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若吃下美国速汇金,如何不重蹈Apple Pay的覆辙?
中国的移动支付出海真的开始一帆风顺了?
“当然,对于美国用户,我们称之为‘方便’的东西,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来说就是革命性的。”(引自《支付战争》)
说这话的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可能想不到,如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旅客会经常抱怨在美国的机场里居然连个面包都买不到——如果你没带现金的话。
而在支付宝的老家杭州街头的小吃摊前,一个手机没电了的顾客战战兢兢地问:“老板,请问您这里支持现金支付吗?”
中国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已然领先全球。
支付宝发布的全民账单显示,2016年,中国人移动支付笔数占整体支付比例为71%,而在90后群体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92%。
英国《金融时报》甚至这样写道:“比于中国,美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看上去像是侏儒”。据艾瑞咨询和ForresterResearch数据,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总额约为美国的50倍。
同时,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中国的移动支付也在积极地进行海外输出,甚至打到了金融科技的大本营美国。
Euronet Worldwide10亿美元截胡?蚂蚁金服虚惊一场
对速汇金(MoneyGram)的收购是蚂蚁金服海外布局的重要一环。今年1月,蚂蚁金服拟以8.8亿美元(每股13.25美元)收购速汇金的消息传出后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速汇金是全球第二大汇款服务公司(仅次于西联汇款),分支机构遍布30多个国家,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拥有35万个网点,资金可达全球24亿账户。
马云曾向特朗普承诺,要帮助100万家美国中小企业将商品通过阿里巴巴销往亚洲。如果得到速汇金,蚂蚁金服确实可将100万家美国小型本地服务商店与中国买家连接起来。
而就在3月15日,有消息称,美国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Euronet Worldwide也有意收购速汇金,并给出了每股15.20美元的报价和10亿美元的估值。
显然,Euronet Worldwide给出的收购价格更有诱惑力,且为美国本土公司,这将降低审核通过难度。
但随后,3月16日速汇金发出声明称,其与蚂蚁金服签署的并购协议仍然有效,速汇金董事会仍然支持这一协议。
蚂蚁金服虚惊一场。
在海外许多地方,中国游客都可用手机付款
速汇金只是蚂蚁金服海外布局的冰山一角。
从挪威的郎伊尔城到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支付宝已接入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用户已超4000万,支持美元、港元、英镑、欧元、日元等18种货币结算。在美国、新加坡、韩国、英国、卢森堡和澳大利亚6个国家,蚂蚁金服设立了分支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蚂蚁金服的海外合作方包括:
虽然出海的举动频繁,但蚂蚁金服的步伐显得小心翼翼——多以技术输出的轻模式为主,境外投资也少有成为第一大股东,毕竟金融在各国都属强监管领域。
以现阶段看,蚂蚁金服出海更多的是针对使用支付宝的中国用户。支付宝于2016年7月启动的“Alipay+”计划,在全球招募合作伙伴,向其开放技术和资源,构建一个以海外机场、百货和餐饮场景为中心的移动生态圈,就是主要服务于中国出境游客。
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金服与Paytm的合作则主要是面向印度当地人。那么,长远来看,蚂蚁金服能否撑起一个真正服务于全球用户的超级支付平台呢?
移动支付,站在银行巨人的肩膀上
回顾发展历程,国内移动支付能够迅速崛起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易观金融中心分析师王蓬博这样分析道,“首先是历史因素,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功能在电商发展初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电商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也得以普及;其次是社会技术因素,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商业向移动端转移;第三点最关键,第三方支付企业,特别是两大巨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O2O兴起时依托线下高频消费场景完成了用户教育。再辅以二者在社交和金融等领域完备的体系,不断推出红包、余额宝等爆款产品,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
此外,移动支付的发达也与有中国特有的政策环境、金融体系分不开。
首先,“监管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对野马财经表示,“中国对第三方支付采取宽松政策。如有些国家对大型第三方支付按存款类业务来监管,须交存款准备金。而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在准入政策方面,要求也并不是特别高。这有利于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其次,移动支付能发展到今天的高度,也可以说是站在银行这个巨人的肩膀上。
例如,中国的银行系统为第三方支付提供了身份认证、转账结算等支持,这成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各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移动端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确实离不开银行在后端提供的支持。”另一方面,银行也是第三方支付高度发达的受惠者。“虽然在一些新的交易场景中,第三方支付占据主导,银行的角色相对弱化,但第三方支付也为银行带来了资金流量和更多的收入。而且很多新增的业务,银行本来也没有动力和能力去做。”
如何不重蹈Apple Pay的覆辙?
除去金融政策方面的因素,在中国席卷市场的移动支付方式到了国外是否能一样受欢迎呢?支付,也和其他很多产品一样,出国后水土不服是很常见的现象。
典型例子就是苹果推出的Apple Pay。
在美国,Apple Pay覆盖了36%的商家(据Boston Retail Partners 数据),已经取代了PayPal成为美国移动支付行业的老大。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Apple Pay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一路所向披靡的Apple Pay,最终折戟中国。据《时代周报》报道,目前Apple Pay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输得这么惨呢?
类似于Android Pay、Samsung Pay等,Apple Pay属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支付的一种。业内主流意见认为NFC比二维码更加安全。而且,NFC的用户体验也更好,使用Apple Pay支付时只需将NFC感应区靠近专用POS机即可,无需输入密码,支付可在一两秒内完成。
不过,这也意味着更高硬件要求。只有支持闪付功能的POS机才能使用Apple Pay ,更别提对手机机型的要求了。
而支付宝、微信支付、QQ钱包、京东钱包、百度钱包、翼支付等支付工具都仅仅一个二维码就能搞定。
除了硬件的限制,支付宝、微信支付对商家的补贴力度也较大,Apple Pay的费率则没有任何优势,难以获得商家的推荐。
更重要的是,Apple Pay在美国的流行,与当地主流支付习惯密切相关。“美国人更习惯于银行卡支付,很多人会把卡贴在手机背面去闪付。”王蓬博这样分析。
美国信用卡服务的高度成熟与多种优惠对用户具有吸引力,消费者更多青睐刷卡消费,手机支付交易额在一般的零售场景中占比很低。
这是Apple Pay在美国等国更易推广的原因,而这也正是中国移动支付出海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对此,王蓬博指出:“移动支付要解决场景布局和推广的难题,培养起当地居民的使用习惯。”
蚂蚁金服、微信等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如何融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生态,进而改变其用户习惯,恐怕是打赢这场支付战争的关键,而不是仅仅只限于服务中国的游客、只满足于金融服务落后的东南亚市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