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问题”的年轻导演们
图片来自于电影《天堂电影院》
“我们没有想到的,青年导演群体的数量和他们创作欲望还是一如既往地庞大、旺盛。”在今年收到732个创投项目后,FIRST产业公开周负责人王彤有些意外,行业遇冷,但青年导演的创作热情似乎丝毫未受到影响。
在全国各地开机拍摄的剧组里,各种电影节、影展上,各院校甚至写字楼的伏案创作中,青年导演无处不在,他们组成了这个行业最坚实的力量和希望。而当一个年轻的电影导演在创造他/她的处女作时,他/她在想什么?目光所及又在何处?
端午节前后的7天中,在FIRST青年电影展的产业公开周里,毒眸见到了今年入选33个电影计划的年轻导演们,见证了他们参与提案陈述项目时的眉飞色舞、面对剧本工坊的指导老师意见的眉头紧蹙、与资方代表交谈中的思忖沉默——以旁观者视角站在他们身旁,毒眸感知到他们热爱的同时,也发现了青年导演们的问题所在。
惊喜的是,今年的项目在题材上非常丰富:有讲述清朝鬼城谋杀案的古装题材影片《酆都》,有温柔克制地讲述一个家庭的哀愁、充满娓娓道来的日式温情的《旅途愉快!》,也有国内商业院线体系里较为成熟的爱情喜剧类型影片《饕餮男女》——这都是传统意义上新人导演很少会有的新尝试。
除了意料之外的新尝试,项目中也有一些“情理之中”:
从个人生命成长体验出发而创作的家庭、青春成长类电影计划数量居多,如武雨泽的《洪水猛兽》几乎是导演个人真实成长经历与思考的成果;
犯罪、悬疑和爱情题材占比很高;
也有像《看风车的人》和《达摩流浪者》这一类艺术电影气息明显的文艺片。
虽然他们的选择和表达各不相同,但在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身上,也有诸多作为新人的困惑与迷茫。“现在我的创作问题是,如何在剧本里写出一个不在场的人,我希望我的指导老师想一下这个问题,在明天的写作工坊给我一个答案。”这是《达摩流浪者》的导演蒋一鸣的问题。
《达摩流浪者》的导演蒋一鸣在发言
“解决问题”,也是在这七天里毒眸听到最多的词汇,像蒋一鸣这样面对电影处女作时充满了“问题”的青年电影创作者并不在少数,不管是创作层面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还是难以与资本沟通、对观众的了解不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疑惑在他们身上发生。
而在市场快速变化的今天,优秀的年轻导演被看到的可能正在被放大,在证明自己的电影才华、被市场看到和认可之前,这些围绕在新导演身上的共性、个性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剧本写作上“手忙脚乱”?
蒋一鸣真的很关心自己的剧本写作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我需要指导和答案,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的话我就没办法进行到下一阶段。”
在“写作工坊”课上,《狗十三》等知名电影作品的编剧焦华静见到蒋一鸣的第一句话是:“我昨天认真准备了下你留给我的‘作业’,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焦华静把蒋一鸣的剧本拆分成三个部分,直言不讳地指出第二部分存在很大的问题,举了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例子、陈述了她对蒋一鸣剧本中“父亲”这一不在场的角色的建议,以供蒋一鸣参考。
“这就是我想要的!”蒋一鸣拍桌子说道。
作为第一次完成个人长片剧本写作的年轻导演,和蒋一鸣一样有问题的人还有很多,写作上的手忙脚乱导致了他们的作品经不起推敲。为了集中解决他们的问题,此次担任剧本导师的焦华静、秦海燕和董润年选择与他们一对一地对话。
“我很喜欢《看风车的人》,它很成熟、可实现性很强,但是它在女性角色的心理线上、男主为什么爱上女主这些细节上还有些瑕疵,我可以在这些方面给到他们帮助。”《找到你》的改编编剧秦海燕对毒眸表示,担任剧本导师的过程中,她看到了很多已经有着成熟导演、剧作意识的创作者,但身为新人,他们还需要更多技法、细节上的训练。
在看完刘潇阳的《夏末行舟》后,焦华静发现了剧本的关键人物和情节存在不合理之处,她在现场说道:“他下毒的动机是什么?设置成水质的问题会不会有误导性?这些整个剧本最重要的一环,是没办法逃避的。”于是她在人物塑造、故事根基上给出了“物理作用力要平衡”的意见,刘潇阳沉思良久坦诚地说道,“这确实是我的问题,可能我真的应该先把故事做扎实了,再想办法把表面打碎吧。”
像这样的对话在剧本工坊的每一间教室里都时有发生,青年导演提出问题,导师给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彼此碰撞、思考、解决——双向的互动之后,对于那些手忙脚乱的年轻创作者而言,是对剧本创作问题的直视和聆听资深从业者建议的过程。
而与往年不同的是,FIRST今年拉高了对入围电影计划的标准,于是挑选出的电影剧本基本都有极高的完成度,这种新的更为“严苛”的要求是对新导演选择和扶持基础的优化;对新人导演来说,也面临更专业的挑战,不再模棱两可左右摇摆、直截了当地面对剧本创作,这一次他们必须对自己诚实。
提案陈述上“语无伦次”?
对许多新人电影导演来说,最常面对的局面之一,不是项目不够好,而是不懂应该如何被人看到。
“你的提案表达远远不及你的剧本写得精彩。”这是邬浪导演的《雪云》在提案完毕后获得的评价,尽管剧本有着很强戏剧性的故事,但导演“冷静”地讲述却让故事显得平和。这种情况在7天的产业公开周中多次出现,项目的精彩与导演讲述的内敛形成着强烈的反差。
这种反差背后,年轻导演不得心应手的情况往往会导致电影无法被资方、市场看到——“说得不如做得好”是很多年轻导演的问题。
提案现场
创投项目《阿来舅舅》的导演唐诗韵对毒眸表示,“如何在提案陈述时就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项目,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在以前很少有机会面对那么多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而电影计划《看风车的人》的导演徐启,尽管已经有了作为老师在讲台上对学生们授课的经验,但是在对自己的电影项目进行提案时还是稍显局促,“对不起我还是不太习惯这样的场合。”
尽管他们的局促并不难理解,但这种语无伦次事实上却十分“致命”。本质上,电影创投会的终极目标是帮助这些新项目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无论是资本方还是业务合作,想要在诸多项目中被看到,十分考验“吆喝”的技巧。
毕竟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如何能在市场上“卖得好”不仅仅是电影营销一环需要考虑的,更多时候,对于还未被关注到的新人,需要从前端就带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每年有大量的新导演和优秀的新作品产出,但实际上能被市场看到的是非常少的,有业内人士直接表示,像文牧野遇到了宁浩和徐峥这样的幸运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很多有才华的新人导演在早期很难被看到,项目夭折的案例在电影行业时有发生。
在FIRST影展创始人宋文看来,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在项目初期阶段就需要具备销售技巧,以此来帮助他们寻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可是如何“销售”自己和作品,对于很多年轻、缺乏经验的创作者并不具备这种“销售技巧”。
为了培养他们的“销售意识”和能力,今年的FIRST产业公开周有意将这样的环节前置到创投会之前,为年轻导演们事先提供了一个站到台上、讲述自己电影项目的机会;
同时,对于那些手足无措的电影创作者给出一对一的指导建议,小到提案陈述的着装打扮、剧本的人物性格如何在讲述时清晰化等方面——资深从业者用经验为年轻的创作者指路,而最终目的都在于教会他们在项目早期能完整地表达自己、销售作品。
类型化还是自我表达?
“以我们收到的七百多个电影项目为样本可以发现,很多创作者没有想清楚的问题是,究竟是往类型化的方向去,还是坚持作者化的个人表达。”FIRST影展电影事务部总监段炼对毒眸说道。
今年的FIRST共收到732个项目,其中,题材和故事的选择上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老炮儿》的编剧董润年作为剧本导师也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个问题。
“受近年来电影市场的发展繁荣影响,所有创作者都希望参与其中、贡献力量,这无可厚非,”董润年对毒眸说道,“但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的创作不够‘纯粹’,选择强类型的商业化还是坚持个人强烈的自我表达,这之间如何选择、选择之后如何处理,对年轻创作者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而作为 FIRST产业公开周的“制片工坊”的导师朱文玖则认为,年轻导演基于个人经历创作的作品不应该陷入自我表达的漩涡,“有一些特别想做的、但是作为新人的处女作并不合适完成的题材,可以放一放、等一等,先多拍一些‘现实’一点的题材积累经验,会更有助于他们日后完成自己最想完成的作品。”
放一放、等一等,是对于那些以新人导演的力量还无法完成的题材的处理办法。但一面是考虑究竟如何创作,一面是应该更早的考虑观众喜欢什么,在表达和市场之间,如何找到和平共处的方式?
为了让青年导演近距离地与市场对话,FIRST找来了阿里影业、光线、泽东、合瑞、麦特和恒业六家影视公司的代表,在“圆桌提案”环节,资方代表基于行业经验,给出每一个提案的项目,不限于文本和视听,还有定位、制作、受众、发行、审查等角度提供不同的修改建议和评价路径;
而对电影计划的导演们来说,他们面对的是这些来自市场的眼光,与他们形成近距离地双向对话,以在创作初期的文本阶段就接收到市场的意见。
圆桌提案现场
有的影视公司代表对农村题材的项目《羊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透露农村、农民电影是被市场和观众需要的,也会成为他们投资的选择之一;也有代表对悬疑类型的电影项目《寻影者》提出质疑:“不管是北美还是欧洲都已经有了同类型的影片,它们在国内上映的数量不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寻影者》还有多大的优势?”
“你的这个题材,有考虑过审查制度吗?”“这个故事会不会有点制造地域矛盾的意思?”问题发声,得到的不管是沉默还是修改、调整剧本与思路的回应,都是电影项目与产业和市场的链接在对话中的丰富。
而经过圆桌提案环节后,通过资方代表以产业和市场端的视角对电影计划做出的评价和判断,《千里送君》《三人成虎》《羊命》和《寻子遗迹》四个电影项目被复活,它们成为市场选择的最直观的结果。
最终入围的19个项目名单
开机后,做好导演不容易?
在很多初次执导影片的年轻导演眼中,如何与演员相处是他们的另一个难题。为了探讨这个问题,FIRST开设了“表演工坊”,希望在电影开机之后、考验导演实战能力的时刻真正到来之时,能给到他们一些事先“排练”过的经验。
曾出演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多部优秀电影作品的演员张颂文担任的“表演工坊”导师,他在课上指出:“没有伟大的演员,只有伟大的导演,他知道怎么调动一切,调动技术部门、制片、甚至老板,去发挥演员的空间,保护演员的信念感。”
“表演工坊”
因此在“表演工坊”的现场,张颂文邀请到四位演员与在场的电影计划导演进行演练,导演上台给四位演员情景、交由演员自由发挥,表演结束后有导演表示很惊喜,也有导演认为自己的表达并不够充分;同时,张颂文也建议现场的导演亲自表演,以设身处地体会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感受,于是出现了平时寡言的仇晟导演在台上投入地演醉汉的场景——这是一次导演近距离感知演员身份的过程。
与演员的相处并不是全部,在电影开机之后,即使是小成本文艺片的剧组,导演需要面对的人除了演员,还有灯光、摄像、服装、美术、道具、场务等等,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群体关系都需要导演协调好,拍摄的顺利完成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复杂工程,团队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找到“对的人”。在朱文玖看来,对于没有经验的新人导演来说,摄影和美术的名气知名程度不如他们和自己的信任、亲近程度重要,在会面对到很多困难的小成本剧组,有情感连结的团队才有一起并肩作战扛下去的勇气。因此,找到气味相投的团队、有感情的团队非常重要。
而如何运营好这个团队,在已经被告知的剧组明确的分工和经验方法之外,用“软”的、人情的、精神上的力量与情感去维系一个庞大的拍摄团体也很重要,更接地气儿,如朱文玖个人经验分享的,“请剧组所有场务道具等吃饭,哪怕一碗面,自己掏腰包对他们表达感谢,这很重要,让他们在剧组里有归属感,这会很大程度上地帮助拍摄工作的顺利。”
从33个电影样本看全行业,属于青年导演最好的时代来了吗?
公开周的七天里,入选电影计划的年轻导演们在努力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为的是能更好地推进自己的作品、实现开机拍摄被观众看到的渴望——他们对资本和市场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和很多同行们一起交流,也希望能够拿到钱让项目顺利开机。”仇晟说道。
《郊区的鸟》之后,仇晟开始提笔写《犬父》
他们的期望会被回应吗?并不容易。
在目前市场资本环境之下,在资本对以电影为代表的轻资产认知程度远远不够的情况之下,资本在电影产业投入在逐渐收缩,导致许多项目资金链断裂、或无法开机;
另一方面,依然在投资电影的公司和资本方,更愿意把钱选择在相对安全的头部电影和导演身上——这进一步加大了新导演的融资难度,“找钱难”的问题仍然是新人导演无法避开的外部困境之一。
据凡影咨询曾对60位青年导演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只有41%受访者的处女作在一年之内就筹集到了资金,大部分作品要经历一至两年甚至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开拍,由于项目筹资渠道不通畅导致了筹备期被拉长:而由于幸存者偏差,能够有资格接受调研的导演们已经属于“最终拿到投资的幸运儿”,在他们之外,由于筹不到钱而被迫终止的电影导演数量则无法计算。
曾多位青年导演对毒眸表示,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合适的资方、筹集到相应的资金开机拍摄,“送上门”或者争取之下有机会获得的资本仍然只向大咖名导们倾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创作还要困难的事,对于大的影视公司、资方的渴望、呼吁声音在行业里从未停止过。
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之下,新导演需要的帮助和创投会,一个FIRST显然不够,王彤对毒眸表示:“尽管目前国内有了各种各样对年轻导演的扶持计划、以及行业前辈和影视公司对于电影新人的关注,但还远远不够,年轻导演的成长仍需要整个行业的帮助。”
要更多的培训、扶持,更多地暴露、解决问题,被更多的资本和更多的人看到,这是青年导演需要的“帮助”;但当这些目光越来越多地到来之后,他们应该更专注于什么,像在FIRST产业公开周的七天想要获得什么,对青年导演来说也是分辨和选择的过程。
但利好的是,当下国内电影市场向青年电影导演们张开了巨大的怀抱,观众需求多元、审美提高、口碑为王之下,“名气大”的光环正在丧失,对于真正执着于电影、有才华的年轻创作者们而言,正是一展身手的好时节:
从张大磊的处女作长篇《八月》、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分别拿下第53届、第55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大奖,到忻钰坤的《心迷宫》和周子阳的《老兽》等在各大电影节提名、获奖和观众给予口碑上的肯定,具有创作才华的电影新人并不在少数;即使从票房维度考量,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等爆款的出现也证明着新导演并不总是票房绝缘体,相反很容易给市场惊喜。
同时,由于越来越年轻的观众群体生长于越发快捷、新鲜的互联网时代,相比曾经叱咤风云的老牌知名导演们,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导演们更了解年轻人的关注点和喜好——对“共情”的思考和实现能力,成了他们创作上的优势。
而市场需要新鲜的内容,如嘉映影业董事长覃宏所言,“我们作为从业者,喜欢新的东西,喜欢剑走偏锋的东西,不是为市场量身定做,是要把没出现过的东西推向市场的。”有机会、有想法创造这种新的内容对年轻导演来说他们的机会在增加。
只是这些利好并不是青年导演需要的全部,如果自身创作、表达和选择上的诸多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想要被观众看到仍然是件难事。因此在段炼看来,FIRST产业公开周集中、短暂的七天能解决青年导演的问题十分有限,在更长久的未来里,他们需要为创作、作品甚至自己本身,倾注更多的思考。
在毒眸近距离地接触到这批电影新人们时,清晰地感受着他们的困惑与摸索,也看到了他们对于自己作品的保护、坚持,对于他人建议的积极聆听、认真改正——他们在围绕着电影、热爱着电影。
尽管他们还是“有问题”的年轻人,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更长的时间与试错,但好在他们还在路上,且不会轻易放弃电影。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