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赋能之下,正在催生全新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正在参与钛媒体最新一期竞拍话题《当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同场景的痛点如何解决?》,奖励丰厚,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投稿来辩!】
技术与商业的融合,使得移动互联世界日新月异,共享经济、虚拟现实、视频直播……所谓风口,年年都在变化。
当5G进入商用倒计时,物联网生产力即将迎来空前解放时,从设备智能到场景智能的进化便成了不可逆的大趋势。
随着大数据积累、芯片技术、计算能力的爆发,人工智能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正赋能生活各领域、世界各角落。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人工智能正在对传统的生活模式进行颠覆和改变。不单单是衣食住行方面,对于生活、办公以及娱乐等多种不同场景,人工智能的介入也让其衍生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打破传统单一场景边界的限制。
从陌生到依赖,智能的便捷是不可逆的改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科技的力量总是让人觉得神奇又遥远,不过它却总是能悄无声息地渗透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常常还在我们惊叹科技的成果时,转眼它却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的习惯,直到最后依赖和离不开。
如果说近几年智能为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购物/支付场景了。随着电子钱包、无人超市以及刷脸支付等功能的出现,中国市场已经在无现金支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购物或者坐公交地铁时,我们也不用再去排队买票或者刷卡了,科技让我们可以扫码进入,省事又快捷。
除了日常购物这一高频场景外,每天每人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也占去了生活的很大比重。高度数字化的今天,我们享受着讯息瞬达的便捷,另一面信息过载也使工作与生活场景的界限变得日渐模糊。
钉钉可以说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操作系统,在数字经济规模高速增长的今天,企业可以在钉钉上完成“人、财、物、事”所有运营环节,助力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在线化、数字化,意味着中国企业进入数字化时代。
诞生四年后,钉钉已从1.0版本时的沟通平台,长成了一个覆盖复杂商业场景的庞然大物。钉钉开发办公场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已经搭建了一套简单操作、降低成本、以人为本、个性化办公的商业基础设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生活不止年复一年的工作,当闲暇时光来临,各种娱乐方式是我们减压的最好方法。在智能化转变下,当年KTV的娱乐方式也在脱离传统包间的限制。
移动支付的普及带来了随时随地自动交易的便利性,由此让我们的现实世界快速智能化。我们相信用户的k歌娱乐需求即包括线上也包括了线下,用户的唱歌录歌需要各种不同的平台和设备,而娱乐互动又需要统一的在线社区。
因而唱吧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先后投资了唱吧麦颂量贩式连锁KTV和咪哒唱吧迷你k歌亭,目前业务规模和智能化水平上均引领行业。
通过一致的互联网研发产品标准,可以实现唱吧系列平台在统一账户统一数据下不同平台用户的互动,即解决了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差异又实现了数据与用户的自由流动。
居家硬件更“聪明”,“贾维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科幻片”是每个人成长经历中必不可少的电影元素,怀揣着对未来的殷殷期盼,在科幻片里肆意挥洒对未来的憧憬。特别是在《钢铁侠》中“贾维斯”这位智能管家的出现,让更多人对未来生活的居家场景有了更多的期望。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生活又是以“家”围绕展开,未来的到来应该是在“家”中直接体现。站在行业的角度,当今无疑是全屋智能家居最好的年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赋予了智能家居更多的可能。
智能硬件产品越来越“聪明”就是“智能化”,智能硬件要变得越来越智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互联网阶段,硬件产品连接网络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对其进行控制;第二阶段是给硬件产品安装传感器有了一定的感知功能。
第三个阶段是“AI+智能硬件”即是算力与算法的融合,将人工智能引入进来,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实现数据互通,用机器的方式了解用户的需求,这样智能硬件就可以变得更“聪明”了。
过去几年,智能家居停留在是炒概念的阶段,伪智能硬件大行其道,在产品设计上增加WIFI模块,或者用手机远程超控,就成为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实则不然。能够带给消费者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生活体验,这是智能家居的主要卖点。
万物互联是实现家庭智能化生活的基础,没有哪家公司能够通吃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中小企业往往只具备研发制造产品的能力,想要搭建全屋智能平台便力不从心。
在各种IoT场景布局下,苏宁则率先提出了开放生态的态度,为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提供一个整合式的智能化平台。当前智能家居市场环境并不成熟,跨品牌产品之间难以互连互通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痛点,亟待解决。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慧零售平台,苏宁提出了苏宁智能Biu+计划。此前苏宁智能终端公司总裁刘东皓先生也对钛媒体表示,“苏宁智能Biu+计划通过整合苏宁的技术、内容、品牌、零售、管理、资本六种优势资源,全面赋能合作伙伴,为合作伙伴提供跨平台多端互动技术解决方案,支持多场景智能生活,打造开放的Biu+生态圈,推动智能家居行业更快地走向成熟。”
目前,苏宁Biu+生态已接入超110个品牌,逾5000个SKU,实现了跨品牌互联互通,努力为用户带来娱乐资讯、电商购物、产品服务和本地生活的全方位智能服务。
除了智能家居不同平台的建设外,对于追求单品智能化转型的产品来说,也在寻找整屋互联的突破点。
以智能投影极米举例,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先生认为:“未来IoT应该是去中心化或者泛中心化的形态,而所有的智能设备围绕人在家里的位置变化、状态变化随之改变的一套适应人的系统,而不是通过某个具体的入口去控制。”
在去中心化的智能家居方案中,人们不太可能用智能投影去控制把马桶盖打开,最好的体验应该是设备能够感知环境当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人的位置和状态的变化,不需要依靠智能投影或者某一个智能终端来控制。
如果我比较喜欢把空调开得冷一点那空调自己会调整到24度,家里的很多设备也都会随之开启,这些都是不需要人去语音下达指令的,那不是整个AIoT的终局。终局应该是我打开智能投影,幕布就自动降落下来,灯光自动调暗,给我营造一个适合放松下来观影的环境。
从听懂到看懂再到了解,智能可以让汽车更懂你
无论是生活中的哪种场景,都少不了出行的联结。在汽车工业开始快速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这也就意味着汽车企业需要在智能化上有颠覆性的改变。
未来的智能汽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应该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企业能为消费者提供的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将共同作用在一起。
而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被外界认为是汽车智能化颠覆性改变的关键技术。
对于汽车未来的思考上,前不久,荣威RX5 MAX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其通过更多智能科技的植入,让汽车座舱拥有了更多衍生功能,同时又可以在个性化、互动性上做出跳脱传统驾乘空间的局限。
此前,荣威的汽车已经逐渐搭载斑马系统,在自动驾驶和语音操控方面进行了补足。而在最新的RX5 MAX车上,荣威为其搭载了视觉识别功能——SkyEye天眼系统,它可以让汽车更好的去辅助驾驶员,懂得识人调整。
首先,有了SkyEye天眼系统,车主可直接刷脸登陆,无需讲语音、按按钮、掏钥匙、踩刹车即可进入驾驶状态。
并且,有了SkyEye天眼系统,荣威RX5 MAX还可以根据不同驾驶者自动调整驾驶舱状态,包括座椅位置、反光镜位置等,都瞬间调整到最佳状态,包括娱乐系统也会登录不同驾驶者的账号信息,喜欢的音乐、常去的地方以及其他APP账号即刻切换。
在整个驾驶环境内,视觉识别除了以上的功能外,其实还有非常多可以和智能进行深挖的探索。比如疲劳监测、安全监测以及语音辅助识别等,这些在硬件已经补足的状态下可以直接通过OTA进行升级。
未来车内座舱的视觉识别能力,将会成为智能座舱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功能。
如果说SkyEye天眼系统是汽车对驾驶员的眼睛,那摄像头和雷达的组合就是汽车对外在世界的重要感知组成。为了对驾驶者安全的辅助,荣威RX5 MAX对车辆的感知能力进行了提升,特别是AR-Driving实景驾驶辅助系统2.0版。
通过摄像头与雷达的组合,荣威RX5 MAX对我们的物质世界进行解构,再利用智能化的方式进行数字重构,这样就形成了AR-Driving实景驾驶辅助系统2.0版,该系统新增了城市和高速场景AR-POI实景标签,它将实景和导航深度融合,让城市、车、人紧密沟通,助力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
在传统汽车座舱中,如果遇到调个空调、换个音乐以及打开天窗等情况时,大多都是驾驶员或者前排乘客进行操作,这样无疑是增加了行车危险性,并且后排的乘客也无法自己去进行选择。
这时,如果可以将车辆形成一个小的局域网,通过每人携带的手机进行远程操作,则会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正因如此,荣威RX5 MAX就提供了近场控制功能——BYOD多用户随心控,它可以让每一位乘客可以用自己的手机连接车机,自主控制娱乐、空调、天窗等功能。
此外,通过BYOD多用户随心控也可以设置地图导航,不同于其它功能可以由App直接控制,导航的近场控制只支持发送目的地或途经点给车机,需要驾驶员点击通知栏中的确认按钮才能设置导航。
拥有了更强智能化的汽车座舱,它的空间就打破了局限性。有了互联属性的加入,无论是车主还是乘客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汽车进行数据的分享,荣威RX5 MAX中的车信功能就是很好的思路。
车信可以完成汽车与人之间的无缝衔接,当你遇到接人时,无需再通过微信什么其他APP进行位置分享,直接给荣威RX5 MAX发个车信,位置就完成共享,并且到了目的地附近后,车辆还可以自动进行电话联系,方便快捷。
本次RX5 MAX的智能座舱中,荣威不但在硬件上完成了智能化的提升,在软件方面除了基础的斑马Pro 3.0系统,也加入了更多智能软件的匹配。
其中无论是BYOD多用户随心控还是车信,都是将车作为一个智能角色,不是简单的让车搭载社交功能,而是基于出行场景完成社交补足。这种深度定制化的软硬配合,可以针对不同车型智能座舱的需求、硬件以及侧重进行重点优化,这样的软硬件协同解决方案在其他车企中还是首次出现。
当一个人驾驶过一段时间荣威RX5 MAX后,它也会渐渐的去熟悉你、学习你,每天早上不用再重复的设定目的地,周一到周五自动导航到公司,下班也是一样。未来智能化的汽车,不但带给人操作上的简化,而且还能懂你所想。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汽车智能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真正的智能汽车,应该是能源、动力、驾驶模式、主被动安全系统、人机交互等多维度的体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于智能化时代来临后,每个人都可以用数据拼凑出一个极其详细的画像。每天所做过事、买过的东西、去过的地方等等方面都可以通过数据进行串联。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普及以及数据价值的持续增长,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持续严峻,且呈现出智能化、隐匿性、规模化的特点,这让网络空间安全的防御、检测和响应面临更大的挑战。
对于车载空间的信息安全处理也是更多用户所关心的,特别是未来视觉感知的加入,更是让车内环境一览无余,这些无处不在的摄像头、麦克风会不会随时在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呢?
对于隐私安全的问题,荣威在着手汽车智能化的研发阶段就已经进行考虑,其采用的是目前世界最严苛的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标准,这样的高自律性在自主品牌中还是首家。
同时,在使用荣威智能座舱时,个人隐私数据采用绝对封闭的调用形式,APP端是以多账号对单一车辆绑定的形式,不会在同一车辆的不同驾驶员间进行数据分享。在车内空间中,隐私数据的调取是通过人脸生物特征识别,避免个人喜好和日常信息泄露,为每个人的数据都配上了保险箱。
除了出行场景外,其他生活智能化的全球物联网、大数据中心、智能家居、便携设备等应用的发展都离不开存储。相关软硬件环境所产生的数据量正在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而在隐私安全方面,上至大数据,下到用户的个人隐私,都对存储产品的数据安全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如何在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保证每一个人的数据不丢失、不外泄,是诸多厂商需要注意和努力的。
金士顿业务行销副总裁王琼女士向钛媒体透露:“面对个人、企业和保密单位对于数据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金士顿不断提升加密产品的安全性,推出符合高安全级别的加密存储产品。”
荣威与金士顿在隐私安全上都是采用了完全独立、安全标准高且加密方式严苛的方式,二者对用户信息的高标准严要求不谋而合,这也是当下中国在智能化变革中,企业对隐私安全保护应当有用的正确态度和更高自律标准。
数字信息革命已经走入每人的生活
开放、共享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带来了一场数字信息革命。技术的进化、海量数据和信息传播,构成了互联网生活方式、乃至商业运转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等将在未来十年普及,人工智能安全将成为产业发展的蓝海。面对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人工智能新领域,制定统一的安全监测标准、安全防范架构、安全评估体系需要各更多方面的参与。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化推动的。世界因信息化而更加多彩,生活因信息化而更加不同。信息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在不断拓展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新时代,我们要解决好数字鸿沟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应用成本偏高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创造更好的数字化生活。
在生活、工作以及娱乐等不同场景下,智能化的改变带来的更多是便捷性的提升,并且不再受环境的约束,各种电子支付突破了钱包的限制;钉钉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唱吧则扩展了KTV的形式。这些不同场景的突破,都在改变着人们日常不同场景下的生活习惯,用智能化变革提供更便捷的生活习惯。
而在IoT领域,智能化带来的更多是传统独立家电的联结性与操作性的提升,让居家空间形成一个可以互动的智能空间。苏宁所做的不仅仅是在居家单品上的布局,而是建设一个更全面的生态,除了自主的硬件产品外,也可以让更多厂商可以无缝接入。
对于汽车来说,智能化当然带来了互联的特性。荣威现在所表现的汽车数字化升级非常超前,它并不是将汽车作为传统代步工具,而是作为一个大的智能产品来看待。通过语音、视觉以及APP等多维度的辅助手段,让原本孤立的车载空间智能化互联。无论车里还是车外,车主都可以用APP完成多种信息以及功能的操控,拓展了汽车在日常出行中的工具角色,增添更多助手的属性。
最后,上述说描绘的一切都可以藉由线上的形式用数据进行串联,完成传统物质世界向智能数字世界的融合。
过去几十年,人类社会经历了激动人心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变革,在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之上已经出现一个数字网络世界的雏形,人们的很多活动直接发生在数字网络世界中,同时物理世界和数字网络世界被连接起来,线上线下生活紧密交融,数字化生活时代已经到来。(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