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激活老家电,从此全屋IoT,小米小爱音箱Pro评测 | 钛极客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一键激活老家电,从此全屋IoT,小米小爱音箱Pro评测 | 钛极客

小爱音箱及小爱音箱Pro

从IoT这一全新的领域得到拓展以来,其衍生出的相关产品层出不穷,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中,智能音箱产品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步走向了“平民产品”,小米作为在该领域头部集团的一员,它所推出的“小爱同学”也被更多人所熟知。随着家里能够支持小爱同学的产品越来越多,很多人不禁开始思考,小爱音箱是否还是那个最好的“智能入口”。

最便捷的小爱当属是手机上的,试问现在谁还能脱离手机呢,随时在手机上唤醒小爱控制家电、计时、记日程已经基本成为日常操作,而家中那台小爱音箱,已经更多地沦为一个闹钟、一个故事机、一个智能音箱,其IoT入口的地位在笔者的实际生活中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而小米最近推出的小爱音箱Pro却让家电的拓展能力提升了一个层次,红外遥控的加入真的做到了“新老通吃”。同时亮相的小爱音箱则在功能上保持了与Pro版本的高度一致,唯一阉割的红外遥控功能对于新装修的全屋智能家庭来说也完全不用考虑。

外观传承,音质升级

一键激活老家电,从此全屋IoT,小米小爱音箱Pro评测 | 钛极客

外观

小爱音箱一代的外观可以说是十分经典,一个立方体的造型搭配纯白的颜色,简洁的设计感是当时智能家居产品搭配时的最爱,然而经历了2年多以后,市场上类似颜色、造型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期间推出的小爱音箱HD也采用了更加高大上的全黑配色,因此小爱音箱Pro也采用了这种设计。

一键激活老家电,从此全屋IoT,小米小爱音箱Pro评测 | 钛极客

顶部四颗按键

从实际的观感上来说,黑色在家庭中的隐藏感比白色要好的多,另外在使用中由于在卧室这类场景,很多时候都处于低照度环境下,黑色的融入感也就显著提升了。在机身细节的设计上,同样沿用了小爱音箱的家族式设计,顶部按键采用了经典的4键式布局,即便在摸黑的情况下也能很快地找到麦克风静音、音量调节与播放/暂停按键。

底部发声开孔

底部发声开孔

小爱音箱Pro此次在音质上的提升是比较明显的,具备750ml的音腔容积,其中包括一个2.25英寸的扬声器单元。这种大音腔+大尺寸扬声器的组合,不但让整体的低频表现的更加立体,在声音的下潜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作为声音表现的对比,实际上它已经更加趋近了小爱音箱HD的能力。

电源设计

电源设计

另外,此次小爱音箱Pro在拓展性上也做出了比较大的升级,比如2台音箱可以同时播放相同的音源,这样在家中做家务的时候,可以很好地联动卧室、客厅的音箱,在听歌的时候进行全屋播放,覆盖性更好。而在两台音箱摆在一起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更好的立体声表现,在机身上还加入了AUX音频的接口,也可以直接与手机或者电脑连接,变身有源音箱。

智能控制无缝接入老家电

APP界面

APP界面

在这代小爱音箱当中,变化最小的大概就是“小爱同学”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小爱同学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幽默又爱管事的“家庭助手”,在“小爱音箱APP”当中,你也可以看到小爱学习的新技能,以及一些有趣的网络热词以及对应的“神回复”。

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可以实现多种功能

在小爱的实验室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功能,比如就近唤醒功能,多台小爱不再会“一呼百应”,算是个比较实用的创新点。

对于老家电的控制

对于老家电的控制

此次和小爱音箱Pro一同亮相的还有小爱音箱,两者在无线以及蓝牙的配置上是完全相同的,从外观上最大的差别就是配色,两者新增的蓝牙Mesh网关也是此次升级的重点之一,围绕这一硬件,家中的家电或者其他智能硬件可以在获得智能操控的同时,保持非常低的功耗。

智能硬件控制

智能硬件控制

在唤醒的响应速度上,无论是小爱音箱还是小爱音箱Pro都非常迅速,实测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下,最远的唤醒距离可以达到20米左右,如果在有声音干扰的环境下,5~8米内的唤醒基本都可以不受影响,不过误唤醒的情况还是会偶尔出现,使用2周时间内大概出现过2次,顶部的阵列麦克风的拾音能力还是有保证的。

老家电控制

老家电控制

Pro版本遥控老家电的能力是通过红外实现的,因此在遥控上还是有一些制,比如路径空间上不能有遮挡,另一个则是需要将被遥控家电与小爱音箱Pro尽量处于同一房间内,距离不要太远。在匹配上与添加智能遥控基本没有区别,选择红外遥控再选择品类,随后需要对不同频段进行测试,看看家电通过红外是否可以实现电源开关等功能。

总结

从小爱音箱产品线本身来说,可以玩出的花样已经不多了,无论是想要实惠的(小米AI音箱)、带屏幕的(小爱触屏音箱)、音质好的(小爱音箱HD),都可以找到对应需求的产品,而小爱音箱Pro的加入,算是提供了一种功能创新。

通过红外技术加入,实现了对老家电的支持,整个家庭的IoT生态组合将会变得更加完整,以前的智能与非智能体验时出现的“体验断点”会得到很好地弥补。(本文首发钛媒体,摄影、作者/邓剑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