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风,把互联网大佬纷纷吹到国家医保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作者为吴靖,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以下为文章要点:
疫情打开互联网医疗的风口,互联网大佬纷纷登门拜访国家医保局,寻求更大可能。
作为医疗服务的超级购买方,医保部门看到了第三方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的价值,姿态更为积极。
医保局全员密集学习互联网医疗。胡静林曾在内部会上说,我们所有人要把互联网医疗弄明白了,然后才能制定政策出来。
接下来,医保局将在互联网医保支付的立项原则、项目名称、服务内涵、计价单元、计价说明、编码规则等问题上确立大框架。
4月开始,闲不住的一些互联网大佬们,目标出奇的一致,把目光投向北京市西城区乐坛北小街的一处灰色建筑。吸引他们的,是这栋灰色建筑里,一个刚成立两年的部门:国家医保局。近年很少公开露面的刘强东,也来登门拜访。
到底哪阵风把这些互联网大佬们吹了过来?接近医保局的人猜测,这些大佬们的亲自拜访,几乎都为了一件事而来:互联网+医保。
成立两年内,这栋灰色建筑里的80多个人一直马不停蹄,搅动了整个医药行业,让人印象深刻的动作莫过于大力打击骗保和带量采购,追回了数量可观的医保基金,又在药品顽疾上下了一记狠功夫。他们看起来快速猛进,但某种程度上来说谨慎保守,对可能会使医保基金监管难度成倍增加的事情,慎之又慎。
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的风突然刮来。颇为罕见地,整个医保局全员上下,一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主题都差不多:学习互联网医疗。接下来,国家医保局将在互联网医保支付的立项原则、项目名称、服务内涵、计价单元、计价说明、编码规则等问题上确立大框架。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密集地组织内部学习,除了互联网大佬们的频繁来访,一位参会的人士回忆起胡静林局长在内部会上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们所有人要把互联网医疗弄明白了,然后才能制定政策出来,医保到底要不要给互联网医疗报销,怎么报销。
非公互联网医保报销,政策尚未突破
此前多年,以腾讯、京东、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陆续跻身互联网医疗,还有深耕多年的微医、好大夫在线等老牌选手,以及一些公立医院也不甘落后,自己建立线上问诊平台,互联网医疗逐渐分化为两大阵营:公立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疗和第三方主导的互联网医疗。
但限于政策规范的缺失,互联网医疗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资本失去信心,行业跌入谷底。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文件,从不同维度对互联网医疗提出了监管方向。尽管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必须依托于线下实体医疗机构、不允许线上首诊,但毕竟给出了可依据的具体管理办法,提振了行业信心。
第二年8月,医保局发布的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及了对非公的互联网医疗如何定价的问题。
这也是医保局发布的唯一一份提到互联网医疗该怎么报销的文件。对于公立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而言,这是一个利好的政策,之后由各省自行制定具体的线上医疗服务价格和报销比例,只是这份文件,对非公的互联网医疗,包括第三方平台,提出了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并未提及报销政策。
以至于政策一出台,有部分第三方互联网医院的负责人叹气,“仍要在夹缝里求生存”。
第三方线上诊疗支援疫情,医保政策松动
被泼了几盆凉水后,突然而至的疫情,停摆的线下公立医院,让第三方主导的互联网医疗在疫区湖北寻找到了新的机遇。
疫情初期,湖北省卫健委发文,鼓励开展互联网诊疗的服务,为慢性病患者特别是复诊患者,提供线上+线下的服务。
但现实情况是,当地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医护都全力投入到救治新冠患者中,很少有医生有余力提供线上服务。与此同时,能够帮忙开慢性病处方的当地基层医疗卫生院,要么关门,要么被抽调去隔离点帮忙,同样没有能力与动力提供线上服务。
以至于,虽然疫情前当地就有一些实体医院拿到了互联网医院的牌照,但疫情期间真正有余力提供线上服务的很少。有业内相关人士透露,除了没有余力,一些当地公立医院也“没有兴趣、没有意愿”开通互联网医疗,“仅作线上复诊,对公立医院来说没有太大吸引力”。
2月24日,武汉市开通互联网医疗的只有3家公立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和武汉市中心医院。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也首次尝到了互联网诊疗被纳入武汉市医保的甜头:武汉市重症慢病部分病种的患者在家中,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诊疗,医保支付,药品通过线下配送到家。此前,武汉还没有将互联网诊疗纳入到医保结算体系中。
没过几天,2月2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就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视频连线武汉市医保局,研究加强慢性病患者“互联网”+医保服务工作。
武汉市医保局相关人士透露,这次会议后,国家医保局又罕见地,连夜开通了武汉市的医保电子凭证权限。也就是说,40万的武汉重症慢病患者在网上复诊续方,只要通过刷脸就能在线上看诊购药,完全打通了线上看病医保支付的闭环,也减少了武汉市医保局的审方压力,“等于给武汉市送了一个大礼”。
医保电子凭证的开通,对于这两种类型的互联网医院来说,都是极为“振奋”的消息:这是由国家医保信息平台统一生成的,标准全国统一、跨区域互认,而且数据加密传输,确保了个人信息和医保基金使用安全,是互联网+医保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此之前,全国只有山东和广东开通了医保电子凭证。
不过,疫情期间,这三家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每日接诊量一共只有1300左右,更多的接诊量流到了第三方主导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医保部门看到了第三方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的价值,作为医疗服务的超级购买方,谁能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就会受到认可,因此医保显得比以往积极。
互联网医疗平台嗅到了这股“春风”,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医联、阿里健康、京东健康、春雨医院、微医等由第三方主导的互联网平台,问诊人数暴涨,互联网平台的诊疗咨询量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
在疫区武汉,第三方主导的互联网平台——微医尝到了最大的甜头。获得许可后,2月26日,微医紧急开通了武汉专区,也获得了武汉市医保局的医保结算支持,武汉市10种重者慢病患者通过免费问诊,且所开药物能够报销。
3月31日,平安好医生宣布,旗下互联网医院已打通湖北省医保在线支付,上线互联网医疗保障服务平台。
除了武汉,今年2月以来,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江苏等地都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
线上处方如何审核?异地线上诊疗如何结算?
4月中旬,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国家医保局开视频连线会议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疫情期间,这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医生,提供了大量线上免费问诊服务。这次视频会议上,这家企业在说到疫情贡献时,也提及,企业的线下医院有执业药师会对处方进行审核,国家医保局的一位领导立即问了一句,你们是如何审核的?对方回复,处方到了药师那里,先有一个电脑进行智能审核,审核完了药师还要再审一次。
紧接着,医保局一位专家抛来一个问题:你们药师审核处方是怎么培训的?对方没有回答上来。
毫无疑问,互联网医疗发展生长多年,但线上的处方审核,一直是部分政策制定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也一直未完全规范化。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基于前不久另一位医保专家的线上购药经验:他没有高血压,却在某互联网医疗平台用别人的处方买到了处方药。
他进入处方药购药页面后,表达了想要购买高血压药的想法,对方(线上药师)问,你有这方面的病历吗?他说,现在在办公室,病历还在家里,对方问他,有没有处方,他说,我去找一下。不一会儿,他从别人那里拿到了一张高血压药的处方,通过镜头传了过去,对方二话没说,给他开了药。
除了线上处方审核,医保基金如何分配和监管?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一些医保专家看来,这些年还没有得到解决,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
医保基金由各地分别统筹,各地的医保待遇也不一样。比如A市的医疗条件、医保待遇都比B市高,B市的参保人就很有动力去A市看病,这相当于异地就医。在传统的线下诊疗市场中,异地医保结算也还没有妥善解决,国内仅有部分地区实现了跨省的医保结算。如今,互联网医疗大大放开了参保人员的手脚,从技术上讲,互联网没有边界,参保人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互联网医院挂号看病,如果全面放开,则无疑将比线下诊疗市场更加考验医保结算的能力。而以现行分散的医保统筹机制看,显然无法解决。
互联网医疗规范正在酝酿调整
疫情再次打开了互联网医疗的风口,互联网医疗概念股一片火热,互联网大佬们还在寻求更大的可能。八点健闻获悉,马化腾曾一度想在其两会议案中,把首诊纳入互联网+医保中。
目前,有关互联网首诊的明文规定,见于国家卫健委2018年7月发布的有关互联网医疗的三个纲领性文件之一——《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文件中明确规定“线下首诊,线上复诊”,也即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目前合规的互联网诊疗活动范围仅限于:为患者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
此次疫情中,曾有部分地区的互联网医疗突破“首诊”红线,旋即被主管部门叫停。4月以来,业界多有呼吁对互联网医疗首诊进行明确定义(比如曾在一家医院首诊,转入另一家医院可否算复诊?),并在若干科室病种上(比如精神心理类、皮肤科等)适度放开。
在互联网诊疗尚未对首诊放开的情况下,再提出将首诊纳入互联网医保支付,无疑更进一步。就连医保内部,对奔涌而来的互联网医疗+医保也多有热议,但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有内部支持放开互联网+医保的人士认为,最好完全放开,成立一个新的部门,类似互联网+医保数据中心,专门解决互联网+医保的运行及监管问题。
互联网医疗既涉及卫健、医保等行业监管部门,也同样涉及互联网经济的整体规划部门。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曾牵头印发与《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最显眼的一条便是,“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保结算、支付标准、药品网售、分级诊疗、远程会诊、多点执业、家庭医生、线上生态圈接诊等改革试点、实践探索和应用推广。”
八点健闻获悉,近期,有关互联网医疗的规划调整已在筹划酝酿之中,既涉及互联网医疗机构的准入,也涉及在线医保结算。业界对此期盼殷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