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工资等于一场婚礼,但印度年轻人对线上婚庆平台并无热情
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是印度的婚礼季,这段时间是南亚次大陆的旱季,无雨、晴朗、气温相对较低,传统观念认为寓意吉祥、喜庆,因此大家会集中在这几个月举办婚礼。竺道有幸参加了一场印度中产阶级豪华婚礼的晚宴环节,婚礼晚宴在草坪上以自助餐的形式举办,到处都是身着华服的人们以及传统的印度食物。
在印度,婚礼已成地位象征
印度自古就有重婚礼的习俗,根据印度教教义,女子结婚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拯救自己的灵魂,所以婚礼的仪式自然带了几分神圣。印度人表示神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隆重和热闹,并愿意倾尽财力来表达这份热闹。
而演变至今,再谈救赎或有些夸张,但印度婚礼奢华、隆重的风格倒是延续下来了,而且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表现。在印度,一个年收入只有45万到75万卢比(4-7万人民币)的印度中产阶级家庭,基本要花费150万到200万卢比(15-20万人民币)为自己的孩子办一场婚礼。也就是说,一个印度普通家庭通常会拿出2-3年的家庭年收入用于婚礼筹办。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文化,未来印度婚庆产业的价值预计将达380亿美元(约为2280亿元人民币),且每年增速达25%-30%,两年内其婚庆市场规模将超过美国的每年500亿美元估值(康泰纳仕印度Condé Nast India数据)。
印度互联网创业项目中不断涌现的在线婚庆平台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婚礼策划平台AppilyEver、婚庆场地租赁平台VenueLook、个性化解决方案平台Shaadisaga等。可市场真的如创业者们所预测的那么乐观么?而尚处互联网市场发展初期的印度人民对网上婚礼的策划的接受度又是怎样的呢?
新一代年轻人对铺张浪费的婚礼说:NO
实际上,在走访过德里首都区的白领阶层后,竺道发现印度婚庆市场确实不如想象中乐观。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轻一代对婚礼的观念有很大改变。
1、不同于老一辈印度人拿出全部身家办婚礼的做法,更多的年轻人认为在婚礼上花费大量的金钱是一种浪费。年轻人在自己的婚礼规模策划上也只是愿意“尽己所能”,不会借钱办婚礼。如果可能的话,年轻人也愿意尝试旅行结婚、蜜月结婚等方式,既是对生活的改变也摆脱了繁琐的仪式。
2、婚礼更是两个年轻人开启新生活的象征,因此婚礼费用不再由女方全部承担,而是“一半一半”,即双方晚宴与仪式的费用分别负担,但规模、排场上会相对一致。一位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印度男性白领表示,他对婚礼的预算在80-100万卢比(约为人民币8-10万元)。
近年来,印度的年轻人掀起了反嫁妆浪潮,在名为“我不要嫁妆”(www.idontwantdowry.com)的网站上很多年轻的男子上传个人资料,寻求另一半。他们中许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着很好的职业:医生、工程师、IT专业人士、公司管理人员。在原来的嫁妆体系中,他们有充分的条件开个高价。
年轻人对婚礼态度的转变也影响着婚庆市场的走向,当有更多的年轻人拒绝奢华婚礼时,婚庆产业是否会随之衰减?而借势发展的线上婚庆平台真的能抓住年轻人的心么?
互联网+婚礼≠年轻人的选择
在采访了几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白领人群后,竺道发现大家对线上婚庆平台的热情并不高,大部分人表示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传统婚庆供应商。而部分年轻人表示在全部的婚礼流程中,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部分环节,如:请柬制作、摄影摄像、前期策划等会考虑选择网上平台。但具体的准备、实施阶段则会自己完成。
可在成本一样的情况下,平台若要盈利就无法永远低价,比之传统供应商并没有更多地优势,且用户对网络服务这一新鲜事物的信任度更低。线上婚庆平台针对的主要用户群是新一代热衷上网的年轻人,就目前的市场及用户接受度来看,线上婚礼市场更像是赛前热身阶段,虽有观众但投入度不够,线上婚庆平台在接下来的市场营销与推广阶段还需努力。
竺道本次市场调研主要以城市工薪阶层为主,也是印度的新中产阶级、具备较高消费能力的群体,因此婚礼观念更为开放、多元。某种程度上,他们也代表着印度消费观的走向,目前受父辈影响或许还会对婚礼仪式有情怀,但几年后,谁能说旅行结婚不会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呢?就像在中国也没人预料到裸婚会变得流行一样。
在印度农村,重婚礼的传统或许仍未改变,但不论从消费能力还是对互联网接受程度,现阶段而言,非城市地区的居民都很难称之为婚庆市场的主力军。而在反嫁妆、轻婚礼的生活时尚流行开后,他们或也将乐于接受,毕竟谁不愿意为自己的生活减负呢?更何况这种减负还是潮流。
综上所述,短期来看,印度婚庆市场的体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年轻一代从观念的觉醒到行动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做好市场推广线上婚庆平台仍将收割大批流量。可奢华或将不再是主旋律,个性、有趣、定制化的婚礼服务或许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