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商品不合格率达34.6%?可能这只是一个“谣言”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网购商品不合格率达34.6%?可能这只是一个“谣言”

今天,一篇关于抽检报告解读的报道,将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内电商企业置于剑拔弩张的对立面,曾被电商平台伤过的吃瓜群众热情迅速被点燃,“工商总局要灭掉电商”等激进言论四起,好不热闹。

原来,部分媒体援引工商总局2016年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结果,称国内多个电商企业包括自营平台,都成为不合格商品的重灾区——网购商品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具体来看,不合格的172批次商品中,天猫不合格商品数为38件,位居榜单前列,淘宝不合格商品为19件,京东和1号店的抽检结果:分别为21批次、20批次。

电商企业被用户、媒体吐槽并不是新鲜事,尤其在双11前夕,揭秘电商商品质量管理不仅是件“政治正确”的事,而且更容易引起外界关注,万万没想到,这次工商总局也不幸躺枪,让人大跌眼镜。这出闹剧使电商企业不仅要反思如何严密管控海量商品,还要与工商总局探索DT时代的监管合作模式,以及双方合作进展的对外披露。

抽检报告遭误读: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不合格率

如果仔细翻看部分媒体报道,不难发现它们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将“不合格商品检出率”片面理解为“不合格率”,并没有认真审视数据正确与否。一般而言,工商抽检侧重于用户反应问题较多的商品,而不是玲琅满目的各式商品,所以抽检不合格批次产品占比,不能简单推导换算为市场“总体不合格率”

换言之,把“不合格率”扩大到电商平台并不科学,这就相当于在重症监护室检查几个病人,就得出医院大多数病人有生命危险的结论,明显不合情理。在我看来,这一错误比较低级,如果部分媒体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抽检报告,得出正确结论不是难事。

试想一下,电商网站SKU通常在百万级以上,阿里SKU更是超过10亿,工商总局再强大也无法抽检所有商品。要知道,行政手段是工商总局优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监管电商运营情况则是其短板,工作职责宽泛使其只能在电商监管上有所侧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便以All in姿态监管电商也有心无力,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过高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两大难题。

同时,在各大玩家发力品质电商的大背景下,三成多商品不合格完全属于不切实际的恶意解读。品质电商一个重要特征是确保商品正品、平价,背后是电商平台在招商环节严格把关。换个角度看,如果电商行业三成多商品不合格成真,那各大玩家也捞不到多少好处,用户怨声载道且无法平息,必然引起工商总局的注意和介入,大力整顿市场势在必行,电商平台发展不可避免受到重挫。

而现状是,尽管各大电商平台在招商环节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比如号称100%正品的唯品会也曾被曝出兜售假酒的丑闻,但整体来看,商品合格率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并未处于足以惊动监管层的危险地带,所以三成多商品不合格的解读明显站不住脚。

不难看出,此次部分媒体歪曲事实真相,不仅容易误导用户、直接否认整个电商行业的努力,更是变相打脸工商总局,求工商总局心理阴影面积,真是唯恐天下不乱。试问,监管与被监管原本就极其正常且十分必要,在工商总局的高压下,三成多商品不合格的电商平台究竟使用何种手段能长期躲过其火眼金睛?工商总局发布抽检报告时没有发现这一重磅内幕,反而被媒体抢先发现,可能吗?

双方真实关系:沟通+合作

我并不想借此机会抨击某些媒体,而是想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则消息一出,疯狂吐槽电商平台的吃瓜群众终于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我就说嘛,电商平台很多商品有猫腻”成为其内心真实写照。反观真正懂行的人,则关心电商企业如何与工商总局进行良性互动。毕竟,电商行业的繁荣离不开各大玩家与监管层的通力合作。

去年12月,马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国家管出了7亿多互联网用户,管出了BAT和无数创新。“就像阿里一样,以前我特反对管,但今天出现了假货、欺诈,人家说你管理不严,所以还是需要管理。”马云言外之意是:电商平台正常运营原本就需要严于律己,一旦遭遇制售假等影响商家和用户利益、生态正循环的危机,必须及时与监管层联系、合作。

尽管目前电商交易额只占社会零售品总额的1/10,但其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增长空间巨大。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国美、当当等其他平台,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层出不穷的新玩法和新问题,比如谁也没想到电商会诞生网红这一新物种、商品与IP紧密结合会创造粉丝经济,这就要求电商企业与政府保持良性沟通和密切合作,凝聚共识、减少误判,共同助力行业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层与时俱进有目共睹,接地气的工作作风使其与电商企业形成良好关系,并引入先进的互联网手段,使监管更有针对性和效率提升。换言之,工商总局与电商企业并非想象中水火不容,监管与被监管不是猫和老鼠博弈的零和游戏,双反不仅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可以互相促进。

具体来看,无论电商平台采取多么严密的商品准入机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难免有不合格商品蒙混过关,而工商总局例行抽检面向整个电商行业,不会偏袒任何一方,抽检结果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各大玩家针对性查漏补缺。同时,电商老司机治理平台的实时进展与成功经验也可以与工商总局共享,帮助其更高效地展开工作。

比如,工商总局此次发现某电商平台的合肥荣事达小家电一个批次电磁炉热效率不合格,阿里功不可没。阿里通过调取、对比大量后台数据,并启动传说中的“神秘抽检”,于今年5月对半球、荣事达、三角牌等8个品牌旗下48款问题小家电商品进行“全网清退”,并将信息同步到主管部门,工商总局掌握一手资讯后抽检时变得更“聪明”。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部分断章取义的报道,不仅影响电商企业健康发展、破坏政府与企业良好关系,也给公众带来不必要的恐慌。当然,这并不完全是坏事,此次基于抽检报告的解读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误解,与电商企业和政府互动、合作信息披露不到位不无关系,双方合作总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容易产生误解。

所以我认为,此次风波恰恰可以成为推动政企合作信息公开化的绝好时机。毕竟,电商行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用户的支持和参与,他们理所当然拥有知情权。

更多行业资讯,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网购商品不合格率达34.6%?可能这只是一个“谣言”

钛媒体微信二维码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网购商品不合格谣言止于智者朋友圈谣言一元网购网购商品网络谣言散布谣言微信谣言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