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应战,腾讯、京东与唯品会恐难改变格局
当无人货架、无人超市等新零售概念越来越火爆时,传统意义上的电商行业似乎沉寂了许多,但这种平静被一则消息打破了。
12月18日,腾讯、京东宣布联手投资入股了唯品会,腾讯和京东将在交易交割时以现金方式投资8.63亿美元,完成后,腾讯和京东将分别持有唯品会已发行股份的7%和5.5%。同时,腾讯和京东还分别与唯品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前者在微信钱包界面给予入口支持,后者在京东APP主界面和微信购物一级入口的主界面接入唯品会,而且协议里还承诺渠道上要达成一定的交易额目标。
消息曝光后,一时间舆论哗然。大多数的声音认为,腾讯、京东、唯品会在一起了,矛头指向的是电商行业里的老大哥阿里。京东在服饰品类上仅凭单打独斗无望时,马化腾、刘强东和沈亚准备通过“打群架”的方式对阿里淘宝、天猫的服饰大本营进行“偷袭”。更有人担忧,这三家抱团在一起,可能会对阿里在电商领域的地位产生威胁。其实抛开三家交易的细节,我们更应该探讨为何能促成这笔交易,以及交易揭示出了哪些核心问题。
抱团取暖能改变现状吗?
不得不说,这一次腾讯、京东入股的决心相当大,从溢价55%投资唯品会的举动上就能看出来,在互联网行业已发生的投资或私有化案例中,55%溢价已经算是相当高的了,而且考虑到两家给的入口资源折价,交易价码就更高了。由此可见腾讯、京东势在必得的态度。但话说回来,电商行业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平台数量越打越少,一大批的垂直电商相继掉队或被边缘化。对腾讯和京东来说,可以选择的标的寥寥无几,入股唯品会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按对外发布的官方消息版本,三方将打通流量、用户等资源,构建一个生态关系。这是比较“文绉绉”的版本,如果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腾讯、京东、唯品会三家“绑”在一起抱团取暖,共同面对最大的敌人——阿里。但这个“三人组合”能改变电商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现状吗?恐怕就连他们自己心里也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年,腾讯带着微信和QQ入口的“嫁妆”,巨资入股了京东,随后不断增持京东股票比例,如今持股比例已经达到了21.25%,是京东单一最大股东。当时,电商行业“震惊”了,大呼狼来了,称阿里可能会碰到对手了。但事实上,几年下来后发现,腾讯的入口并没有那么威力无穷。至今,京东在公开数据中都从未披露过来自于微信、QQ入口的订单量及占比。显然,如果效果可观的话,京东没有理由不对外说,也不会抛出“开普勒计划”,圈百度、360、头条等外部入口的流量。同样的道理,这一次唯品会虽然拿到了微信钱包和京东APP的入口资源,可能也难以有太好的表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腾讯、京东、唯品会的小舢板拼接在一起,要抢马云老师背后女人们的生意,因为唯品会的优势品类在服饰、美妆、母婴等领域,女性消费群占了80%。这个判断是对的,我们并不否认,唯品会在品类、消费群上与京东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唯品会的体量可能改变了不了格局。2016年财报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唯品会营收为175.2565.9亿元,这与京东的近万亿、阿里的3万多亿的GMV无法相提并论,注入后可能就被淹没了。今年双11期间,唯品会的全网销售额占比仅为3.43%,小得可怜。说白了,唯品会确实是一个变量,但分母太大,分子太小了。
更何况,腾讯与京东入股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这与此前腾讯入股当“二股东”持股比例普遍高于15%的规律不相符。而作为小股东,腾讯获得了一个董事席位,京东仅拿到了一个观察席位。而在对外的声明中,唯品会CEO沈亚特意强调:依然会是一家独立运作的电商平台。这表明唯品会坚持独立发展的态度,三方间的合作可能仅停留在“入口资源”层面,难以有效地彻底打通整合,让三方合作的叠加效应减弱了。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腾讯、京东、唯品会虽然上了同一条船,但可能很难撼动阿里在电商行业里的地位。
这等于宣布服饰、时尚业务失败了吗?
一直以来,服饰品类是京东最大的短板,京东显然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刘强东千方百计在服饰品类上投入资源、资金和人力,试图在服饰的GMV上撕开一个口子。但这一次投资了唯品会,还在京东APP的主界面上提供一级入口,不知道京东时尚事业部的同事们作何感想,有没有被瞬间“打脸”的感觉。由此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京东此举等于宣布在服饰时尚品类上失败了吗?虽说不能这么武断地下结论,但估计刘强东对几年来的进展不满意是肯定的,否则不会采取投资入股的曲线方式来加速进度。
这几年,京东在服饰品类上不可谓不努力,甚至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京东一直大力支持发展服饰时尚品类,2015年就在米兰时装周上撒钱,推出了设计师扶植计划,支持一大帮设计师出海,还费尽周折将设计师送到纽约时装周舞台上,为京东拼命增加时尚戏码。今年3月,京东将大服饰从原服饰家居事业部里拆出来,专门成立了独立的时尚事业部,与Armani、Ray-Ban、卡西欧、RIMOWA、Ralph Lauren等品牌合作。这些动作都堪称大手笔。
就连在其他3C、家居、家电等业务板块上从来不露面的刘强东,也频频为时尚站台。之前,京东时尚事业部负责人丁霞透露过,2017年,刘强东飞了几趟欧洲、往返美国三四次,加上跑的其它国家,行程单上的品牌商数字有上百个,其中90%与服饰相关。刘强东这么上心地为服饰打call,做这些只有一个目的:让更多女人喜欢上京东购物,降低男性人群的比例。
但就是在这种“全力以赴”的前提下,直到今天,京东在服饰品类上依然没有打赢过决定性的一场仗。虽然阿里、京东均没有披露过详细的服饰品类交易额数据,但可以大概估计出各自的体量。2016年,整体中国服装市场规模不到3万亿,电商占到了40%左右。阿里2016年的交易额大约为3.6万亿,服饰为9000亿左右,预计电商收入中有40%来自于服饰,可见服饰绝对是阿里的后院;相比,京东2016年的交易额为6582亿,开放平台占40%,约2600亿的规模,其中服饰大体占35%左右,也就是不到1000亿的体量,与阿里的差距仍然相当大。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京东不得不选择“抄近路”的捷径,通过入股唯品会的方式,在服饰、美妆等品类上寻求突围。当然,给京东扣一个“服饰品类失败”的帽子也不安全准确,毕竟时尚事业部依然在不断变换着姿势,销售额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对京东服饰来说,的确面临着当年腾讯做电商时的尴尬,与其自己费劲硬扛,还不如选择一个成熟平台对接来得更快一些,至少两条腿走路,让未来有更多选择。
而且京东投资唯品会,还有一个不好的“负面效应”,就是容易削弱服饰品类商家的信心和积极性。本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服饰品类能与京东站到一起已属不易,是以牺牲利益换来的,代价不小。京东拉拢这些服饰商家,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这一次,京东投资唯品会,将用户和流量直接导到唯品会平台上,相当于抽掉池子里的水,不可避免地会触动商家的利益,动摇服饰品牌方的信心。
所以说,任何决策都有利有弊,唯品会可能给京东带来了服饰及女性人群上更多可能,但同时也会让商家产生猜忌和担忧。一旦阿里天猫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做文章”,稳固服饰品类上的供应商关系,对京东来说,好事很可能就成了坏事,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能不能成功,易迅、1号店或许是前车之签
而即便如此,有了京东、腾讯的加持,唯品会就能成为遏制阿里的一枚关键棋子了吗?可能也未必,当年的拍拍、易迅、1号店又如何了呢?或许提供了前车之鉴。
易迅网在3C领域曾经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原本“老板”是腾讯,结果随着统一打包给京东后就杳无音讯了。同样命运的还有拍拍网,早在2015年就宣布关闭并停止服务,留下了一大波懵逼的入驻商家。而后的2016年6月,京东出让了5%的股份给沃尔玛,从其手里接盘了华东地区线上超市表现优势明显的1号店,当时估值95亿元,但至今没有风生水起,反而声量越来越小,只能算是勉强“活着”,结果如何还不好预料。这些不算成功的例子不得不让人为京东投资唯品会再次捏把汗。
究其原因,京东投资垂直电商平台难以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投资入股后未能有效整合,流于表层,在采销、供应链、物流仓储等方面并没有完全打通,无法发挥出“1+1>2”的规模效应;二是被投资平台与京东平台的定位上比较模糊,在网购大促中很容易出现左右互搏的现象,最终只能“二选一”,导致另一平台地位被削弱。易迅网、1号店均存在这种情况;三是团队、文化融合不足,甚至根本拧不到一起,彼此间很难形成默契。这也是大多数投资或并购案导致最终走向失败的普遍会碰到的“坑”。
这一次,腾讯、京东与唯品会的联手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可能谁也不能无法给出预测未来会不会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何况行业环境瞬息万变,当腾讯、京东还筹划着“合围”阿里大服饰品类时,电商行业早已经风云突变。阿里的眼界早不仅仅在电商上了,加速布局新零售业务,投入了千亿元购买线下商业实体,相继拿下了银泰商业、苏宁云商、三江购物、新华都,近期更是砸224亿收购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这个时间节点上,腾讯、京东在创新零售模式上如何布局并进行拦截,似乎更为重要,投资唯品会到底还有多大的意义,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