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链金融的探讨,思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未来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最近,很多传统商业巨头,加入产业链互联网金融。例如:比较早的新希望集团切入农业产业链金融,设立希望金融;最近的五粮液集团旗下的宜宾制药加入医药产业链互联网金融;爱施德联手中国信贷进军P2P产业链金融等。

这篇文章,主要剖析一下产业链金融,也基于对产业链金融的理解,发散性的讨论一下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产业链金融银行玩不转

 要想探讨产业链互联网金融,先来普及一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

产业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升级版,主要有三种形式: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和存货仓单融资。

再来解释一下核心企业的定义:

供应链上拥有该供应链的瓶颈约束资源,决定供应链的运行节拍与效率,在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资源配置方面胜任组织协调工作,能够实现并提升整体供应链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举个例子吧,例如丰田汽车,在其产业链中就是核心企业。

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链,展开融资。按理说,银行应该会把产业链金融做得非常好,而且前景开阔,普惠众多中小企业。但实际上发展情况却比较差。

笔者分析了一下原因:

(一)、核心企业配合动力不足

因为企业配合银行的对于核心企业而言,是一件毫无经济利益的事(很明显,这件事直接有利于银行,给其带来经济利益,而核心企业没有,它为得到的好处可能就是供应链上更加顺利,但对于非重要的企业而言,换一个就是);

当然,你可以认为,产业链上的小企业经营的比较好,对核心企业有一定帮助,因为经营会更加顺利。但是实际就是,付出很多,收入却比较少。

核心企业没有积极性,产业金融链,银行是玩不转的。

(二)、无法确保”三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真实性

做好产业链金融,需要掌握”三流“的动态情况。

而这需要核心企业的配合,如把自己的ERP系统公开给银行,但这里面涉及商业机密,核心企业显然不愿意公布给银行,而且做这么大的事,获得的好处太少,核心企业完全没有必要配合你银行。

(三)、违约成本较低

由于是小企业,因而违约时,银行相应的惩罚措施有限,甚至是只能去拍卖表现,这里面十个有九个能把债追回就不错了,更何况那些蓄意诈骗的。

产业链金融为什么在互联网+浪潮下,层出不穷 

目前普惠金融和互联网+的浪潮下,原本不能”吸收储蓄“的核心企业,随着金融管制渐渐放开的时候,合理的规避掉法律风险通过变通方式。

核心企业自己开设或投资P2P平台,进而转换了一种方式,吸收公众储蓄,也让上下游的厂商参与来。前面银行做这块的问题,由于身份的转变,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可能有人会问到这不是违法吗?自融等是用于自己,而产业链上企业,并非核心企业控股的,也就不是自己用。

举个例子,就好比关系好的哥们相互融钱用,那是没有问题,类似与产业链上的金融;但是父子关系相互融钱用,那就是违约,这就是自融。

(这些法律问题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解决,再说现在法规什么都没定。你总不能说希望金融就是违规的吧,国外早期的GE金融就是这么做的,正在要做到是风险隔离。这种事做的事类似与集团控股企业“吸收储蓄”,用于自己上下游的供应商和企业,这只是形象的描述,并不是指它真的去吸收储蓄。)

(一)、有了动力

由于是自己控股或投资的互金企业,挣得钱是集团的,毋庸置疑,这种激励,对企业而言非常有效。核心企业主管上,也非常愿意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去做这件事。

(二)、核心企业的相关数据,自己拥有

由于之前是银行,毕竟是”外人“,核心数据肯定不愿意外泄,但这回是企业内部的子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做互联网金融,这个数据当然可以供内部使用。

在数据等资料可获得的情况下,核实”三流“就很容易了,放贷就非常有底气。

(三)、违约成本变得非常高

由于产业链上的小企业是和核心企业做交易,出了银行常规的方式外。

最最重要的就是除非你不想做生意了,才会违约。因为一旦违约,你的企业可能面临无生意可做的局面。(当然,由于其他原因,经营失败,那就另当别论)

当然,这么看了,核心企业貌似都可以玩供应链金融。但是也有以下风险

1、行业系统风险

这个可能是最大的风险。有如政策风险,国家一条政策就让你做不了相关行业,例如取消相关产业扶持;行业风险,例如前两年的煤炭、钢铁行业,整体经济有问题。

2、你得足够核心

这要求核心企业拥有足够的控制力,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如何,或者单单是这条产业链,你的议价能力、垄断指数等等指标去衡量。

如果不够核心,显然,是玩不转产业链互联网金融的。(玩不转就是你不够格做互联网金融,比如当当说自己打造类似与京东金融类似的企业)

3、在”链、圈、集“区域,如何划分

由于有前面两点,因而在分析确定自己的互金优势与短板,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怎么互金企业的定位。

链,毋庸置疑,就是指供应链或者产业链上。这一块比较好做,现在新希望集团旗下的希望金融,就是做农业金融的。

圈,就是闭合的圈子。这个类似与在京东金融,京小贷主要服务的就是在其京东平台这个圈子的某些企业。

集,是指在某一片区域。其实这个和众保、连坐的模式比较像,类似与一个区域的企业,但是容易形成集体骗贷的情况,之前很多银行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国外的产业链金融,做得比较好的有GE金融、三星金融;而在日本,发展成了”集“型,也就是财团型金融。

国内的有,例如华为,”华为金融“,姑且这么称呼,华为内部有内部员工专用银行,由员工存钱,蓄积资金;对外有销售银行,主要促进销售,在那种比较贫穷的非洲,给购买产品国家或者机构方提供贷款,整个由华为内部去玩。

国内的阿里、京东等,笔者认为,他们实际上是产业链金融而非生态链金融,他们是基于自己生意链上相关的企业,提供相关金融服务。

以阿里为例,淘宝商户能够在阿里小贷融到钱的,一般都是非常优秀的淘宝商铺,除非你在后续的经验中,确实出现了问题,不然,你是不敢不还阿里的钱,因为他们会封杀你的店铺,让你无生意可做。

所以,本质上,阿里等只是超级核心企业,蚂蚁金服是服务于其产业链的金融,而非生态体系金融。

未来大的可能发展方向

由于在产业链金融谈到了”链、圈、集“的概念。笔者也顺着分析下去,觉得有以下几种类型的企业,会非常有前景的。

产业链型

围绕着核心企业展开。互联网界,就是阿里和京东;传统的,就是海尔、新希望等。(笔者觉得五粮液那个宜宾制药,可能做不到,如果五粮液做,那还有可能)

平台生态型

当然,这会笔者认可的是未成形,或许五年十年之后,才能做到一定规模。如果小米和58发展成为巨头,小米凭借MINU系统,成为苹果类型的角色,是生态型的互联网金融;58凭借最大的垄断最大的O2O,成为生态型的企业,做互联网金融是可能的。但是,目前这两家在眼下的情况下,还有很远的距离。

大数据型

目前还很遥远,是在平台型成熟之后的事。

在美国 ,有一家叫ZestFinance,其创始人是前Google的CIO梅里尔(Douglas C.Merill),是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的新的评级,并以此做互联网金融,个人借贷。虽然目前以它为代表的新兴信用评估体系(虽然还不够成熟),目前不敢说比FICO信用评估能力强,但随后的发展,应该会比它好。

笔者只认可小马哥的腾讯有这个潜力。因为腾讯现在拥有的数据,应该说,超过整个社会可以获得的有效数据的50%。
任何一个人,只要使用腾讯的工具,无论是QQ还是微信,大家的聊天、交易(聊天很多交易购买数据被探知,还有京东的数据支持)等数据,全部都可以拿出来用。大家在生活中,个人数据积累,获得最多的也是腾讯。
因而笔者认为,腾讯是属于大数据型。但是也最为遥远。

当然,或许多年以后,情况都变了,现在的探讨也成为一句笑话。

交易资产中心型

这里,笔者单独说说陆金所情况。陆金所的全称为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金融交易所,顾名思义,它一开始就是做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而且平安不缺吸收储蓄的产品,它的定位原本就是让平安的资产流动起来,而大部分的解读它为P2P网站,但实际情况是个人信贷资产只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个组成部分罢了。

因而从开始时,陆金所就承载了平安整个集团在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这个领域的期望,定位就远远甩了互金公司几条街,加上有平安的信用背书,因而容易长大,现在就是国内最好的互金平台。这也是为什么陆金所未上市就估值100亿美金,比LC还要高的原因。(当然也是全球最好的互金公司)

目前流行的互联网金融玩法的弊端

而目前比较流行的,如纯粹的P2P、P2N、P2G类型,相比前面的分析而言,笔者不是很看好,亦或者说发展前景会比较差一点。

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纯粹的P2P由于目前的国内环境,征信还远未建成,大数据有限,更多审核者个人的判断。

而相比前面谈论的几个方向而言,风险确实比较大,但也符合目前的情景。

(2)、P2N,主要就是指项目来源于第三方担保公司,例如积木盒子在河北融投的事件。现在的趋势是“去担保化”,毕竟担保公司提供是项目不是自己这边提供的项目,质量肯定没那么好,积木盒子现在做的一个“穹顶计划”,应对的就是这个趋势。

以笔者知道为例,笔者的前同事,目前在互金公司,开展商务拓展,他们公司专注于供应链金融,他们的某些项目,来源于其他产业链金融选下来不要的项目。

不排除里面有未发现金子,但整体而言,项目的整体质量肯定是比一手项目整体要差。更何况目前小贷公司,给你推荐的一些不知道经过”几手“的项目。其整个风险敞口可想而知。

(3)、P2G等类型项目,大部分都涉及期限较长。华尔街的名言没错“如果你能拥有稳定的现金流,那么你就将其证券化”。

但是这是普惠金融,华尔街那一套不成立。本质上是借钱你去周转、流转或者融通,而不是叫你去投资长周期的项目,有点类似与股权投资的性质(虽然不是),期限太久,长期借款在2-5年,这个一般是银行的事,和目前普惠金额的性质不符。

中小平台就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按照上面的分析,貌似互联网金融,只有巨头能玩,大家都玩不了。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希望的。有两类中小平台还是可以发展的很好的。

(一)、类似于ONDC公司的平台

 先比较一下LC和ONDK这两家公司。LC 更像互联网金融公司,最领先的个人消费P2P 平台公司,ONDK更像是具有大数据能力的小贷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型平台,属于P2B公司。主要的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客户不同,LC 主要借给个人,ONDK 主要借给小微企业;
2、资金来源不同导致收入模式不同,LC 主要来自个人,公司收取平台交易费,交易费是公司主要业务收入,ONDK 主要来自高盛、Fortress 信贷集团等金融机构,息差是公司主要业务收入。
3、LC目前的风控模式中对担保无要求,平台也暂时没有垫付金。ONDK目前只有准备金,没有第三方担保。
4、未来借贷市场业务将出现分化。P2P 公司和银行以各自的优势专注于特定客户群体。

简单来说,就是LC专注个人小额贷款;ONDK 专注小企业小额贷款;而银行专注大额和风险复杂的信贷。

 结合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ONDK比较适合国内,虽然它的知名度不如LC。

对于中小平台而言,P2B还是有一定前景的,类似与ONDK公司。国内很多线下的小贷公司,可以转型的模板。

原因就是网贷行业还是一个地域性明显的行业,涉及很多线下业务,对线下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由于地域性的原因,熟悉当地的环境,在当地拥有人脉的”伪网贷平台“(也就是在线上有网站,线下有团队亲自把控),还是能够存活的。

​(2)、比较适合小而美的方向

细分的垂直领域,比如车贷领域微贷网、美国房贷领域的Realty Mogul、消费分期的趣分期、学生领域的SoFi等,这些都是不错的细分方向。(详见笔者先前的拙著《互联网金融八大细分领域》)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