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手机打到虚拟现实,三星与苹果的“龙虎斗”胜负未决
12月21日,Digitimes Research调查报告显示,在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到了3.319亿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7%。其中,三星在2015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出货量蝉联世界第一,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25.6%,而苹果则以14.5%的份额屈居第二。虽然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品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位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领跑者,目前依然是三星与苹果。
在2015年结束之前,两家公司都厌倦专利战这种令人唏嘘的斗争,终于冰释前嫌,但三星和苹果,在这一年中,谁过得更好呢?
一方面,三星终于有了值得庆贺的业绩,其在201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透露,多个季度来终于重新获利,尤其是变成了拖油瓶的移动部门,与此同时,该电子巨头的半导体和显示面板业务再一次获得风光无限的增长率。不过,其可喜的季度利润与裁员和降价营销策略息息相关。令三星最为烦恼的事情在于,苹果依然统治着世界,作为三星的最大竞争对手,苹果上一季度财报再一次获得了创纪录的营收,喜迎中国市场暴涨,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稳步升温。
其实季度盈利并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清楚,这两家公司的消费电子产品线彻头彻尾的重叠,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还是移动支付,每一个舞台苹果做什么,三星也在做同样的事情。那么,盘点2015年的科技领域,三星与苹果上演了哪些领域的龙虎斗呢?
智能手机之比:机海VS单兵
在硬件规格上,三星的旗舰智能手机Galaxy S6几乎完胜iPhone 6s,包括显示屏、摄像头、内存和储存等等,同时就外观设计而言,三星提供了创新的双曲面侧屏设计,改变了以往一陈不变的看通知方式。而“s”级的iPhone外观无任何调整,唯一更换的是外壳材质,厚度上S6比6s更薄,一款是金属机身,另一款是金属边框外加光滑的背部玻璃设计。
日常体验上,看电影、玩游戏或浏览器网页,屏幕尺寸更大和分辨率更高的Galaxy S6体验上无疑更舒服。不过,硬件领先那已经是三星的传统优势了,苹果iPhone 6s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体验:3D Touch,利用轻按和重按实现对应用的预览和无进入式的快捷操作,目前开发的应用已充分的利用该特性,并且有业界人士认为,3D Touch将成为各大品牌旗舰机的标配。
今年的iPhone 6s比较让用户不满意的可能有两方面,首先iOS 9的优化问题,再者就是摄像头。在多个评测中,拥有更高像素的S6 比刚刚升级传感器的6s提供更出色成像质量,尤其在低光环境下。考虑到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大多用于多媒体体验、拍照、浏览网页和使用主流应用程序,今年变化最大提升最快的手机肯定是三星S6,但要期待拥有与众不同创新交互体验的话依然还是6s 为优。
那智能手机市场谁是霸主呢?就出货量而言,三星智能手机在全球表现更好,出货量占全球第一,Gartner、IDC和Strategy Analytics等分析机构的数据显示三星智能手机占全球市场近25% 份额,当之无愧的销量王,其中起到推动作用的莫过于新Galaxy S 系列。
但单纯对比旗舰机销量的话,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无疑更亮眼,查看国内外各大电商的手机品牌销量榜以及各大搜索引擎的热搜榜,称霸榜单是苹果的新iPhone,而非三星s6。因此在智能手机业务上,三星依然沿用着机海战术,讲究的就是“人多力量大”。而苹果手机则如美国特种兵一样,具有强悍的作战能力,突出的就是“一招鲜,吃遍天”。
可穿戴设备之较:苹果暂时领先
如果说三星的智能手机设计灵感来源于苹果,这并没有错,但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三星可以称得上先驱。Apple Watch拥有独特的数码表冠,最新的Gear S2上三星也设计有创新的旋转表盘,互有特色,均可针对系统、应用程序等产生独特的、新鲜的交互方式,看起来传统圆表盘的三星手表更容易让人接受。
两款手表都存在缺乏成熟的生态系统的问题,不过针对手机平台上使用最多的主流应用,Apple Watch都有相应的配套应用,库克甚至表示该平台的应用已经将近万款,而Tizen平台的支持开发者并不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pple Watch缺乏更广泛的相容性,仅适用于iOS平台用户,而Gear S2适用于任何Android手机,并且很快将支持iOS平台。
当然,目前Apple Watch市场表现更加成功,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忠实果粉,IDC的新数据显示其今年将占领了61%的市场份额,整体出货量超过了其他智能手表出货量的总和,有分析认为其今年的销量有可能可达2000万块。因此,在以智能手表为标志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上,苹果暂时居于领先位置。但是,鉴于Android份额比iOS高得多,我们也不排除三星Gear手表抓住更多Android用户,从而实现反超的可能性。
虚拟现实之争:三星先行一步
2015年,Gear VR成为三星最引人注目的新产品,这款Galaxy系列智能手机的专属配件不仅带来了高品质的虚拟现实体验,而且还为一大批无法为游戏PC和主机担负昂贵专属配件(如Oculus Rift)的用户提供了最理想的价格。更重要的是,使用和设置起来并不难,只要在Galaxy智能手机上简单点击,然后戴上头带将眼睛蒙住,便能立马进入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中,很多体验过Oculus虚拟现实头盔的玩家都会惊讶于Gear VR极佳的舒适度。
不过,Gear VR游戏和体验与过去被追捧的产品有很大区别,虽然虚拟现实平台都存在着玩一下就让人提不起兴趣的问题,但是Gear VR给用户的感觉更深一些,比较让用户感受魅力的只是几款体验不错的游戏,离惊艳还很远。三星还在努力的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平台,整个VR生态还很小,但是正在迅速增长中。
与之相对应的是,苹果现有的设备当前离VR还很远,市面上存在一些第三方兼容iPhone的配件,但使用起来的痛苦显而易见,因为iPhone屏幕分辨率不够高,根本无法提供一个良好的虚拟现实体验。不可否认,苹果或许也看到了VR 领域的前景,并有所行动,比如收购了瑞士的初创企业Faceshift,更早还有最强AR 软件公司Metaio,至于其目的,要么可能快速进入虚拟现实领域,要么可能引用到自家地图业务上。总之,2015年苹果仍未有任何相关虚拟现实领域最直接的表示。
支付服务之斗:互不兼容
最后谈的是如今很火的移动支付方面,苹果和三星都是以智能手机作为主要媒介进入移动支付领域,他们希望手机某一天能够完全代替钱包。Apple Pay和Samsung Pay均允许用户绑定自己的信用卡信息,通过取卡和刷卡的动作在零售端对已购买的东西进行支付,而且仅支持各自平台的设备,与其他竞争对手谁都不兼容。不过,两者之间却有着重要的区别。
Apple Pay仅限于使用内置的NFC(近场通信)技术必须在终端具备NFC 技术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而三星的支付服务不依赖NFC也能完成。因为Samsung Pay会在移动设备内置一个特殊的芯片,使其支持MST(磁性安全传输技术)模仿磁条技术,可以完全代替普通标准的磁性信用卡或借记卡完成支付。
如此来看,Samsung Pay限制更少、适用面广、对商家支付终端技术的需求低,可照顾更多商户的利益,商户无需购买任何附加的设备,也不要求商户升级NFC 技术支持。不过,今天除了旧的信用卡系统,大部分商户的POS机已经标配NFC技术,未来更换新交易终端的是商家还会越来越多。关键是,在必须需要物理触发来完成读卡(插卡)的自动取款机或加油站等场所,Samsung Pay不行,Apple Pay同样也做不到。
要说这两者谁做得更好,很显然苹果更被商户和消费者所认知,全球范围内支持Apple Pay的银行已经达到了800家,而且库克声明Apple Pay春节前或就能抢先入华了,国内中国银联及15家主要银行都能提供支持。虽然此时三星表示与中国银联也达成了合作,但很多迹象表明三星仍在中国招募相关人员测试Samsung Pay,而且支持的机型暂时不及苹果丰富。
此外,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18号,中国银联与苹果、三星电子分别达成合作,推出移动支付服务,预计最快2016年初上线。届时,银联卡持卡人可以轻松将他们的银联卡添加到三星、苹果移动设备上,令日常消费更加便捷。
在国内移动支付由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大互联网巨头把持的情况下,苹果、三星进军中国移动支付,有何优势和劣势?此外,对于备受关注的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和私密性,苹果、三星又将如何保障?如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构成,更决定着Samsung Pay和Apple Pay今后的市场前景。
结语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领域,三星与苹果也在平板电脑等领域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虽然受到微软等竞争对手的冲击,但是iPad依然在平板电脑市场一家独大。
在梳理了三星与苹果的几大产品后,不难发现,二者之所以能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军力量,往往取决于自己清晰的市场定位。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在苹果仅仅保持着高端市场的形势下,三星不仅高、中、低三个价位市场同时发力,而且把握住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特征,在主打机型上频繁更新产品。
另一方面,大概四年前,乔布斯几乎申请了一切苹果该有的专利,当时苹果表示,三星未经允许使用了他们的一些专利技术,两巨头的战争一触即发,但如今三星不再继续这些专利纠纷,而是选择利用自家产业链的优势开启一条更具挑战性的路子。虽然远没有达到惊艳、颠覆式创新的程度,但很多消费者更加赞叹独立的三星。
而且在2015年结束之前,两家公司都厌倦这种令人唏嘘的斗争,终于冰释前嫌。从中可以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不断崛起的后起之秀,老大老二为了巩固既得利益和市场,自然会携手合作,共同打压竞争力量。最后,不管是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硬件领域,还是在移动支付等服务市场,希望更多的国产品牌涌入,乃至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本文首发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