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到公知再到创业者,细数“商人”韩寒的几番转型路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你要是躺在鲜花里一动不动,那么你就是一具尸体了。”
——韩寒
2016年4月13日晚,韩寒在上海举行发布会,宣布携手ONE成立亭东影业,除斥资3亿拍摄电影《天空制造》外,还将把成名作《三重门》改编为电影。此外,ONE获得了华创资本的A轮融资。同时,亭东影业也完成了A轮的融资。
此时,离韩寒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过去1年9个月。
离成为”“国民岳父”过去2年5个月。
离ONE·一个APP发布过去3年10个月。
离被方舟子质疑“代笔”过去4年3个月。
离发表“韩三篇”告别博客5年4个月。
离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主编的杂志《独唱团》过去5年9个月。
离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过去6年。
离获得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N组2009年度总冠军过去6年4个月。
离博客点击率过亿过去8年7个月。
离第一张也是唯一音乐专辑《寒·十八禁》过去9年7个月。
离第一本长篇小说《三重门》过去16年。
离获得“萌芽”新概念一等奖过去17年。
这17年时间,韩寒的身份不停的变幻,符号和含义也不停的转变。叛逆少年、作家韩寒、赛车手、公知韩寒、国民岳父、电影人,甚至还有一个创业者韩寒。
对于生于80年代以后的人来讲,“韩寒”这个名字如影随形。
他的小说和杂文出现在那个时代中学生的书包里,在压抑、肃静的校园中被偷偷传阅和讨论。他写的博文一夜之间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阅读,被奉为“青年领袖”。他的经历和观点影响着无数的青少年,跟随和模仿者众多……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韩寒依然只有一个。其名字本身已然成为一个超级IP。
韩寒是如何出现?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是谁制造了韩寒,而如今韩寒又在制造着什么?
网红鼻祖:韩寒
“韩寒现象”这个词语曾出现在21世纪之交的各大报刊杂志上,一个横空出世的名字引发了公众的大讨论。
一个七门功课都亮起红灯的高中留级生,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随后发文批判中国的教育体制,紧接着退学,发表长篇小说《三重门》,一面世便成为畅销书。
追随者将其捧为“天才”,质疑者认为其“反智”,其中还夹杂着各种阴谋论。如果把这个时间段往后推10年,那么一定会有网络推手跳出来称,是他捧红了韩寒。
那韩寒的出现时必然,还是偶然?
公众第一次认识韩寒,是那个从新概念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韩寒。如果说新概念给了韩寒最初的名气,那这么多年过去了,拿到新概念大奖的作者如过江之鲫,能被公众所熟知的也惟有韩寒、郭敬明二人。
从新概念大赛本身来讲,其获奖不足以成为一个公众事件,甚至说,新概念大赛需要韩寒这样一个人。
随着国内“文学时代”的结束,各种文学杂志纷纷倒闭,上海《萌芽》也难逃衰落的命运。“新概念作文大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举办,而在韩寒走红之后,《萌芽》发行量迎来了逆势增长。
如果我们再度回顾那段历史,你会发现在公众讨论“韩寒现象”之前,也在讨论另外一个话题,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并把素质教育提升到政府工作的层面。
而韩寒恰恰是以一个叛逆者的角色出现在公众面前,一个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牺牲品”。这时候的韩寒,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了。
这种决策,如果一开始是无意的话,那后来一定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韩寒越来越懂得如何让自己站在聚光灯下,并持续不断的抛出话题,每次都能踩到公众的兴奋点或痛处。从批判教育体制,到“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和白桦之争,逐渐套路纯熟。
在当今“网红经济”盛行的今天,韩寒才是国内网红的鼻祖。
知识、娱乐分子:韩寒
韩寒与郭敬明最大的不同是,韩寒骨子里是有文人气息的。这足以让各个阶层对韩寒都会高看一眼,并获得远远超过对方的社会影响力。
2009年时,韩寒先后获得了《南方周末》、《新世纪周刊》、《亚洲周刊》等年度人物,天涯势力之年度网络十大写手、《时代周报》时代100人—2009推动中国进步100人等等,随后在2010年4月时登上《时代周刊》,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
此时的韩寒在名气和声望上达到了人生巅峰。不过饶有趣味的是,在《时代周刊》的评比中,韩寒归属于娱乐类。
网上流传一种阴谋论的说法,在差不多07年时由于韩寒沉迷赛车,导致人气下滑,所以南方系找到了韩寒,出于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打造出一个“公知韩寒”。
这种阴谋论漏洞太多也不值得去辩驳。那时候韩寒新书《光荣日》首印即高达60万册,博客点击量也在同年9月破亿。而且南方系对韩寒的关注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不过,南方系与韩寒的关系的确并非一般。2007年,韩寒首次登上《南方人物周刊》封面,即被称为“领袖韩寒”,随后南方系对韩寒进行了大量的专访和报道,包括《公民韩寒》、《为什么是韩寒》、《差生韩寒》、《“公敌”韩寒》等。
正是南方系的这一系列专访让韩寒的形象从一个文学青年转型成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将韩寒的影响力从网络延伸至现实,从青少年扩散到各个阶层、群体,再次迎合了大众对韩寒的需求。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PC市场迎来2位数的爆发式增长,PC的价格也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家庭开始拥有电脑。同时,论坛、博客的兴起,打破了以往的信息渠道垄断。
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并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成为反抗权威最好的工具。众多的“意见领袖”以批评时政的姿态活跃在公众面前,并获得以往根本无法想象的声望和影响力。
当时还在《南方周末》的笑蜀发表了一篇文章《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引发的轰动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回过头去看去那段历史,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韩寒的转型正是以这种姿态出现。但是韩寒却聪明的学会克制。当笑蜀、李承鹏纷纷被迫远离公众的视线后,韩寒却以“韩三篇”结束了自己的“公知”生涯,成为另一个韩寒。
即使是“公知”时期的韩寒,与徐静蕾、贾樟柯、陈鲁豫、范冰冰、左小祖咒等导演、艺人歌手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半只脚已经踏进娱乐圈。后来给李宇春写歌,与王珞丹传绯闻,客串邓超、易小星等人的电影,形象越来越娱乐化,并且真正的商业化。
制造者:韩寒
郭敬明归根结底是一个聪明本分的商人,而韩寒做着商人的事情,却有“情怀”罩着。
2012年后的韩寒,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他成立了工作室,团队来自夭折的《独唱团》,发布了“ONE·一个”APP,定位文艺青年群体,上架24小时,冲到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第一名。
这个APP最早的名字是“一个·韩寒”,最初的推广和合作方是腾讯,腾讯为此在当年推出了独立的“韩寒频道”。正是借着腾讯的流量和韩寒的名气,“ONE·一个”迅速脱颖而出。随后,腾讯在2012年12月份推出了“大家”专栏。
2012年对作家韩寒也是一个分界线,自2011年9月长篇小说《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出版后,至今为止,除将过去的随笔文章结集出版外,再也没出版过长篇作品。
也许,再优秀的作家,都会有灵感枯竭的时候,更何况对于韩寒的写作长期以来褒贬不一。此时的韩寒开始制造下一个“韩寒”,十个“韩寒”。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韩寒当年的影子。
至今为止,ONE推出了《很高兴见到你》、《女王乔安》、《南极姑娘》等一系列作品合集,捧红了诸如张皓宸、陈谌等一批年轻的作者。出自于ONE的精选集书系销量已经超过了四百万册,签约作者书系也已超六百万册。
然而韩寒的野心不止于此。ONE不止做一个阅读APP,而是朝着社群经济进行演化。2016年2月,ONE推出3.0版本,增加了音乐和电影板块,独立音乐人可以在这里发表作品,无论音乐还是故事,电影板块则提供影评和购票(与格瓦拉合作)功能。
这像极了一个精简版的豆瓣。在IP大潮的时代,ONE依靠优质的内容不断的变现,从图书出版到话剧、电影制作,开发周边的衍生产品,文学明星的打造,俨然将文艺和商业融为一体。
韩寒带领团队出现在各种娱乐节目中,出现在各种发布会,出现在各种电影的客串。自己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在2014年7月上映,票房取得6.5个亿,与朴树合作的主题曲《平凡之路》更是刷爆微博和朋友圈。
对于韩寒本人而言,他现在的标签是“国民岳父”,仅来自电影票房的收入就超过他之前所有图书作品版税的总和。他的微博中只剩下日常的生活、小野的照片、狗以及工作和代言。成为一个公众眼中“中产阶级”的形象。
而跟随他一起成长起来的读者,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很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步入到所谓的“中产阶层”。他的朋友圈和人脉原来越广,站在身边的不再是少年时的小伙伴,而是王思聪、易小星、罗永浩这些风头正尽的创业者。
现在的韩寒站在发布会的舞台上一本正经的讲道:“一个尊重商业和科技的社会总是会进步的”。而10年前的韩寒则会一脸不屑的说道:“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他始终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样的话,找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所以他成为韩寒。
【钛媒体作者介绍:张珞阳,公众号:zhangluoyang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