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如何打破“颜值即正义”的怪圈?
文丨陈根
“颜值即正义”成为“颜”字当头时代的新风尚,“靠脸”已然是当下社交关系的一道门槛,以至于催生出一股强大的“颜值经济增长力”。美国经济学教授丹尼尔·哈默梅什(DanielHamermesh)的研究表明:一个容貌低于平均值的人每小时少赚9%的薪水,而容貌高于平均值的人每小时则多进账5%。相差的这14%放大到一生,可能让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达到23万美元。
于是,在这个颜值经济盛行的社会,整形的风潮刮遍全球。事实上,医疗整形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印度鼻再造术。同时我国《晋书》魏泳之传中也描述了类似唇腭裂修补手术。在此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类文献或多或少都有整形手术的痕迹。
有意思的是,医疗整形与对于身体的现代理解与体验息息相关,都是起源于社会与心理的历史过程。而“隆胸”的历史作为医疗整形历史的一个经典缩影,很好地彰显了这一切。
隆胸历史见微知著
身体自古以来便是哲学家们思考的对象,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它的贬低,到中世纪对身体的漠视,再到尼采为身体平反,期间经历了久远而漫长的时间。在传统的哲学、宗教及文学性话语建构中,身体一直低于理性或精神。
开始关注“感觉”的身体理论是随着社会的转型才出现的。中世纪的欧洲宫廷不断颁布日渐精细与繁琐的行为准则,以规范和管束个体的身体,使之符合“举止得体”和“彬彬有礼”的标准。为此,中世纪宫廷盛行这样一种观念:身体是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载体,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风度、礼貌和才智。
而女性对自身身体线条的重视就很好地反应了社会心理的变迁。对于女性追求胸部曲线的原因最流行的观点由达尔文提出,之后由动物学家DesmondMorris在他的《TheNakedApe》一书中进行了进一步探讨。DesmondMorris认为女性突起的乳腺组织是女性所特有的性状,用来代替原有进化过程中扭动屁股的求偶特征。
昆士兰大学博士BarnabyJDixson与他的同事们所做的实验也表明,拥有更大曲线的胸型将更吸引异性的眼光。他们随机选取了36名年龄跨度在22-42岁之间的男性,让他们看裸女照片,有47.2%男性的目光首先聚焦在裸女胸部上。相较之下,仅有5.6%的男性会首先关注女性的长相。
他们再用PS将同一照片中的女性胸部分别缩小和扩大了20%,然后让37名22-47岁男性对照片打分。打分结果显示,缩小20%的胸部好感度得分最低。
于是,在十九世纪,丰胸的出名辅助外挂——束腰应运而生。女性们通过布制或者铁制的束腰疯狂挤压脂肪,另外束腰还能很好地把胸部托高,轻轻松松达到傲人双峰的效果。
由于束腰的原理是挤压内脏和肋骨,穿久了极易出现生命危险。基于此,1889年,西方医生终于研究出了一种全新的丰胸手段,即石蜡丰胸。
这可以说是人类史上第一次通过医疗手段来改变胸部大小,也为医疗整形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当时,医生会把石蜡加热后利用注射器填充到乳房内部。但作为医学史上的首次尝试,石蜡丰胸的风险和缺陷也非常巨大。石蜡填充进胸部后会导致乳房变硬,此外,石蜡进入人体还会不断扩散导致胸部畸形,而后期容易遭受感染甚至使女性一不小心就丧命于此。终于,这一手术遭到了西方社会的抵制和废弃。
但西方人并没有因为石蜡丰胸的失败而止步于隆胸这件事。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身体的重要性日渐彰显,并与现代性自我发生关联。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更明确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关饮食、健康和健身、美容美体等产业的崛起不仅表明呵护自我身体的重要性,也赋予外表内涵以重要意义。
人们在隆胸的材料上走上了脑洞大开的道路:海绵、玻璃球、植物油、蜜蜡、树脂、橡胶、山羊奶、牛软骨等,似乎只要是软绵物质可以搓圆搓扁塞进人体的东西都没能逃过成为隆胸植入物品的命运。
西方最出名的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就曾经接受过海绵填充手术,只是她当时填充的并不是胸,而是下巴。毫无例外,这些物质最后都因为容易变质或者溃烂导致胸部感染而被抛弃。
当隆胸经历了千万次失败后,终于在20世纪迎来了成功。硅胶假体的出现才正式使得隆胸手术风靡全球并且安全性大大增高,这引发了全球性的隆胸热潮。无数女性前赴后继只为给自己增大一两个罩杯,直到今天硅胶假体植入,还是隆胸手术中最常见和相对安全的一种手段。
回顾隆胸的胜利,我们也得以看见身体从被忽略、回避到凸显与“吸睛”的过程,其历史作用的凸显与消费社会的出现息息相关。费瑟斯通考察了当代“消费文化”中身体被体验的方式指出,自19世纪早期以来,有关身体保养、呵护的产业出现了戏剧性的扩张。身体不仅被视为个体的自我部分,而且随时可以被修改、改变以符合时代标准。
凭什么“颜值即正义”?
当时间转回当下,我们看见,在个人对幸福与完满的追求中,外表的重要性越来越彰显。而中国整形美容的实证研究表明,时尚杂志、广告业和整形美容营销构建了一种理想的完美外表,并把它作为一种可购买的、值得拥有的商品推广。
根据公开数据,2018年中国医美产业市场规模达2190亿元,预计到2021年,这一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大关,行业规模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2018年中国医美用户渗透率达7.4%。目前,中国共有10000多个已注册的医疗美容机构。
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整形美容的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但除了商业造势使得身体成为“民主社会里的商业美学所利用的一种资源”之外,外表当道的背后还反应了时下社会的什么弊端?当我们尝试对颜值经济进行结构性分析时,或许这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颜值经济的盛行。
随着现代性的生发,视觉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并在现代性感官中占据主导地位。“视觉是当今称霸城市社会性的感官”,在高度匿名化的城市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首先从眼神的交流开始,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影像社会”。
不管是研究健身,还是探讨整容整形,研究取向之一是将之归结为社会确定性的丧失所导致的身体焦虑。同样,基于对中国的实证调研,从文化上可以认为女性的身体焦虑,很大程度上是由转型时期的社会不确定性造成的,女性企图通过提升身体的美丽资本以提高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遵循上述路径,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美丽资本的提升就意味着自身掌控能力的提高?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提出,生活的表象化和景观化是本体论的。根据德波的思想,不仅个体的身体沦为消费品,需要进行严格设计、加工以经得起商业美学对外表或景观的考验。而且,在景观社会全方位“敞视”下,个体作为一种景观,时时处于受到他人审视的危险中。
互联网焦虑下的眼球经济
个体为了追求哪怕“惊鸿一瞥”的“惊艳”效果,自然会陷入对自我雕琢和精修的无限加工中,身体堂而皇之成为“第二自我”。“自我表现方式膨胀,以便超越表现其在世的存在,迫切需要不停让身体更新,仿佛踏上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适应自我,以求符合虽然昙花一现但就当下而言却至关重要的身份特征”。由此,这种外表的焦虑不仅仅是涉及个体应对之策,更是一种生存的本体论上的焦虑。
尤其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商业空间与时间界限被打破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工作都处于一种一直在线的状态,这种快节奏就催生了人们的焦虑感。在焦虑的推动下,我们会更加希望以快的速度与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包括爱情、物品、知识等。我们没有耐心先去欣赏内在的美,包括消费购物,如果我们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呈现了一个不具有强烈视觉美感的商品,通常这个商品就会被消费者直接忽略掉。
而人与人的社交也是如此,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耐心停下来,先由内而外地欣赏他人的美。我们更多的则是由外而内的欣赏,显然这也不无道理。因为我们明白所处的是眼球经济时代,如果我们还是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形象,不能在外在感官上给他人带来美感的话,或许也能从侧面说明我们对这个时代缺乏正确的认知,或者表现为我们内在对自我管理的一种忽视。外在的形象同样代表着由内而外的一种流露。
由此可以看到,不论是五官的整形美容,还是关于身材的再塑造如通过隆胸追求视觉的刺激性,这些都代表着个体对自身美的认知与追求。我们很难说清到底是社会的焦虑和眼球经济推动了整容美容产业的发展,还是整形美容技术的发展催生与加速的眼球经济的大行其道。客观地说,安全、可靠、自然的微整形还是能给自身带来自信的,同时也能给他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
外表当道离不开影响或作用于身体的结构性因素或社会力量,正是全球时装业、美容整形业以及广大媒体通过营造一系列美丽神话的话语或叙事,甜蜜地劝说和热情地鼓励个体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改造和规训。
追寻美不必且不能与“颜值正义”划上等号。在隆胸以及其他医美整形成为潮流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很多人来说,自以为是的整形,和真实的整形、真实的“童话”美感之间或许还有一段距离。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