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我们为什么被拒绝?
钛媒体注:刚刚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除了热闹的明星秀场和电影宣传,当然也有影视圈资深文化人的思想交锋。在电影节的一个行业论坛上,钛媒体记者在论坛现场见到了几位重磅嘉宾,探讨“中国电影海外发行和国际合作趋势”的高冷话题:基美影业总裁程笳淇、阳光七星娱乐媒体集团CEO吴征、DMG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陈彬、华策影业国际合作及制作总监周桦宸,以及《华语电影市场》出版人、大银幕电影总裁王彧(《华语电影市场》杂志针对全球电影市场提供海外电影业界推广和电影产业、电影金融及电影票房数据。)
中国电影谋求“出海”已成趋势,不过,由于海内外文化差异、法律因素等问题,在海外发行路上屡屡“碰钉子”也困扰着众多本土电影的制作发行方。在电影市场一线的发行人有着什么样的烦恼?未来有什么出路?以下是来自论坛的干货,经钛媒体编辑整理、补充:
华策影业国际合作及创作总监周桦宸表示,在美国上映的非英语片只有3%,在这么小的份额中要取得好的口碑本很不容易。如果因为内容上违反当地法律和风俗而难以引进,实在太过可惜。
基美影业总裁程笳淇曾有引进多部英文电影的经历,在她看来,英美电影内容上的法律把关确实比较严格,这对中国影片“走出去”也是一个借鉴,“好的电影是没有国界的,在内容上规避法律和风俗的风险,在电影制作初期,就应该引起重视。”
“自助餐”PK“汉堡包”,内容为王
2014年,中国国产片票房为161.55亿人民币,而国产影片的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8.7亿人民币;与之相比,2014年,美国影片在本土及海外市场分别为103亿美元和146亿美元。
相较之下,中国影片的全球化征程前路漫漫。拍摄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曾给基美影业总裁程笳淇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电影在故事结构上差别很大,好比一顿晚餐,中国的菜都很好,放在一张桌子上,大家各取所需;欧洲略程序化一些,前分菜、主菜和甜品;美国更简单,就是汉堡加可乐。
程笳淇表示,好莱坞的方式不管是什么样的类型,还是什么样的故事,抽丝剥茧之后都能看到非常清晰的脉络,在这个清晰脉络下它就能引导观众的一个共鸣。本土电影在“讲故事”的功力上确实略逊一筹。
不过,程笳淇同时表示在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量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焦虑,“我们没必要贬低自己,因为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西方文化在根源上相通的,而中国文化有其特殊性。东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科学体系下的思维方式不同,电影的接受度固然不同。”
对于国内的电影人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如何用心去做一个好故事。正如程笳淇所说:对于真正的好故事,人们的情感是共通的,然后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展现这个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让其他国家的人更容易理解。
资深人士建议中国电影发行团队,“永远内容第一,其次再考虑如何将其展现出来”。
别让细节妨碍了“走出去”
关于本土电影出海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文化差异。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决定了在一部影片中渗透文化的成分非常之多,很多文化、语言,众多细节也可能成为西方国家拒绝的理由。
全球电影的游戏规则是,这是一个美式英文横冲直撞的社会。阳光七星娱乐媒体集团CEO吴征表示,如果我们不把中国电影定义为是拿中文拍的、在中国的土地上拍的、演员用中国人,而把它定义为“拿主流英文拍的具有全球性的电影”,这样中国电影的疆界就宽阔许多,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这个伪命题就能变成真命题。
“我们中国的电影要在海外顺利发行,内容上必须要符合当地的法律,又要兼顾到风俗和宗教的问题,然后才是艺术”,DMG印纪影视娱乐传媒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陈彬发出如此感慨。他举例说,美国电影中的人物上车之后的第一动作是系安全带,而中国电影里没有这个细节,违法嫌疑使美国不敢引进我们的电影。其他细节,比如开门后就不管后面的人等——这类细节可能使美国不愿引进我们的电影。
国产电影在海外发行常常碰钉子,而相较之下,合拍片则顺利许多。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办主席高醇芳曾对媒体说,虽然国外发行商不愿意发行完全由中国拍摄制作的电影,但对一些合拍片却颇有兴趣,比如《狼图腾》就在法国上映,另外一些在戛纳、柏林得奖的中国影片也有机会在海外放映。
未来模式的变革
国内外电影的发行体系差异很大。按照陈彬的说法,在国内发行体系下,国产片中5000千万的电影投入至少要达到1.5亿的票房才能回收成本。尽管如此,像DMG传媒一类的电影公司仍然坚持在国内市场做电影,为什么?答案是“因为发展太快”。
吴征预测,“中国票房、屏幕数直线上升,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只是时间问题。”
但这不足够,“如何在文化上更加深入,做到你做商业片的时候不要输掉口碑,做艺术片的时候,不要输掉商业,是中国电影人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社会的浮躁之风在电影业里是处处可见,编剧成本有些已超过好莱坞的顶级编剧,观众本身的修养和教育程度也还有待提高。所以,如何守住内容和好的产品,传播正能量和好的价值观……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吴征说。
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跨行业合作是未来趋势。IP、泛娱乐、品牌塑造,基于更多资源整合和行业内、跨行合作才能逐渐完善中国的电影体系。
论坛的几位电影业内人士均赞同先努力做出好的内容,然后在技术和平台的支撑上发展更多模式。正在和即将发生变革的三个模式包括:
第一,发行渠道是变革的切入点之一。吴征认为,中国的网上购票比例以接近一半,未来两年内可能达到70%,70%的票卖出去之后就能倒逼排片,影院自然会安排场次。
第二,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实现跨界合作。《华语电影市场》正在尝试运用Cinando数据库平台,推出“互联网+电影交易平台”的模式;大银幕电影发行公司也准备开发国内外院线资源,推出“互联网+电影+金融”的全球发行平台。
第三,衍生品是一个大市场。陈彬表示,很多好莱坞电影收入中的票房收入占笔26%左右,高达7成收入来自于衍生品。这也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路径之一。(本文首发钛媒体)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