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团战略大调整:拟47.6亿出售9家公司股权,聚焦半导体产业 | 钛快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快讯 | 12月10日消息:12月7日晚间,TCL集团(000100)发布重大重组公告,公告表示,TCL集团拟合计以47.6亿元向TCL控股出售9家公司的股权。这也意味着消费电子、家电等智能终端业务以及相关配套业务将从TCL集团剥离,集团层面将集中资源专注于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
根据重组方案,以李东生先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层和战略投资人成立TCL控股,来受让TCL集团本次出售业务。
TCL控股的全称为TCL实业控股(广东)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9月,定位于涉及智能终端业务、终端服务业务、智能制造业务、产业园区业务等不同板块的综合性控股平台。主要股东和出资方包括TCL集团高管团队、产业引导基金以及其他战略投资者。
具体的方案是:TCL集团将其直接持有的TCL实业100.00%股权、惠州家电100.00%股权、合肥家电100.00%股权、酷友科技55.00%股权、客音商务100.00%股权、TCL产业园100.00%股权、格创东智36.00%股权以及间接持有的简单汇75.00%股权、TCL照明电器间接持有的酷友科技1.50%股权合计按照47.6亿元的价格向TCL控股出售,该交易价格包括TCL集团、TCL金控向标的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新增实缴注册资本约8亿元,TCL控股以现金支付对价。
具体来看,TCL实业、惠州家电、合肥家电主要从事消费电子、家电等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酷友科技和客音商务主要为上述终端产品提供线上销售、售后服务和语音呼叫服务;TCL产业园主要为上述终端业务提供厂房和办公物业的开发和运营服务;简单汇主要为上述终端业务的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信息服务;格创东智则主要定位为向终端业务输出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
此次交易的资金来源包括TCL集团管理团队自筹资金以及来自战略投资者的外部资金,其中战略投资者包括苏宁易购、中信资本、惠州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企业。
重组完成后,TCL集团将以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产业为核心主业,集中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专注于半导体显示以及材料的发展和壮大。
战略逐渐清晰
TCL集团表示,上市公司保留的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产业金融及投资和创投业务可贡献持续增长的收益,本次重组有利于上市公司净利率的大幅提升。通过对终端及其配套业务的出售,TCL集团的资本结构得以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改善。
随着不断的优化整改,TCL集团的战略正逐步变得更为清晰。
TCL集团将成为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协同管理半导体产业链相关资源;彩电、家电、通讯等业务则打包装进TCL电子,成为集团终端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冲刺国际化的品牌智能终端产业集团。
重组前,华星光电在TCL集团的收入占比不足30%,市场依据收入结构将其划归家电板块,同时,上市公司另有亏损业务,华星光电的业绩表现也无法真实体现在企业价值上。
上市公司通过重组聚焦半导体显示后,无论是华星光电所处的产业发展驱动要素,还是其在经营效率方面的竞争优势,都可得到清晰呈现,有助于市场了解华星光电。同时,作为半导体显示为核心业务的上市公司,可以直接公司将对标京东方、深天马等同行业企业,有助于资本市场重新界定公司核心业务、估算内在价值。
市场存疑
但同时,市场人士对此次重组也存在质疑。
一是在于,TCL的品牌对华星光电这个只有企业客户的公司来说,或许没有太大意义。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表示,“此次TCL集团战略调整的动作非常大。如果TCL集团真的把智能终端业务剥离出去,那么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只剩下半导体显示业务,目前来看,华星光电发展还可以,但是长远来看,其在半导体显示产业的整体布局还不够完整,未来发展仍有待观察。”
二是在于,本次出售的8个资产背后的消费电子和家电等业务占到了TCL集团营业收入的50%。公告显示,2017年上市公司经审计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为1117.27亿元,本次重组后2017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计为505.1亿元。这意味着,本次重组后,TCL集团营业收入将缩水一半,在主营业务变化及经营规模下降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同时也受到市场质疑。
同时,正因上述营收原因,部分投资者认为,该部分出售资产存在被低估的情况。有投资者称TCL集团拟出售的资产在2017年为上市公司贡献了超过一半的营收,且呈现全面向好的迹象,而公司拟聚焦的半导体显示行业在2018年则出现了价格跳水的行情。而TCL空调、冰箱、洗衣机、TCL家电、TCL照明,这些年销售达到100多亿元,这些资产40多亿元出售,被低估了。
另外,因本次交易买方TCL控股公司实控人和股东即TCL集团现董事长李东生在内的高管团队,也有投资者质疑此次交易或有低价出售资产给高管团队的嫌疑。(钛媒体见习编辑武枫叶综合自上海证券报、广州日报等)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