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作者志刚水煮通信,始终相信专注和专业的力量
钛媒体注:这是钛媒体推出的“我是作者xxx”系列故事分享。
志刚水煮通讯本名陈志刚,连续三年获得“钛媒体十大年度作者”称号,钛媒体在去年的十大作者评选给他的颁奖词是“中国移动的余则成,水煮三国”。熟悉志刚的读者都知道,他在电信领域的观察干货十足、专注而精深,在他看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具体的专业领域,是炼成一个好笔杆的前提。来看志刚的诚意分享:
我算是钛媒体平台的老作者了。在钛媒体颁发给我的“爱钛证”上写着,我2012年10月26日在钛媒体发布了第一篇文章《电信业如何迎接民间资本》。那时候钛媒体还处于内部测试阶段,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邀请我入驻,此后开始陆续发布一些我对电信行业的观察和思考。
三年笔耕不辍,我除了获得了不少钛媒体用户的喜爱,也获得了钛媒体的认可,连续三年(2013/2014/2015)获得“钛媒体十大年度作者”称号。连续三年获得这个称号的只有三人,我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位是在钛媒体有“千年老妖”之称的大名鼎鼎的魏武挥老师,和在读博士时就开始活跃在钛媒体、既有理论研究素养又兼有实证调研的大学老师常宁美女。
每一次年度作者获奖,对我都是一种鞭策和压力,同时也转换为不断写作的动力。站在2016年的元月份,这是新的起点,我愿意分享和总结一些有关写作的事儿,坦白我的写作心路历程,也希望对钛媒体诸多作者有所裨益。
我想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我的写作历程:始于专注、源于专业、有限跨界。
始于专注:把有限的精力专注的投入到垂直的领域
我个人专注于通信行业。
从2008年奥运之后开始写博客开始,我的笔锋就始终没有离开过通信行业,就通信行业而言,我也是选择了更加细分的领域,投入有限的精力,去研究和分析。
比如我最早切入的领域是电信行业的管制政策研究,因为身处运营企业,对行业监管部门的诸多政策在落地执行的时候颇多感受,再加上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攻读管理学硕士时的论文课题就是中国电信行业的管制政策研究,理论功底和切身实际感受,让我下笔锋锐,在通信行业内有颇多粉丝。
比如在钛媒体我发表了多篇有关电信行业管制政策的评述文章,包括《中国电信业管制政策持续堪忧,与世界趋势绝缘》、《新型电信业务管制当以社会性管制为主》、《FDD 4G牌照的发放,能否载起产业的狂欢?》。
这些文章多是从产业管制的角度,关心管制政策绩效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另一个角度则是我非常关心电信运营商的转型,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运营商逐渐迷失的背景下,我有《长文解读中国电信和联通究竟该如何“抱团取暖”?》这样的运营商竞合模式到底如何的思考,也有《落后就要挨打,运营商们转型之后再出发》转型将去哪儿的问询,也关注《一语道破运营商人内心的八个“纠结”》运营商人的心路历程。
当然,三大运营商的市场竞争行为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新的产品动向、新的跨界合作动作、新的市场政策,都在我的笔端有评述,比如《移动支付,将成为下一个风口》是对新业务的观点,比如《中国联通的互联网化路线图:实用主义至上》综述中国联通对互联网的跨界。
聚焦于产业及政策研究、运营商转型与发展、市场竞合行为研究,使得我能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的更有效力。
源于专业,对专业知识不断的汲取是高质高产的基础
记得曾经看过一本书,书名叫《专业化生存》,其核心观点就是在社会分工高度精细化的今天,你可以依靠在特定领域的细分知识获得生存和发展。
我在朋友聊天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所谓专业,对于行业内的从业者而言,就是这个行业的基本常识,所谓常识就是专业。
比如对电信行业的了解,从宏观和产业的角度,可能比我更懂得人没有几个,其实没有什么技巧,,就是我知道更多的这个行业的基本常识。而这些常识的获得,是一个作者高强度、持续不断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投入,久而久之,再辅以自己的方法论,就可以成为具有行业专业知识的人。
比如关于流量到底应该不应该清零,我写下了《与其流量不清零,不如把处置权交到用户手里》、《中移动员工解释:移动流量消费为什么不能累计?》、《运营商资费降到多少才算合理,免费会让所有人满意吗?》等文章,其实就是基于行业常识的判断和分析。
即使时至今日,我也并不认为流量不清零在成为国家意志之后,是解决信息消费的关键。
专业知识的获取,在我看来还是要了解一个行业有关的基本理论,比如为了理解管制政策的绩效问题,我曾经仔细的拜读了王俊豪的管制政策的书,对中国垄断性行业有了基本的理解。
有基本得的理论支撑,才能够在纷繁芜杂的现象中不至于迷失。
大范围的读书只是获得专业的一方面,对于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如果想成为好的作者,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养成经常性的总结和提炼的好习惯,超越工作经验本身,放大到公司、产业的层面看待很多问题,久而久之,就能够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进行扩展。
有限跨界:不断扩展专业知识的价值
从2015年开始,我开始尝试有限的行业跨界,除了继续深度关注通信行业之外,对移动互联网也有更多的关注。
但是我的跨界是有限的,即不能完全脱离我的专业和行业背景,去跨界。我告诉自己要对一个新的行业有基本的敬畏。
所以我是从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为出发点,切入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和分析,比如《短信之死:微信是药引,生态链条断裂才是首因》对微信之热从另一个视角做了观察和分析,也是反思。
也写了《一味反击OTT,运营商不可能打赢的战争》对互联网的OTT业务发展从与运营商竞合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及《从打车APP看司机眼中的运营商4G战,谁网络覆盖质量好选谁》是从运营商自身业务对互联网业务的支撑角度的观察。
这些文章大都是以我对通信的了解为基础,稍作外延展开,写起来并不费力。也就是这样,我开始跨界,或者说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和公司研究。
尤其是在2014年和2015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参加了有关微信官方商业笔记的写作,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有了更多感悟和接触。
就微信而言,你可以把它视为架构在电信运营商基础通信体系之上的移动互联网通信设施,所以对我而言,也并非完全是抛开专业的跨界。
有限跨界在我看来是为了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也是发现新的研究兴趣和商业机会。
从自我审视和反思的角度,我之所以说要有限跨界,是因为我意识到:写作者写的文章多了,往往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以为自己接触的大佬多,见过的同类事件多,就以为自己懂了,不但懂了自己的行业,还能够借助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开始跨界,开始对很多事情指手画脚评论天下。
失去了对专业和跨界所面临的“基本常识”的不足,缺少对行业常识的基本敬畏,成为这个时代很多评论者和写作者的通病。
所以我告诉自己,要始终相信专注和专业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其实我觉得我的调性和钛媒体很相似。
钛媒体的作者中,大都是来自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以我在于钛媒体团队互动的感知,正是始终秉持对专业的尊重,对行业作者的尊重,才使得钛媒体成为众声喧哗的新媒体里中的稀缺资源和优质平台。我也欣喜的看到,经历三年之后,钛媒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钛“媒体”,在赵何娟的布局中,潜在投资、科幻、我造等在已经在路上。
我仅以一个老作者,送上我对钛媒体的祝福。
未来已经到来,无需等待。(本文首发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