,经历了一件让我特别寒心的事情,我看见阿伦(谭咏麟)和Leslie(张国荣)的在场馆里争吵、闹场,八年之后当我们四个人同时站在这场上,我希望大家不要再有同样的事情发生……”随后在一片掌声中,四人合唱了一首《朋友》。
四人合唱了一首《朋友》
这件事在日后被传为一段佳话,可颁奖典礼之后四人粉丝间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缓和,相反还愈演愈烈。直到1999年,张学友、黎明像谭咏麟一样宣布不再领取任何音乐奖项,也间接宣告了四大天王时代的终结,粉丝间的口水战才有所缓解。
除了不够良性的粉丝生态和对香港歌坛文化的“破坏”,四大天王的过度强势也被认为造成了香港歌坛的垄断局面,制约了香港娱乐界的多元化发展、让新人得不到露头的机会。
和杨千嬅一样,通过第14届新秀歌唱大赛出道的陈奕迅,在1996年发布了自己的首张专辑《陈奕迅》,里面有首名为《时代曲》,就常常被人认为是那时新人歌手内心的写照——
“故事尾声方进场,别人话迟极了,愿时代仍为我留了座……剩下光景不多,但是你会如何,我也没有奈何;盼你耐心的安坐,怕以后掌声未够是晚多”。
三
90年代,是香港娱乐产业全面衰退的年代,因为资本的撤出和金融危机,大量泡沫被戳破,电影、电视产业都迎来了转折点(点此阅读:别了,香港电影)。
唱片行业亦是如此,从90年代初期开始香港地区唱片业的收入就开始下滑,但很多身处其中的人,却并未意识到一场危机其实已经到来,甚至没体会到和影视产业衰落所带来过的那种实感。
这一方面是因为四大天王实在太火了,他们的歌曲四处可见,他们的演唱会场场爆满,以至于香港乐坛始终有足够的关注度,进而使很多人忽略了唱片业整体下滑的趋势。黄霑曾说,“四大天王的出现,让香港乐坛晚衰落了十年”。
另一方面,和资本撤出、外埠市场萎缩等给电影产业带来的“不可逆”风险不同,不少人相信致使唱片销量缩减的“元凶”,是可以被控制和消灭的。
这个元凶,就是盗版。
“当时我们发现了首批盗版CD是从台湾运入香港的,还未及制止,已经迅速地成行成市都卖盗版……(1994年唱片业全年收益)一年之间收益跌了3成。”冯添枝在回顾90年代时说道。而根据IFPI数据显示,因为盗版猖獗,1995年香港唱片业本地销售额已经下滑至16.8亿港币。
雪上加霜的是,1996年后VCD开始在内地市场兴起,随后这种“更便捷”的观影模式就被引入到了香港地区,一年之内香港的VCD厂房数量翻了近五倍。而当时很多VCD厂房不仅仅刻录盗版电影,更是将手伸向了唱片CD。1999年,香港唱片业本地销售额跌破10亿港币,仅有9.8亿港币。
IFPI等曾就此表达过抗议,而香港政府也于1999年加大过对于盗版的打击力度,全香港800家售卖盗版的店铺在一年之内锐减至200家。
“我们还乐观地以为雨过天晴,”冯添枝曾经说过,“怎知开心了8个月,就轮到互联网上的非法上载下载出现,这个严冬并未过去。”
21世纪互联网浪潮的兴起,缔造了无数新兴行业,但同时也加速了一些产业的灭亡——毫无疑问,实体唱片业就是受冲击最大的领域之一。
即便在消费者版权意识已经很强的今天,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正版音乐付费,更遑论性价比远比不上电子唱片的实体CD。
四大天王最火的时候,内地的音像店满是港产的精装版专辑,其中宝丽金唱片单碟装的VCD价格能达到35元(人民币)一张,而90年代中期,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不过8000多元,如此昂贵的正版售价正是盗版在两岸三地兴起的重要原因。
不过到了1999年,宝丽金却突然做起了清仓大甩卖,很多唱片在内地的价格不过5元一张,导致不少支持正版的消费者还误以为这些都是盗版。
这场清仓大甩卖的背后,是宝丽金的控股公司飞利浦和西门子认为数字音乐将取代传统唱片,便以106亿美元的价格将宝丽金卖给了法国媒体巨头西格拉姆公司,并和该集团旗下环球唱片合并。香港唱片业辉煌的缔造者,就此谢幕。
与此相呼应的是,海峡对岸的滚石唱片为“迎接网络时代新经济来临”,在同年积极布局起了网络事业,和I-ncubate合资成立 Asiacola,由Asiacola转资成立“亚洲可乐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同样是在这一年,Beyond宣布暂时解散,而滚石旗下乐队五月天、环球唱片的新人蔡依林则推出了自己的首张个人专辑,一年后周杰伦也凭借《JAY》正式出道,大批有才华的新人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周杰伦《JAY》
不知不觉间,东南亚一带的流行乐中心,便由中国香港“迁移”到了中国台湾。
Beyond的解散并没有持续太久,2003年乐队便正式复出歌坛,并举办了“Beyond超越Beyond”世界巡回演唱会,而这一年正是黄家驹逝世十周年。
但2003年,对于香港文娱届来说绝不是好年份。
4月1日,张国荣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24楼坠下身亡,享年46岁;8个月后,和张国荣、谭咏麟并称“两王一后”的女歌手、“香港的女儿”梅艳芳也因病逝世;谈起这些,高晓松曾唏嘘不已:“就好像一个年代的逝去似的,因为他们那个时代,是香港最真诚的时候,真诚的在做事、唱歌的年代。”
张国荣和梅艳芳
如果再算上非典肆虐对香港影视产业的打击,那么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的正式签署,可能是2003年香港文娱行业所接收到的,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了。
按照CEPA中的相关规定,港产片将不再受到引进大片的进口限制,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则可以作为内地电影进行宣传和放映。
CEPA的签署及此后多次修订,给香港艺人北上提供了较大空间。在香港本地市场局限性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内地的市场便显得格外重要。
曾替容祖儿创作《独照》的创作型女歌手贾立怡,便是最早选择和内地市场、资本接触的香港女歌手,她的态度也很直白:“因为这里(内地)到处是机会。”
只不过从结果来看,香港唱片业并没能像电影业一样,抓住这个机会。
四
四大天王时代中后期,香港唱片行业的没落,本质上还是因为人才和优秀作品的匮乏。
80、90年代,香港唱片业最火的时候,很多歌手一年能出2-3张专辑,而反观新世纪后的台湾唱片业,周杰伦等人发片频率最高的那几年,常常也不过是一年一张而已。如此大的发歌需求和极短的创作周期,本身就是一种不够良性的损耗。
当年香港唱片公司为了艺人能保持曝光率和发片频率,要么往专辑里“注水”,放入一些质量并不够好的歌曲,要么花钱买歌、买版权来翻唱——当年很多粤语金曲,其实都是翻唱日本歌手的作品,1992年黄家驹离开香港,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对这类翻唱热感到不满。
在有巨星的年代里,歌迷们或许原意为了偶像花钱,但当偶像退隐后,消费的动力也随之消失。
“发片频率一高,唱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往往专辑里只有主打歌还可以,其它的都不好。香港唱片通常卖100港币,如果歌迷买一张唱片只能听一两首歌,当然愿意选择到网络上免费下载或者买盗版。”贾立怡觉得,香港唱片的弊病在网络时代被彻底放大了。
更要命的是,由于收入下滑,唱片公司更不可能在唱片和育新上砸更多钱。冯添枝曾指出:“唱片公司因为不可能再有庞大资金发掘新一代,都是靠重新把旧歌结集为精选或重新混音而赚钱,不断‘流血又未止血’。”
二十多年前,很多大牌歌星制作一张专辑,包括MV拍摄等或许得花费数百万元,可到了2005年前后,即便是最顶尖的歌手,一张专辑算上宣传费用等总成本也不过100万。这种情况下,再想好好打磨MV或其他一些细节,便也不太现实了。
这种环境对于新人来说,更是不甚友好。香港媒体人查小欣就指出,大环境变化让香港年轻艺人生存、发展变得十分困难:“年轻艺人和公司一签就是10年,每个月工资1万多块,但是学跳舞学唱歌学表演等等课程的费用,公司只是垫支,每个人随随便便都要欠公司上百万元。”
但其实香港唱片业本有机会借助更大的内地市场去扭转这样的窘境。
在大陆和中国台湾于2002年加入WTO后,因互联网时代到来业绩有所下滑的滚石,敏锐地洞察到了市场将要发生的变化,开始更积极地开发海外及内地艺人经纪业务。这一年,滚石移动在广州成立,经营无限增值服务,定位为大中华地区数字音乐行业领先的服务提供商。
姑且不论以滚石代表的唱片公司,选择的转型模式最终取得怎样的效果,但至少选择了一种更主动的方式。相反在21世纪的头几年里,香港的唱片公司并没有像香港影视公司一样,对北上表现出足够积极的态度。
“但他们怕适应新的环境。”聊起和内地市场、资本的合作,贾立怡曾在2006年这么解释。她觉得很多香港唱片公司的思维还停留在20年,有些故步自封了。“还梦想着内地的商人主动找上门合作,但这怎么可能?现在已经不是四大天王时代了,内地有自己的唱片工业,不用再仰香港鼻息。”
于是往后的故事,便没有那么“引人入胜”了。
杨千嬅的《电光幻影》发售后第二年,也就是香港唱片产业进一步衰落的2005年,香港唱片销量最好的男歌手和女歌手,分别是侧田和卫兰;而在内地,娱乐圈最重要的大事之一便是“05超女”,从中走出的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人,宣告了内地综艺造星时代的开始。
侧田和卫兰
相较于李宇春等,侧田和卫兰在内地似乎并没有什么名气。一位香港经纪人对此感叹:“(侧田和卫兰在内地不红)以前我会觉得奇怪,但到内地走了一圈,我承认,‘有那么多好的华语歌手,为什么要听他们唱粤语歌?’”
2007年,“四大天王”中的3位推出专辑,只有张学友一人入选“十大畅销国语唱片”,刘德华《一只牛的异想世界》在香港本地销量仅8000余张,黎明的《4inlove》销量只有2000多张。四大天王作为音乐天王而被人熟知的时代,已经是历史了。
消失14年后,金宝丽唱片在2013年“重返”香港,环球唱片宣布重新打造金宝丽这个品牌,而这一品牌的实质,是为迎接陈慧娴所特别设立的部门——此前几年,这位成名于80年代的女歌手几次选择退隐、复出,并最终还是回到了环球旗下。
但2013年,香港地区唱片业的本地销售额仅有4亿元。国际老牌唱片店品牌HMV,早从2011年起就因为租金过高而选择关闭了香港地区的部分店铺,而因为全球实体唱片业都不够景气,所以2013年的时候HMV也正式宣告破产。
另一家拥有30年悠久历史的唱片店“香港唱片”,则在2018年后陆续关闭了旗下的一些店铺,该品牌创始人萧劲展当年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表示,“香港唱片”在过去三四年里一直亏损,“过去 10个月的运营环境尤其糟糕,这个行业是没有未来的”。
而这年12月,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对外打出的口号,是“创造音乐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怀念70、80、90年代的粤语歌》 来源:视觉志
《专辑销量过万就算大卖 香港唱片业举步维艰》 来源:《西安晚报》
《40年来香港唱片业兴衰》
《有 30 年历史的“香港唱片”关店,香港的唱片业愈发惨淡 》来源:好奇心日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