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没干过微软,AR又晚了苹果一步:谷歌到底做错了什么?
继Oculus Rift、htc vive、psvr纷纷放下自己的“高姿态”之后,曾经一度被寄予厚望,看似要颠覆VR行业的Daydream View直接被谷歌打了个对折,放在Verizon上清仓开卖。而华硕的Tango AR手机才产出27天,随即就传来新平台Google ARCore的发布消息,也是着实被坑了一把。
不难发现,无论是Tango还是Daydream,谷歌苦心经营了数年的AR-VR愿景在消费者市场全然无用。苹果ARkit的易用性给了它们狠狠一击,而从B端应用中衍生而出的Windows MR生态,也正在蚕食Daydream的立足之地。
做加法的Daydream与做减法的Windows VR
谷歌和微软在VR的生态建设上极为相似。前者一直将Daydream视作开源体系,并不打算通过销售硬件谋利,最初仅为第三方厂商提供了一套设计标准。而微软为了保证Windows VR头显能够顺利产出,也找到了戴尔、宏碁、联想、惠普等OEM(代工生产)厂商。
问题出在终端身上,尽管谷歌的设计思路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VR头显的成本,但无形间却加高了智能手机的门槛。说白了,第三方厂商没把Daydream作为一个核心卖点,VR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整合割裂的受众——想买智能手机的用户不太在意Daydream这个边角料,因VR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又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余地。
与Daydream联姻的手机产商并不少,三星、HTC、LG、华为,小米都是些响亮的名字,但最终只有Axon 7、Moto Z等寥寥数款产品落地。这其实也在预料之内,三星和HTC都有自己的VR业务需要维护,I/O大会的亮相不过只是背书而已。而Pixel、Moto Z小几百万的销量根本无法带动Daydream的整个生态,甚至差了同门兄弟Google Cardboard一个量级。
相较之下,微软自始至终都将目标用户定位于核心VR用户。对于他们来说,OEM头显的出现显著降低了消费级PC VR的体验门槛,与SteamVR的前期合作看上去也是一手好棋。由于微软持有Hololens作为研发铺垫,“由内向外”的一体化追踪思路迅速被各大代工商接纳,从最初的发布到如今的产品生态落地,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Android系统的软肋,也是Tango AR的致命伤
虽然同产出于2014年,但Project Tango没有随着Google Glass的失败而落幕,谷歌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将Tango作为AR业务的主心骨,联想和华硕还为其打造了适配的手机产品Phab 2 Pro和ZenFone AR。
不过,苹果今年6月份发布的ARkit却给了Tango当头一棒。ARKit对于开发者和用户都极度友好,它通过iPhone现有的摄像头与陀螺仪就能实现绝大多数AR体验。相比之下,Tango还需要红外深度感知传感器的配合,谷歌在AR的应用方式上又做了一次加法。
Android系统过于碎片化则是Tango发展受阻的另一个问题,定制系统的泛滥,以及第三方厂商的推送延后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发布一年有余Android 7.0如今实装量也不到15%。而统一的软硬件设计让苹果更新ARkit时可以为所欲为,接近九成用户都会选择最新的iOS系统。
这一点也反映在硬件的策略上,尽管iPhone 7取消耳机插孔的设计思路为人所不齿,但这确实带动了无线耳机AirPods的销量,从市场研究公司NPD的报告来看,AirPods已经占据了美国无线耳机的65%市场,其收入总量甚至占到了80%以上。
Daydream的没落与ARcore的救赎
与HTC和Oculus的VR业务不同,Daydream更像是没有资源的弃儿,前者通过降价带动了内容平台的发展,且还有开发中的原型设备为其撑腰,谷歌却两头都没有做起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思路,Daydream的未来的确令人担忧。不过,ARcore的出现倒是让不少开发者欢呼雀跃起来,虽然系统碎片化的问题仍然存在,但ARcore在保证易用性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超脱于ARkit的功能。
ARcore有两个值得提及的核心优势:环境感知和光源感知,它们都能让虚拟物体看上去更“合理”。
通过单目摄像头,环境感知功能可以检测现实障碍的棱角和形状,保证虚拟物体在放置时处在正确的位置——举个简单的例子,苹果不会悬浮在桌子上,也不会嵌进墙里,而是完好的处于平面之上。而光源感知恰恰是ARkit的软肋,根据画面灰度的变化,ARcore能够自动判断真实世界的光源,从而为虚拟物体渲染阴影和高亮。
偏向娱乐性质的ARcore可以说是谷歌在AR消费者市场的一剂强心针,而Android O也搭载了更为便捷的系统更新方式,这无疑是碎片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显而易见,谷歌主攻的方向已经转移到了增强现实。除了ARCore之外,该公司基于AR的商企应用正在成型。Tango虽然不适用于消费级产品,但它在B端仍有一定价值,Expeditions教育项目目前仍在使用这项技术,Google Glass企业版的“复活”似乎也是一个信号。
【钛媒体作者介绍:小谦,文/VR日报箱子,微信:net1996】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