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互联网大会第一天,雷军、丁磊谈到了AI将向何处发展
钛媒体注:2018年11月7日,乌镇互联网大会第一天的下午场,雷军、丁磊等大佬关于AI议题发表演讲。雷军称“AI+IoT”是未来的风口,也是小米核心战略之一,小米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已连接超过1.15亿台IoT智能设备;丁磊则表示近三年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可能会成为改变经济的新动力,把握好AI,会让企业成为行业领先者。
雷军:小米AI平台将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现场介绍,“AI+IoT”是未来的风口,也是小米核心战略之一,今天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应用已经被广泛应用,大到电视,小到灯泡、闹钟,都可以用AI实现控制,“AI+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带来了生活的便利。
雷军介绍,小米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是一个以智能家居需求场景为出发点,深度整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能力,为用户、软硬件厂商和个人开发者提供智能场景及软硬件生态服务的开放创新平台。据小米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已经投资或孵化了超过220家生态链公司,其中100家专注于发展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小米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已连接超过1.15亿台IoT智能设备。
雷军介绍,近两年小米在人工智能上做了很大的投入,现在已经拥有超过1000多人的技术团队,小米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声学、语音、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深度学习、大数据、云服务、智能设备接入等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关键技术领域均拥有业界领先的成果。
雷军在现场指出,小米早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生态链,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今天AI已经开始全面赋能小米,在小米手机上已有AI拍照、美颜虚化、场景识别等AI技术的产品创新,小爱同学也可以通过语音和多模态交互支持手机、音箱等智能终端的使用,并与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电饭煲、电视等超过56类智能生活产品进行联动。
雷军表示,通过掌握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小米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将更加紧密地连接企业与消费者,降低企业进入智能家居行业的门槛,带动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
丁磊:零售业要当做服务业来做
丁磊表示,中国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每天都是双十一,要把电商平台当做一个服务业来做。“从国外品牌中挑选出好的品牌,价格谈下来,再加一点点的手续费,再通过平台卖给消费者。这个时候就是非常幸福的,中国需要将零售业真正当做服务业来做。”
因此,网易致力于打造一个每天都是双十一的平台。
丁磊认为近三年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可能会成为改变经济的新动力,人工智能也会是互联网技术的新动力。“现在的企业应该做好评估,人工智能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带来怎样的改变,把握好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让企业成为行业领先者。”丁磊表示。
网易主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发力到了教育、云音乐、游戏、新闻等领域。比如,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以及网易有道翻译,通过人工智能的加持,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好玩。
微软全球副总裁沈向洋:AI也影响着道德和法律
沈向洋表示,人类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创造新技术,塑造未来。对比20年前的生活,智能手机、社交网络、云计算等现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在憧憬一下,20年之后的生活,我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使我们充满期待,但是也有些许的畏惧。
沈向洋称,尽管有很多疑问,很多还没有答案,但值得庆幸的是,未来是我们创造的,塑造和引领未来的能力,在人类手里。人工智能将会给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领域带来很大的突破,而且这些突破真的正在发生。人类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人机协作并非突发奇想,比尔盖茨创造微软研究院的时候就提出了人机协作的愿景。
在沈向洋看来,人工智能同样给道德法律等带来了影响。微软正在努力打造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前段时间,微软出现出版了个《计算未来》,深刻探讨人工智能的道德问题,书中提出了人工智能六大原则,还建立了人工智能道德研究院。
卡巴斯基:网络免疫定义着网络安全行业的未来
“每天我们都会收集30万件新的恶意软件的样本,事实上每天这个数量是巨大的。”在第五届互联网大会上卡巴斯基实验室创始人尤金·卡巴斯基表示,每天有38万左右的恶意软件攻击着我们的网络。他把网络威胁总结为三个大类:基础设施、政府以及个人。而主要的网络的威胁还是针对于个人用户以及小微企业,占比达到了99%。
在现场他强调一个概念,就是从网络安全转化到网络免疫的概念。他表示,网络免疫也是卡巴斯基目前正在积极研究的一个概念,它定义了网络安全行业的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找到这种能够保护物联网环境的解决方案。”
据悉,卡巴斯基希望在物联网以及工业企业中能够融入智慧的设备,通过建立具有安全微内核架构和隔离模块的安全层,来建立未来网络安全行业最基本的基因。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是人类必须应对的,比如说偏见。偏见是目前微软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微软已经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希望跟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问题。(钛媒体编辑赫婧整理报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