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为何人民需要纽约和成都这样的“宝藏”城市 | 独家专栏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双城记:为何人民需要纽约和成都这样的“宝藏”城市 | 独家专栏

盘活地摊经济的逻辑背后,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

钛媒体注:本文作者龚炯,现任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博导,研究领域包括产业组织,金融,反垄断、规制、竞争 政策和国际贸易等,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反垄断、专利纠纷专家。龚炯教授也是钛媒体国际版独家专栏作者之一,点击作者主页TMTPost Columnist,查看更多英文专栏文章。

谈到最近被热议的“地摊经济”话题,中国有一座城市和美国的纽约格外相似——至少在李克强总理看来是这样。在今年两会期间,总理称赞“地摊小店是盘活经济的一大法宝”,它能创造就业,让上千万受疫情重创的人恢复生计——中国西南城市成都,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这座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设有36,000个小摊点,创造了10万新就业。

地摊经济,表面上看并不光鲜,问题也不少,与主流城市经济沾不上多大边。地摊小贩们都是晚上摆摊,为夜食群体提供餐饮,或是做吃亏买卖,让人来“捡漏”,食物和商品的质量自然比不上白天营业的正规商家。摊贩们多在人行街道或路边蹲点,给行人交通造成许多不便;如若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卫生问题也不少;此外,摊贩们不会主动上税,相对能获得商品成本上的优势——可以说,这都是地摊经济的“暗面”。

但是从正面看,地摊经济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社会有这样的供给需求。在我们经济学家看来,哪里有供给,哪里就有经贸收益,进一步推动社会福利。让地摊小贩们有饭吃,就业和GDP就都上去了。

在盘活地摊经济这种看似“放任经济”的逻辑下,却存在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怎样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未来对人民来说更实用。

在这一点上,美国经验确实能让我们领会大城市的真义。

一方面,南加州有规划井然有序、干净整洁、风景别致的小城市。在这些地方,一切发展都是在城市秩序和社区契约的基础上实现的。和家人一起在街上遛狗,或哪怕是一个人溜达,不管晴天雨天,拿着份报纸在咖啡店呆上几个小时,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我有时怀念的,正是这种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

我也同样怀念那些年在莫里斯敦(Morristown)上班的日子。我们会开车驶入繁华喧嚣的夜纽约,莫里斯敦是新泽西州北部最大的城市之一。如果今天它还算是座城市的话,便与我上面的描述别无二致。

90年代中后期,我在莫里斯敦的一家实验室工作,我太太则在曼哈顿中心的普华永道做税务会计。到了报税季,她总是要加班到晚上。公司慷慨解囊,为她报销打车钱回家,或是自驾的话直接报销70美元。我们一对年轻夫妇刚刚白手起家,当然选择了后者。仲夏的纽约城里,我们度过了无数个白赚70美金的快乐夜晚。下班后,我们要么在街边摊贩那儿买点东西吃,要么就去捡漏买买东西,然后开车返回新泽西。

某种程度上,纽约和南加州、新泽西北部、维吉尼亚北部那些干净别致城市相比,实在不是一个档次。但是多样性赋予了它永恒魅力,人潮熙熙攘攘,夜幕永不落下,还有各种古灵精怪的事情,让它在全世界别具一格。这其中当然还包括它的“地摊经济”。
双城记:为何人民需要纽约和成都这样的“宝藏”城市 | 独家专栏

纽约版“夜市”(图片来自 The Toronto Star)

南加州地区的漂亮城市可以说千篇一律,你不需要靠城市的名字记住它,而纽约——只有身处纽约,你才真正感受到“这就是纽约啊”。

在中国,我们和美国人一样对自己的“多样性”引以为豪。尽管在环境整洁程度这个方面,中国正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变得像南加州一样,但我们同时也需要一些像纽约那样“有点脏”、“有点乱”的宝藏之地。

大大小小的地摊点缀下的夜色,有活力、有生机,会给浮华而缺乏生机的钢筋水泥、摩天大楼下的城市生活带来一丝美好。给地摊小贩一点空间,他们也能在霓虹灯下闪耀。(本文首发钛媒体App,英文原文首发钛媒体国际版:A Tale of Two Cities: Why Street Vendors Matter for City Economy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双城记:为何人民需要纽约和成都这样的“宝藏”城市 | 独家专栏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