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社交产品中的“意外”设计,使数据建立起的壁垒价值正在凸显
近期陌陌加入了一个新功能——“点点”,该模式为用户可以查看随机出现的其他单个用户的头像以及资料,可以选择“无感”或者“点赞”,而唯有用户双方确定“点赞”之后才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聊天。
在IM社交产品中,其最为需要的是发现陌生人过程中所能产生的某种“惊喜”。因此,围绕这种“惊喜”做一个盘点,将所有社交产品的发现机制做一个整体性盘点就会发现所有涉及IM的社交产品有这么几种重要的途径。
一,QQ“按条件查找”与陌陌“附近的人”
诞生于1999年PC时代的QQ,在刚开始只是一款立足于陌生人聊天软件,而诞生于2011年移动爆发元年的陌陌也同样以陌生人市场为切入点。PC时代的QQ与移动时代的陌陌分别代表了两个时代用户利用互联网寻找陌生人的不同需求,因此这两款产品在陌生人寻找的方式上有着极大的代表性。
先说QQ“按条件查找”,在PC时代早期,上网的用户只是少数,因此当时既不存在熟人社交也不存在即时协作的概念,而彼时的“网聊”也一直是被媒体所追捧的新鲜概念,以及关于“网聊”所衍生出的各种舆论新闻与好坏故事也曾风靡一时。早期的网民也都跃跃欲试这种全新的社交方式,当时的在线聊天室也风生水起,QQ最大的功能就是用户可以通过选择“省”、“市”、“昵称”这些按条件的方式寻找陌生人聊天,马化腾为了研究和用户需求,还曾亲自更改头像假扮成小女生与用户聊天。
QQ“按条件查找”好友的功能其意义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结交任何一个网友,给予用户寻找陌生人的掌控感,但其问题在于当时的用户资料并不具备真实性,因此当时的“网聊”依然只是一个虚拟世界,并没有真正融合到现实当中。
再说陌陌“附近的人”,在陌陌成立的2011年,此时的用户早已习惯于用QQ、贴吧这样的方式寻找陌生人,PC时代对用户最大的两个限制就是空间与时间,用户想要上线就需要一台固定的笨重的电脑,此外一般用户上线都需要占用整块时间,PC时代的聊天必须是实时的,因此经常出现网友们各种约聊的情况。
但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则带来了惊人的变化,智能手机可以实现几乎一切电脑能够实现的功能,并且还是随时随地联网,这就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两个限制,在时间上由于智能手机24小时接入互联网,因此用户从“有时在线”的概念转向“永久在线”,移动IM类产品不再有“在线”这一概念,其次在空间上智能手机携带极为方便可以放入口袋,这就不需要用户去一个固定地点打开电脑,等上两三分钟的启动时间再加上一分钟的登陆社交软件时间才可以进行聊天。
因此陌陌最大的切入点就利用智能手机的特点,将用户寻找陌生人的需求放到最大,陌陌首页就是“附近的人”,用户可以看到所有在附近的陌生人,并且直接就可以与附近用户聊天,而被“打扰”到的用户则也会获得一种虚荣感,与QQ“按条件查找”不同的是,陌陌带来了基于LBS的真实用户,但其问题在于其主打无需加好友即可聊天,用户关系链的概念被弱化,后期发展需要用很大精力去弥补。
二,微信的“漂流瓶”与“摇一摇”
“漂流瓶”功能最早诞生于2010年的QQ邮箱,随后被带入到微信中,用户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投进“大海”,并且可以接收别人的文字内容,用户不知道自己的内容会被谁拿到,并且不知道会拿到谁的漂流瓶,一切充满神秘感。
再说微信“漂流瓶”的现实问题,用户输入文字极为繁琐,而阅读文字本身同样需要极高的成本,此外用户之间的资料不可以互相查看,一切被“神秘感”过分包装,用户的操作成本极大,而当用户投入的成本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时,自然选择放弃。这其实并不符合互联网时代“快”的特点,尽管漂流瓶功能中双方可以直接交流并不需要互加好友,但由于其基于“文字”过程方式的繁琐,使得其依然没有成为微信的爆发点,只是一个发现陌生人的补充形式,而这样的功能也只能依附于微信才有价值。
微信的“摇一摇”功能是微信真正的爆发点,回到生物进化来看,对于男性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结识更多的女性,并且传递自己尽可能多的后代,而女性由于生育成本极高,因此对于选择男性有着极为苛刻的条件与标准,因此在整个人类社会关系中总是男性追逐女性。
在“摇一摇”的界面设计中,如果是男性用户,界面就是手握手机,给予用户大势在握的掌控感,而如果是女性,界面则是食指在上,摇晃的过程中,有一种拒绝对方的感觉。这就在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双方不同的体验过程,男性想要追逐的感受,女性需要享受被追逐然后拒绝的感受,继而让微信有了真正凶猛的爆发。当然问题也很明显,早期用户的新鲜感过去后,其也引来了必然的衰落,同时摇一摇用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就是证明。而微信次面也在利用摇一摇开拓“红包”、“商家”等多方场景,但这就像一款玩腻的游戏一样,用户所获得的乐趣已经远远不及当年。
三,Tinder、探探、陌陌“点点”
Tinder是一款国外的社交APP,其主打看脸为主,用户可以获得Tinder所为推荐的异性陌生人头像,如果用户不满意可以左滑,满意可以右滑,当双方都互相满意后则可以建立联系,国内则也有同类APP产品探探,而陌陌也在近期推出了类似功能“点点”。
先说Tinder,该APP在国外大获成功,在去年也已准备上市,估值高达30亿美元。其获取的用户数据皆来自Facebook,这些数据也为Tinder的大数据推荐做出了保障,此外由于Facebook都是真实用户,因此Tinder也保障了用户之间的真实性,有了这一层真实性做信任基础之后,用户之间的“破冰”变得较为容易。
Tinder确实为用户之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约会”的桥梁,但是Tinder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沉淀关系链,尽管其有着关系链的沉淀的机制,但彼此倾心的用户之间要想有更深入一步的发展,那么必然需要回到社交平台之中,因此Tinder模式注定了其只是用户之间的中间桥梁,而其最近的数据也有所下滑。
很明显,探探也明白要想做成Tinder模式首先必须保障用户的真实性,因此其放弃了微博,而是选择了用户只能够通过手机注册,这与国内的第三方协议机制有关。探探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真实性而放弃了个人资料的获取,也就意味着其必须不断在产品中去提示用户完善用户资料,用户的操作成本以及人工审核的成本都极大,而另一方面探探与Tinder一样需要进行从0到1到推广。而探探也与Tinder一样面临着一个最为严肃的问题就是,用户关系链的沉淀问题。
陌陌“点点”,陌陌做该模式则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根据其2015年9月官方公布的数据,其已经积累了2亿的注册用户、7300万的月活跃用户,而陌陌本身就是一款基于LBS的真实社交APP,再加上这些用户的海量资料,其在保障真实性上面自然不成问题。其次由于陌陌已经是一款高日活的产品,“点点”与陌陌正如同“漂流瓶”与微信的关系,拉动这一功能的活跃自然不是问题,再加上陌陌有着关系链的保驾,最后又可以将用户沉淀到关系链中,避免了成为桥梁的尴尬,而这点又弥补了Tinder和探探的不足。
总结:
通过Tinder导入Facebook数据,探探引导用户填写数据,陌陌直接利用自身数据这些事情可以看到一个趋势,陌生人社交正在从虚拟逐步走向真实,陌生人社交已经很难找到早期利用某个“痛点”吸引海量用户的事情,这样的红利已经过去。
或许,今后的陌生人社交中,软件依然能够给用户“意外”惊喜,但是这种“意外”则是建立在了大数据挖掘的基础之上,而由数据所建立起的壁垒其价值正在越来越凸显。(本文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介绍:承哲,微信公众号:shouxifayan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