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商用车后装市场,月销近万个设备,这家ADAS公司如何赌对趋势?
配置径卫视觉产品方案的危险品运输车辆
在ADAS创业领域,上海的径卫视觉是典型的务实派。瞄准商用车领域,做后装市场,2012年成立至今,径卫视觉已经做到月销近万个设备,公司实现盈利,这在概念横行的智能驾驶创业中不太多见。
径卫视觉是典型的技术精英创业,CEO 王波来自同济大学863新能源汽车项目组,算法核心成员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原校长郑南宁的团队。该公司产品线包括:车内安全监控摄像头、车外路况识别摄像头、视频传输设备。
车内的安全监控摄像头是公司最早推出的产品,采用基于图像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驾驶员疲劳程度和驾驶行为,并在驾驶员发生瞌睡或产生抽烟等不当行为时,发出报警、振动(通过车速自动调节报警灵敏度)。
而在软件平台方面,监控摄像头中集成了通讯模块,可以将摄像头捕捉到的数据信息回传到云端平台,并开放给物流公司,以便后者对车队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
车内驾驶员状态识别系统
据径卫视觉CEO王波介绍,上述安全监控主机和后台系统构成了云端结合的驾驶员安全监控解决方案。径卫视觉可提供单独的硬件产品,也可提供整套解决方案。比如径卫视觉可以以设备商的角色融入到客户的监管后台系统中去,与北斗、GPS、车队管理系统平台对接,实现功能一体化。
主动安全预警摄像头
此外,针对行车中的驾驶辅助需求,径卫视觉也推出了车外的路况信息识别摄像头,能够提供车道偏离预警、超速提醒、碰撞预警等功能。
谈到公司对于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的选择,王波告诉钛媒体,“ADAS技术在乘用车后装市场并不是一项刚性需求,大部分车主都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但是在商用车领域,安全性的操作规范却是物流公司和车队的直接痛点。”
数据显示,在中国约有720万辆卡车、1600万名司机负责城际间的货物运输。而由于司机资源少、作业时间长,疲劳驾驶导致的高事故率是长途物流行业的顽疾之一。
径卫视觉将市场聚焦在更为细分的高价值运输场景,比如客运车辆、物流车辆、危化品车辆、专用车车辆以及港口车辆等。
“公司目前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两客一危’,毕竟他们的危险系数最高,危险意识相对好一些。”王波介绍,目前公司合作的车队数量有476个,每月设备出货量近1万个,合作伙伴包括中石化旗下的危险品承运商,招商集团旗下物流车辆,以及中石油旗下的油田车辆,以及部分城市的公交项目等。
据介绍,径卫视觉采取了软硬一体的产品方案,公司拥有一个6000平米左右的工厂。“国外有一些做专门做算法的公司,但是在中国软件往往是不值钱的,而且很多时候,软件算法需要硬件的工程能力帮助实现。”王波说。
在算法层面,径卫视觉并没有采取业内十分流行的深度学习,而是像行业代表性企业Mobileye一样使用了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汽车优先需要考虑的是及时传输和稳定性,深度学习在现有芯片上跑起来非常吃力,功耗要求也高,因此我们在需要及时性计算的设备端使用机器学习算法, 而在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云端使用深度学习做一些事情。”王波说。
谈及前装和目前热门的自动驾驶,王波坦言,这些技术都还在研发和探索阶段,短期内难以产品化。
“物流自动驾驶的逻辑很简单,人工加保险的成本比车贵很多,物流公司就选你的自动驾驶车,这两块比你的车省不少,那就不会用。””王波说,“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账。”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