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骨科医生定制骨骼植入物,3D打印如何助推精准医疗?
图片来自ZSFab官网,分别为3D打印股骨柄、髋臼杯、人工椎体
【本文来自钛媒体特色栏目「快公司」】
2011年,张靖在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3D打印建筑之父”Khoshnevis教授。彼时,3D打印风潮兴起,却多聚焦于建筑或是造型花俏的摆件,张靖常常疑惑,“桌面级别的3D打印设备会有很大的市场,但并没有解决刚需的问题,卖给谁?”
读书时,一位做骨科医生的朋友问张靖,“目前骨科手术常用医疗假体,然而医院里的植入体是标准型号,医生在做手术时找不到一个特别适合的植入体。3D打印技术能不能帮患者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
这让张靖开始考量如何打造新的3D打印技术满足这类临床需求,市场上骨科产品具备高附加值特点,也可以小批量定制。
在观摩了16场关节手术后,张靖告诉钛媒体,“手术时由于假体不合适,为了保证假体装上去比较牢固,医生难免要多切除一些健康的骨骼,但会导致患者康复慢很多,另外成本会增加,做手术的时间会变长。此外,病例的差异也会导致很多患者找不到合适的假体,既往手术的随访也看到关节再次置换的危害。”
于是,张靖与来自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的朋友们一起创立了ZSFab,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通过自主开发的算法,从CT/MRI文件提取出骨模型,根据患者病情生成对应的手术导板,根据仿生原理生成并制造出符合患者生物性能的假体。
普通的医疗3D打印植入物,市场已经有很多技术,ZS Fab 的结构设计方法,改变了植入物的结构,可以降低应力遮挡的骨性融合,目前产品有椎间融合器、股骨柄、髋臼杯、人工椎体等几种医疗产品。
虽然目前3D打印技术多被外界归为制造业,但张靖觉得ZSFab 的服务最终应该定义为平台,可为医生提供从手术诊断、手术规划、术中使用植入假体等的一条龙服务。
平台的关键在于计算,张靖向钛媒体透露,“要实现从CT到成像这一过程已经有很多开源代码借鉴,然后从成像到手术规划要花很多功夫,手术规划到与患者生物力学性能相匹配的这么植入体仍需要大量计算。”
Crossover Hub创始人陈洁是在2017年投资ZSFab的,这一年时间,作为天使轮领投方,陈洁觉得项目变化很大,公司运营重心从早期以技术为主,转向了技术与医疗并进,“软件架构已经搭完,卖软件都可以赚钱了;而且以前看的时候只有塑料模型,现在钛合金的模型已经做好,要开始做动物实验了。”
陈洁和张靖是同学,投资项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整个团队全是博士等高学历,每个人擅长不同的方向,组合在一起“很完美”。
但在Pre-A轮融资过程中,张靖常会被投资人问到三个问题:市场有多大?你怎么能够进入市场?技术壁垒有多高?
“国内的增速比国际快2-3倍。骨科市场对3D技术的产品应用的需求增速也很明显,这个市场在未来会越来越大。”张靖告诉钛媒体。
ZS Fab 会同知名的骨科专家医院合作,切入市场,获准CFDA审批后,然后逐渐到广大的二、三线城市的医院。“三甲医院有很多高端客户,在给他们提供手术方案时,如果能够迅速证明3D打印的性能远远高于传统方式,那三甲医院其实是特别好的市场。但二三线城市的直接经济价值和意义会更大一些。”
张靖提到一组数据,从2016年到2017年,中国关节置换从45万例增加到56万例,涨幅约为26%,涨幅的主要原因在于二线城市的高速增长。除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外,这也意味着对二三线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于3D打印在医疗领域未来的应用趋势,张靖坦言,“一些项目如活体器官3D打印当前更偏科研,研发和给市场带来产品的周期要很长。初创公司生存是要素,现阶段公司会将重点放在骨骼植入物相关的几款产品,“我们先做当前技术相对比较成熟,我们也能够有技术领先性的工作。然后再往前跨一步,到5、6年可以实现的事情,盯准10年后在做的事情。”(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付梦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