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行平台都要集体“臆想”做社交?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为什么出行平台都要集体“臆想”做社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去一周,很多人最担心的就是“出个门个人信息就被公开了”,涉嫌个人隐私泄露的新闻频出。

首先是航旅纵横为用户设置个人主页,透露用户个人隐私,因此引发热议。之后又有传言称,另外两大出行平台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12306和摩拜的用户数据泄露,但即时被辟谣。

坐飞机、查地图、打车、骑单车、甚至是坐地铁,人们日常出行越来越依赖出行平台,海量的个人信息也沉淀到了这些平台上。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出行平台以大数据、社交功能的名义滥用。

不久前,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空姐事件就引发了公众对“出行社交”功能的争议。有用户在网上披露,顺风车司乘之间互相评论,导致接单之前就可能提前了解乘客性别,一些评论还包含对女性乘客外貌、身材的低俗评论。滴滴随后整顿顺风车,先是关闭了评论功能,随后听取用户意见,恢复开启了只与出行相关的“有礼貌”、“准时”等评价标签。

每天接到不堪其扰的诈骗短信、广告骚扰电话,让人们意识到个人信息通过订外卖、订机票、发快递等各种网上交易泄露出去,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公众对于自己在网上流露出的信息越来越谨慎,怕被“有心人”利用。出行平台如果没有充分考虑用户隐私就推社交功能,更是被广为诟病。因此,当航旅纵横自作主张借选座之机推社交,不出意料就遭到了人们的集体抗议。

事发后,航旅纵横“叫屈”,特别举了几个例子来验证的一番苦心。

比如:父母第一次坐飞机,要是飞机上有人可以帮忙照看一下该多好;登机口临时变更,要是同客舱的人早告诉我一声该多好;飞机延误,但是却错过延误餐,要是同行的人能够跟我打声招呼该多好;带妈妈去旅行,没有选座连坐的位置,要是能提前在线上跟邻座沟通一下该多好;长期出差,疲惫不堪,沉闷的客舱异常冰冷,要是能有个能说话的人该多好。

作为一家专业的航空数据服务商,航旅纵横不可能不清楚这些理由有多立不住脚。无论是登机口变更、还是领取航空延误餐都不是简单地靠旅客之间的私信能够解决的。而具体到在飞机上换座位,或者为老年人提供特殊关照,一方面这并非其他旅客的义务所在,另一方面这应该交由乘务人员处理。

至于邻座聊天,不排除有些人有此需求,但这是建立在用户彼此都知情且愿意的情况下,否则因为平台草率行事,构成骚扰等不恰当行为甚至安全隐患,平台也逃脱不了承担相关责任。

这也是为何航空纵横在舆论发酵后发表的声明,再次遭“打脸”。声明其中第一句是:航旅纵横始终将保护旅客信息安全放在首位,致力于帮助用户建立一条获取权威信息的智能通道。

可是航旅纵横在测试“虚拟客舱功能”时默认设置是打开的,也就是说用户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个人主页、飞行热力图、出行习惯等标签就可以被他人搜索到。而且很多用户反映,没有明显提示如何关闭此功能。

根据去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网络安全法》第40条的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从法律角度,擅自替用户作主,是否已经构成了侵犯用户知情权?

也许“美女”、“经常飞北京上海”这些个人标签并不像实名、手机号码那么直接,但出行平台并没有意识到,与网络陌生人社交最大的不同在于,出行场景是线下的真实环境,见面的“陌生人”将同处一个空间,从而也就打破了虚拟网络的“安全屏障”。

为什么出行平台都在急于做社交?诚然,应用里叠加功能对于很多企业来可以增加用户粘性、增加流量也可能提升未来的品牌估值。在人人们都想成为“流量入口”的时代,社交看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电商拉群拼团卖东西、销售利用朋友圈推理财、培训。

但从目前看,出行平台推广社交功能并没有明确的商业变现目标,也不是急迫的经营需求。因为不像网络内容产出依靠社交来拉动流量、广告,出行服务自身就有实际的交易收入。

与其暂时“无利可图”,那么出行平台更没有理由跟风做社交,更应该问问用户的真实需求。出行是否有社交需求,从滴滴顺风车恢复相关出行标签看,适度、合理的社交功能可以在出行过程中提供便利。

但出行平台在设计使用中,首先要谨慎考虑到个人隐私保护,并且尊重用户意愿。出行领域用户信息,密切关系到用户的人身安全,而如果平台不慎甚至故意留出灰色地带,纵容一些人用社交功能方便行“苟且之事”甚至危害他人安全,平台更是难辞其咎。

在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看来,航旅纵横和滴滴顺风车出现的问题如出一辙,添加过度个人标签,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一些人猎奇以及猎艳的需求。航空纵横的行为实际上暴露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苗头”和“欲望”:很多APP都有叠加和复杂化的趋势,有些投资人看中某个软件实际上是看中它有成为入口的可能性,并不局限考虑其所在领域。

而一旦平台试图出卖用户个人信息和数据获利,更是不为法律所允许。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起淮就强调,如果互联网平台违规使用用户数据,只要是获利,无论是通过增加下载量还是扩大扩大广告收入,都构成不正当的侵权甚至是违法。

【本文来源:界面新闻,作者:罗松松】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大学生社交平台商务社交平台社交出行场景网络社交平台腾讯社交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社交零售平台知识社交平台社交电商平台社交平台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