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恐惧之外的网络行者,凭一己之力护抗疫之路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凤凰网科技,作者为刘毓坤、郑媛,编辑为于浩,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距离武汉封城已经过去半个月,一场疫情,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绷紧了神经。
除了在前线的医生护士、一线的社区和政府工作人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无名氏”的身份藏在闪烁的手机、电脑屏幕之后。焦虑、恐惧之外,是志愿者、民间团体通过网络采购、运输、募集,各尽其力援助前线。
“我们给同济、协和、陆军总医院等上十个医院送了不下5万个包子了”
互联网供需匹配平台运营负责人 邹争
1月27日,邹争负责的互联网供需匹配平台上线,有500多名武汉车主通过这个平台义务接送医务工作者。
群里有医护人员也有司机,群员主要来源渠道是微信招募,司机以武汉本地人为主。目前,该组织已经为武汉市内近20家医院调度了上千箱的物资。
武汉刚发布“封城令”的时候,这个平台以接送医护人员为主,后来发现志愿者有被感染,便以物资运输为主,物资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捐赠。
武汉市第七医院接收120箱饼干
负责人邹争介绍,这个平台的功能是将除了货拉拉、菜鸟等集团物流之外的私人物流运输集结起来,让这些集散物资的私人团体注册车辆信息并进行物资运输。
邹争对凤凰网科技 表示,组建这个互联网供需匹配平台的开发者群最早是响应人民网的开发需求。“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医院的防护物资必须要被优先匹配并输送!” 基于这个最原始的理念,他紧急召集身边的互联网产品工作者,开了大半天的在线需求会议,整理出了30多条需求,并排序紧要程度,增补详细需求说明,第一时间下放给研发组。
快速、有效,是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指标。
物资基本靠大家主动联系捐赠,如何将物资从各地运到武汉及周边地区是最大的困难。因为封路,运输实在不容易。“但是前线志愿者们,总能解决它们。”邹争说。
邹争的团队前期以接送医护为主,中期以派送食品为主。“我们给同济、协和、陆军总医院等上十个医院送了不下5万个包子了,听说他们没东西吃特别心疼,马上就联系给他们送过去了。”
在正常运行近半个月后,邹争也遇到了瓶颈,志愿者团队因为面临回归正式工作岗位,导致平台运行和维护的人员骤减。
他说:“平台目前正在积极跟大型互联网公司对接,希望对方能在保证平台的公益性、免费性的条件下接盘。”
“平台的宗旨是不碰钱、不碰物”
湖北医疗物资需求信息平台志愿者
截止目前,“湖北医疗物资需求信息平台”已经收集了来自全国的802家医院及66家物流的信息,平台每日访问IP近百万,位居全网物资信息平台第一。
平台的一位负责人老白对凤凰网科技称,平台的宗旨是不碰钱、不碰物资,只提供信息,通过官方给出的物流通道以及一些志愿者来把物资传递给需要的人。
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十,11天时间内湖北医疗物资需求信息平台就召集了1000多名互不相识的志愿者 。 这1000多名志愿者划分16组,有条不紊地完成数据录入、验证、合规的全流程工作。
“平台参与者大多是武汉本地人或者在武汉工作,大家靠着一样的念头聚集在一起,自发高效地完成内部分工。”老白说道。
由于平台访问量比较高,起初还发生过平台流量过大被微信端误封的情况。
在整个对接过程中,最令老白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湖北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士。她加了志愿者微信,她说:“代表我个人,恳求你给我一些防护服和口罩,虽然我不怕死,但我不想“裸奔”的去死,这样的死没有意义。”她发了所在医院名称、科室、姓名、电话,说了一句“拜托了”。
受捐医院工作人员表达对平台志愿者的感谢
在这样的“期望”下,老白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近200家医院的高质量信息审核(包含医生执业证、医疗机构证、医院授权公函等)。
据老白介绍,随着更多专业人士的加入,这个平台从重人工运营到自动化机制审核,尽量减少人力消耗和对疫区的打扰。
“他决定把自己的行李扔掉,优先把口罩送回国内”
挪威代购捐助志愿者负责人腾蕙
腾蕙是挪威一家投资公司的CSO(首席战略官),闲暇时间也干一干代购。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之后,她加入了一个160多人的海外华人群,在群中筹款,并用筹集到的款项采购物资,送到武汉的医院和各地急需物资的医院。
“进了这个小组之后,发现他们真的是大手笔,从一个人五千件、一万件物资开始。我说我就搞一点,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才开始,钱也没那么多,就从他们这里一千件、两千件去购买救援。”截止目前,腾蕙已经筹集了二十多万的款项。
她说道:“在灾难面前,国人的团结也是空前的。因为这场疫情,很多素昧平生的人这么愿意相信我,把钱交给我这么一个没有任何组织背景的个人,委托我替他们买物资。”
作为身在挪威的华人,腾蕙还动用了自己曾经做导游的关系,从世界各地将口罩托人“人肉”带回中国。
腾蕙对凤凰网科技 说:“在来挪威之前,我在国内当导游领队,因此旅游圈子里人脉较广。有一些国外的物资需要运回国的,我也会在圈内扩散。”
1月31日,一位身在巴西的华人筹到了两万只口罩在机场运不回国,腾蕙和志愿者们联系了回国的领队和个人,成功地帮助他运回了这批物资。
巴西华人志愿者在机场举牌求助大家帮运物资回国
在筹款过程中,她还遇到一件事,让她感触颇深。
是一位身在俄罗斯的男生,腾蕙希望他从俄罗斯帮他们“人肉”一批口罩回国,由于行李空间有限,那位男生最终决定把自己的行李先放下,优先“人肉”口罩。
随着中国疫区的境况越来越严重,国际航空开始宣布航线关停,“人肉”带物资这条路也会越来越难走。
“送到了2万,还有11万个口罩被困在哈萨克斯坦境内。”
民间医用物资筹集者冷伟
冷伟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专业,是一名大学生创业者。23日封城消息出来后,冷伟整个朋友圈都是武汉医院向外寻求物资支援的消息,他觉得应该出点力。
冷伟和他的团队一共筹集到二十万捐款,由于找不到国内的工厂资源,冷伟决定联系海外工厂生产后再运回国内。说干就干,冷伟辗转联系了印尼、马来西亚、美国等各地的朋友,最终是哈萨克斯坦的朋友帮忙联系了当地的工厂,下了十万只的口罩订单。
目前已经有两万只口罩成功交付给了武大中南医院和武大人民医院。
由于物资在国外,在国内要有人接收,因此他联系了湖北省红十字会。他想着通过红十字会,物资才能不用交税,并且可以很快运到武汉。
无奈红十字会的审批流程较慢,冷伟通过一个清关公司才将部分货物顺利从哈萨克斯坦境内发到北京首都机场。
此后,将物资运到武汉也是一波三折。
从哈萨克斯坦到国内整个过程共花了五天时间,他还有十一万个口罩被“困”在哈萨克境内。
冷伟笑着打趣道:“从国外募集物资就像走私一样困难重重。”
哈萨克斯坦运往武汉的口罩
在采访的最后,冷伟对我们讲:“这件事下来中国的整个民营企业一定会受到冲击,但是作为一个创业者,我认为我们应该自救,不能等死,只有自救才能解决问题。”
“团队开会在半夜,妈妈喊他去睡觉。”
湖北疫情救援信息发布和物资供需平台团队
4ncov.info 原意是for ncov,为疫情提供信息服务。
发起人李大剑来自广东,是一名外企的开发者。大年初二前后,李大剑看到关于疫情的各种消息在网络上传播,确诊人数在增加,医院物资告急,医务人员感染。人不知物在哪,物不知人在哪。
“很多的负面信息涌来,好像全国进入了一个非常紧急的状态,因此我萌生了想做点事情帮助武汉的想法。”李大剑说道。
经过和几个朋友的思维碰撞,他和朋友做了一个物资供需平台,平台主要功能是为疫区提供信息服务,并且开源,全国有供需需求的机构只要实名都能免费发布需求。
团队的成员都是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还有身在海外的团队。他介绍道:“项目志愿者有的在家办公,有的已经开工的,他们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后,还义务为项目工作到凌晨。”
目前4ncov有开发志愿群、后端群、前端群、项目管理群,对外宣传群等组织用于接触志愿者,分配工作和志愿者互动,及时通报项目进度。
团队日常对话(团队半夜开会,成员妈妈喊他去睡觉)
团队稳定成员目前有40人,分为宣传组,运营组,信息核对组,爬虫组,产品组,开发组等6个部分。
4ncov.info系统希望通过实名发布来推动大家做真实信息的传播。李大剑表示,目前整个项目还需要更多人手,想要加入的志愿者可以通过微信(Just4future)联系他。
“我们已经汇总了40余条诈骗信息”
防疫打假小分队志愿者团队负责人Alan
截止目前,这个自发组织的防疫打假小分队已经汇总整理了40余条防疫诈骗相关的事件信息,包括北美虚假物资专机、冒充医院工作人员募捐、虚假物资信息等。
团队负责人Alan介绍道,志愿者有大多来自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还有来自美国、新加坡、德国等海外地区的志愿开发者10余人,大多是互联网从业者或在校研究生。
所有的成员仅作为个人参与信息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平台的代码完全开源,希望给所有发生疫情的地区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之后还会继续更新补充数据。
据负责人介绍,疫情相关的诈骗包括假口罩、虚假物资需求、虚假募捐等。
“小组从各个微信群、志愿者团体得到一些事件信息,然后去核实回复受害者,朋友圈散发,并将这些骗子的信息发在我们的平台上。”
目前遇到的困难是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上,这个需要耗费志愿者大量的时间,后续小分队会使用爬虫技术等手段来补足人力。
整个过程中,有个案例令Alan记忆深刻。一个微信名叫“王老吉”的人,一方面谎称自己是志愿者,借口为同济医院、火神山医院找救援物资来骗取院方信任,一方面利用当时信息的混乱假装自己是同济医院和火神山医院的工作人员来骗取救援物资,后来爱心人士识破了他的骗局,举报给了Alan的同事志愿者。”
救援物资诈骗人被曝光
“目前所有境外采购物资的指南不敢说全部,十之八九都参考布谷小组的。”
布谷小组志愿者胡涂
布谷小组前身是网络上一支自发组成的匿名志愿者小队,主要工作是帮助对接资金、货源、物流。在对接的过程中,逐渐孵化出了“布谷小组”,小组擅长资料整理,他们陆续整理了口罩、防护服等用品的各国标准。
截止到目前,布谷小组已经翻阅了20几篇国内外救援物资标准相关文件,并撰写了三万字的文章。
Estella是布谷小组的发起人和主笔,是一位年仅26岁的姑娘,之前一直在科技和设计行业工作,今年打算去读研究生。
她介绍道:“小组的“队员”都是网友,没有见过面,甚至于都不知道彼此正式的工作在做什么,但是,大家每天都在帮别人答疑,在各种群里帮海外采购人员鉴定物资,我们每天没有固定的值班时间,但是大家基本上有空闲时间就会参与进来。”
布谷小组的核心人员大概有15 人,布谷小组志愿者胡涂跟凤凰网科技 (微信搜:iFeng科技) 聊到布谷小组:“我们是境外采购物资指南,不敢说全部吧,十之八九都是参考布谷小组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布谷小组所建立 制作的 《湖北抗 疫物资标准+捐赠信息汇总》 是当时最全面的有关抗疫物资国际 标准的说明文章,截止目前已有四十一万的阅读量。
文档节选
因为对物资的需求过于紧迫,同时各国家标准又不同,所以细节就显得格外重要。Estella说:“我们每天都在翻阅大量的文献,目前已经成立了防护服小组,口罩,护目镜等专项讨论,未来也会发布更详细的内容。”
结语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组织和个人,还有很多个群体正在通过自己的技能,为这场战役提供弹药。比起2003年的“非典时期”,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和透明度在提升,个体的发声渠道在拓展。
布谷小组发布的湖北抗疫物资标准,让像冷伟这样的爱心人士找到了生产的方向,腾蕙将信息对接到互联网供需平台,急需物资的医院便能得到最高效的捐赠。
在国家全力组织防疫抗疫的背后,这些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让孤立无援的个体凝聚成微小的光芒,与一线的救援人员一起,汇聚成驱散阴翳和恐惧的力量。
寒冬虽未结束,春季亦不远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