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三体》之后,又一部中国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雨果奖”,作者郝景芳称不希望小说成真
【钛媒体综合】近日,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中国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叠(Folding Beijing)》获得雨果奖中的“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三体》之后,中国作家再一次获得雨果奖。
在《北京折叠》中,北京北分为了三个空间,土地每24小时翻转一次,不同空间的人在这片土地上轮流生活,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个48小时周期。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
颁奖典礼上,郝景芳说:“在《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中,我提出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面对着自动化、技术进步、失业、经济停滞等各方面的问题……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郝景芳在获奖前曾表示,“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认识我,跟我同组的有斯蒂芬·金这样的大咖,所以我会觉得得奖的概率不超过五分之一”。
郝景芳认为,创作的契机就是生活所见。她曾生活在北京五环以外的城乡结合部,也参加过一些重大会议,见识过一些能够改变世界的人,“这些人在钓鱼台喝咖啡的功夫就决定了千万人的命运”。
不过,郝景芳也透露,自己的作品更关注个体和人心,也使得其作品带上了“软科幻”的标签,从而屡屡面临尴尬。她曾将小说投给主流文学杂志,但因类型不合,收到了几次退稿。科幻杂志则认为其“过于文学化,不太科幻”。
“我一直很喜欢郝景芳的作品。”同为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认为,郝景芳的作品把常见的科幻题材“洒上了一层很诗意的阳光”,“这种诗意让人感觉到既有很古典的味道,也有很现代、很前卫的感觉”。
《北京折叠》于2012年底完成,最初发表在清华大学水木社区科幻版。2014年,小说被《文艺风赏》、《小说月报》等文学刊物选中刊发。随后,《三体》英文译者刘宇昆将其翻译成英文,收录于《看不见的星球: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选集》。该选集于2015年11月在美国上市,《北京折叠》因此也在今年4月入围“雨果奖”。《北京折叠》的中文原作并未出版,预计2016年下半年收入郝景芳的小说合集再正式推出。
郝景芳于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06年至200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目前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读博士生。她于2002年获得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出版了长篇科幻小说《流浪玛厄斯》和《回到卡戎》。
值得注意的是,雨果奖并不是因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设立,而是为了纪念美国“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而命名。雨果奖是由“世界科幻协会”(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会(World SF Convention)上颁发,正式命名为“科幻成就奖” (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
雨果奖每年由世界科幻协会评选提名,每个项目中最多5个作品获得提名,而后制成选票发给会员,最后根据选票进行裁决。雨果奖只限于会员投票,但只要缴纳三十至四十美金不等的费用就可以成为会员,所以这一奖项通常收到的投票数量相当大。(本文由钛媒体记者李程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