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大潮来了,银行必须打出这套进攻+防守的组合拳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消费金融大潮来了,银行必须打出这套进攻+防守的组合拳

【本文正在参与钛媒体最新一期竞拍话题《消费金融风口之上,银行的胜券在何处?》,奖励丰厚,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投稿来辩!】

消费金融这把火在2016年顶替掉大红大紫的P2P成为金融领域新热点。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4月25日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达约6万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平均增速为20%,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有望超过12万亿元。

除了内需拉动政策驱动外,消费主体“更愿意消费”也是强势增长的主要动因。这种“更愿意”来自两个方面:

更年轻。当下消费结构已经趋于年轻化,80、90后的消费支出尤其是享受型支出欲望更为旺盛,上一辈保守的消费理念被改变,信贷消费“花未来的钱”模式更容易被接受。以信用卡领先品牌招行信用卡的数据为例,其4000万持卡客户中,18-30岁年轻客户占比超过70%。近年来,新增客户中年轻客户占比80%以上,用户活跃率达90%。

更有钱。有意愿还得有消费能力,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年轻人群月均收入6726元,其中8500元以上占比53%,每月支出平均达4386元。

毋庸置疑,有能力且最有意愿的一批人已经成为消费金融的主体力量。

同时,消费金融在相对层面上的市场潜力仍处于低位,根据CEIC及美联储公开数据,美国2016年消费信贷渗透率(剔除按揭贷款的居民消费信贷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而我国目前仅为23%。不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消费金融都有着“远大前程”,这也是玩家纷纷入局的动力所在。这其中,“早已在局中”的银行正在发起进攻。

招行信用卡最近上线了掌上生活App 6.0版本,向全民开放消费金融服务,并致力打造“第一消费金融App”。敢于抛出这样的定位是需要底气的,而底气则来源于银行做消费金融相较于其他市场主体的三大优势。

优势一:利率市场化给了银行做消费金融急需的空间

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一般认为传统金融将面临更高的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同时利率期限结构更加复杂、管理利率风险难度加大,坐吃利息差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但是,从消费金融的角度,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却是发展利好。

首先,坐吃息差时代结束,服务大企业内驱力减少,倒逼传统金融调整服务对象、转向零售业务,而布局消费金融显然是最佳的战略选择,整个银行业将形成消费金融合力,激发行业的竞争活力。

其次,由于利率灵活性增强,银行可通过差异化的风险定价,推出更多元的产品,由此银行的金融服务将走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有助于刺激个人消费同时促使产业洗牌,不断推动整个消费金融产业的发展。

总之,轻资本、高回报是消费金融的两大特点,相比传统信贷,消费信贷机会更大、风险更低,利率市场化给了银行更大的优势空间。

优势二:银行有天然的产品优势和金融场景化突围能力

从业务模式来看,信用卡的业务天然属于消费金融。在过去的业务发展过程中,银行开发出丰富的消费金融产品,同时还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成熟消费信贷理念和需求的优质人群,且这一优势还在不断扩大。2017年上半年,A股上市银行中12家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共新增信用卡7327.6万张,总交易金额超9万亿元。

与此同时,“场景”作为触发消费的必然阵地,继流量和入口之后,成为市场竞争的又一焦点。在场景布局方面,之前银行通过拓展外部流量的方式,实现对各种消费场景的渗透,并积累了丰富渠道资源和商户资源,当银行开始通过移动客户端来打通线上线下场景,甚至自建场景时,其商业势能不可估量。

以招行信用卡旗下掌上生活App为例,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初露端倪之际,招行信用卡便依托掌上生活App开始了基于连接千万人的“生活·消费·金融”场景布局,将金融服务渗透到线上线下、境内境外等各种消费场景之中,让场景围绕着用户的需求生长和运转,实现“金融场景化”的反向突围。

在产品层面,招行信用卡的消费信贷产品注重结合场景,打造场景细分产品序列,力求串联形成覆盖客户人生重要场景的完整消费链,以场景的渗透力充分释放消费对消费金融信贷需求的拉动潜能。

近期招行信用卡推出的掌上生活App6.0更是提出打造“第一消费金融App”的战略目标。其在应用内提供e招贷、e号贷、e闪贷、e分期、现金分期、掌上取现等细分消费金融产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覆盖包括购物、游戏、旅游、医疗、教育、汽车等各类人生重要场景,将金融服务融入用户生活场景中,通过绑定、渗透场景的方式挖掘消费金融需求潜能。至此,招行信用卡已完成新旧户全面覆盖、线上线下双向打通的整体产品矩阵部署。

优势三:Fintech浪潮中银行最有实力进行智能信贷革新

原本,传统金融喜好拓展“可见风险人群”,建立以强特征为评价标准的风控体系,只有能够观察待授信人的资产、工作、社保、信贷记录等,才能做出风险评价,判断授信额度。

强特征方式并不符合消费金融快速、高频的特征,弱特征已成为其风控评价的主要因素,社交记录、购物记录、旅行记录等都成为了评价特征,多的可通过1200个特征全面准确地评价信贷风险。

在此情况下,Fintech代表产品智能信贷(大数据+人工智能信贷)发力,评价授信风险成为自动化、高准确率的工作,并且依赖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准确度的不断提升,从而满足短时、快速、广人群的信贷需求。

技术革新在人才、数据、硬件、专利等多方面都需要大投入,智能信贷不是谁都能“玩转”,而银行明显最具备投入的实力。在创业型、电商系消费金融都主打精准、高效的风控技术的时候,银行业面对技术冲击进行“防守”的最好方式,就是大力进行智能信贷技术革新,提升C端客户消费金融服务体验,并且大幅提高授信效率、降低获客成本,通过资源投入取得相对优势,更快速地占领市场。

事实上,多家银行正在加速向金融科技方向的转型。招商银行负责人表示:“在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指引下,招商银行正发起一场由FinTech驱动的渠道优化和服务升级革命。”

目前,银行已有的智能信贷革新主要呈现两种思路:

A、采用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形式,利用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成果来推动银行业金融科技业态的研发与应用。

B、银行类金融机构通过借鉴金融科技产业创新思路,自行研发创新金融技术,构建产业生态。这方面的代表当数招行信用卡,其在掌上生活App6.0上推出了已能应用到现实层面的智能消费金融引擎“e智贷”,这个引擎最大的特色在于解决了用户面对众多消费金融产品难以选择的“痛点”,用户打开e智贷即可知晓最大可贷额度,在选择金额、还款偏好后,系统会自动推荐最符合需求的相关产品并支持“一键申请”。

看似简单的前台操作体验,却离不开后台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以及实时金融决策平台的支持。通过对过去多年积累的用户路径和行为数据每日1000万次的云端计算,掌上生活App6.0推出的e智贷能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和行为预判。而覆盖“数、算、器、端”全流程的实时金融决策平台则将大数据与用户需求进行了完美连接,不仅可以秒级判断用户可申请的消费金融额度,还可主动捕捉用户价值信息、主动捕捉用户潜在消费金融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掌上生活App6.0 还搭载了AR技术,用户只需扫一扫招商银行Logo,即可唤起智能客户服务,再一次刷新了用户的服务体验。

三大优势下,进攻+防守“组合拳”是最佳策略

结合各家银行的中报数据来看,在最能体现用户消费意愿与能力的交易量与贷款余额方面,招行信用卡半年交易量达12881亿元,在所有已公布中报的银行中位居第一,贷款余额4561亿,位列第三。中报数据还显示,截至今年6月,仅明星产品“e招贷”交易规模突破381亿,余额逾300亿元,已遥遥领先竞争对手。

从招行信用卡的案例上不难看出,利率市场化给予了充分的优势空间,一边手握产品和场景的优势,一边在智能信贷领域积极进取,具备这三大优势的银行进入消费金融市场的思路必然是多路出击,进攻+防守“组合拳”的方式显然已得到市场的肯定。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系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大潮马上消费金融银行消费金融金融大潮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