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未来的创业者,你可以像这样刻意练习 | 创投干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源码资本合伙人黄云刚最近回到母校浙江大学,与学弟学妹们首次分享了他近10年的投资心得。这次分享主题为:对话未来的创业者。
黄云刚于2017年加入源码资本,他是企业战略、组织架构、人才招聘、市场规划和公司融资等方面的资深专家,拥有十年丰富投资经验,曾任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
他认为,不管就业还是创业,选择很重要。你可以选择做Small Business,也可以去创办一个Startup,未来长成参天大树,还讲述了他心中最好的行业选择和最好的投资选择。
本文为黄云刚演讲原文,由源码资本整理,略经钛媒体编辑:
一、 始于“求是”
2009年,我开始接触互联网和投资行业,到现在差不多10年时间。那时候大家比较多使用的手机还是诺基亚E63和N95之类的。
我毕业开始做投资,那时候创业者问我是哪年毕业的,我都不好意思说,怕人觉得我年轻。今天很多创业者问我这个问题,还是不好意思说,怕人觉得我太老。现在互联网创业者们都是90后、95后,越来越年轻。
为什么今天要分享“对话未来的创业者”,想象一下,未来五年、十年,你们有可能会走上创业这条路,有可能加入创业公司。五年十年过后,如果我们“穿越”回到今天,今天的你如何做决策、怎样规划、认知创业,我可能会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启发。
当年我去听校园宣讲时,没有一个VC会来做宣讲,因为当时VC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行业。
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大发展也带来了VC行业大发展,从20年多年前第一家VC进入中国,经过2005年到2008年VC机构的大量创立和繁荣发展,过去十年更是大发展时期,现在VC已经是支撑中国创业市场的支柱力量。
大家知道2004、2005年新浪、搜狐、网易市值大概多少?再看下现在的BAT、美团点评、字节跳动,互联网不仅仅在市值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刻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整个中国新经济、信息科技行业、投资行业异常繁荣。在座大家可能没有经历过“百团大战”那个时期,那段历史非常精彩、波澜壮阔,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能帮助你更深刻理解中国互联网格局的变迁。
二、怎样投出下一个快的打车?
浙大的校训是“求是”,我读书时其实对“求是”两个字没有那么深刻。
2008年毕业从管理学院毕业,毕业之后开始做投资,慢慢觉得“求是”两个字,尤其在做价值投资时,在发现优秀创业者时,越来越体会到“求是”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多么重要。
你会发现优秀的创业者都具备“求真务实”,能够穿透本质看到商业底层逻辑的能力。
我从2013年投了打车(快的打车),然后又看了很多被互联网改造的行业或者公司。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其实门户网站、手机游戏、电子商务、打车软件、外卖平台、金融支付、知识付费等演进是有时间轴的。
一开始是门户信息,然后是游戏,电商繁荣发展,2013年打车软件出现,2014年开始普及。外卖平台大规模的补贴和真正大发展是2014、2015年,互联网金融是2014、2015、2016年。
它的演进路线总体上是由简单到复杂。从非常简单的行业,从高频到低频的,从简单的决策到复杂的决策。比如你就看个资讯,很容易,不需要做太多改造。但如果要做外卖,其实需要渗透到餐饮商家,影响一个产业链。
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深入去研究其发展规律。
二级市场里有很多金牌分析师,比如能源行业、汽车行业等。但互联网行业很难找到很厉害的分析师,因为它发展太快、变化太多,每三个月、半年、一年变化都非常大。
因此,我们需要作为用户去感受它的产品,体验服务流程,摸清底层逻辑,搞明白商业模式,在没有前人可借鉴的情况下,深度思考和研究能力就极为重要。
毕业之后我去了北京,在北京待了不长时间,很快就到上海。那时候经常坐高铁,从上海到杭州,来杭州看项目见创业者。有时候走到校园里,甚至有时候约项目的会会约到浙大紫金港或者玉泉。
当时投了很多,快的打车的创始团队中也有不少浙大校友。可以说我是当时坐高铁最多的投资人,也可以说是“投浙大创业者最多的投资人”。
与创业者“共情”是说,要从内心知道其实创业是很苦的事情。大家没有经历过,创业起起伏伏,有高峰有低谷,高峰的时候很容易膨胀。我开始变得优秀时自我感觉良好,膨胀时就会犯错误,作为投资人要在他膨胀时提醒他,不要太自嗨了,还差得远。
当创业者遇到困难、低谷的时候,我希望他抓起电话第一个不是打给他老婆,不是打给合伙人,而是打给我。
今天下午,我在来之前还见了一个创业者。他创业一年多,很辛苦,做着做着就发现这个行业很难做,竞争对手很强,他觉得很困难,可能发现做不下去了。
他没法和合伙人说,因为他是CEO,不能说这个项目做不下去了,那样团队可能心就散了。他一边需要在合伙人,在员工面前表现出公司没有大问题,一边还在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他选择跟我说,我会听他低谷中的倾诉,在低谷中帮助他。“最懂创业者的投资人”是别人贴给我的,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标签。
无论晚上几点,一个电话打过来,和创业者一起并肩战斗,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状态。
三、做Small Business 还是 Startup
无论是你毕业之后就业,还是毕业之后创业,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什么样的市场,代表你有多大机会。
这是我们经常会给大家看的一张图,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总结的三横九纵投资地图。
可以看到这张图中纵轴的媒体、娱乐、通信、零售、出行、餐饮,各个行业已经发生改变。比如今天教育行业有各种各样新公司出来,新的供给也出现了。“互联网+”、“智能+”、“全球+”对这些行业都在进行深刻的改变,并且产生了新的产品与服务业态。每一个格子都是一个市场。
红色的区域,例如门户、搜索、社交、电商,这其实是非常红海的行业,前面巨头已经存在了,而且不停的壮大,是否有新兴公司机会,可能会难度比较大。
总体来说,我们在投资框架上面相信,信息科技会在各个行业里发生改变。改变里时间有先有后,改变的速度有快有慢,而且不同的格子里所创造的个体公司也会有大有小。
楼下的包子铺也是一个Business,但是否是你要选择的市场,可以想一下。
2015年2月时,快的打车和滴滴合并了,一方面我有些沮丧,甚至有些难过,但合并之后少了互相消耗,专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也算是有欣慰感。
后来有次跟COO聊天,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其实我们是用了别人200%的努力,拿到了别人2000%的回报。为什么?不是因为我们优秀,是因为我们选择的道路是一条快车道。
你们该如何做选择?
最好的行业选择和最好的投资选择,有三点:
第一,创造真实价值。
很多CEO去创业时,他的选择,他所在的行业可能没有需求,经常只是想象出来的需求。
怎么样看是不是有真实需求,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情。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挺有需求的,实际上这个需求是非常个别,完全是异类,不属于大众的需求。
比如你去问一个用户,在抖音没有出来之前,如果给你一个产品叫抖音,你会不会感兴趣,大家肯定会说不感兴趣。在打车软件出来之前,我记得当时已经出来了,我去做调研时,问用户有个软件可以叫车,你会不会用,他说不会,为什么要用软件叫车呢。
这个需求有可能很大,没有开发出来,有可能是没有的需求。真实的需求,这是很重要的,谁来创造真实的价值。
第二,持久价值。
除了真实之外还要持久,这个需求是不是真实存在,是不是真实长期存在,并且企业是否可持续的提供,其“成本结构”是否成立。
比如补贴来的那些用户,他的需求可能不是存在的。比如打车,有些人平常不打车,因为补贴13块起步价,他就打车了。能不能持续补贴呢,显然补贴来的这个需求不是真实存在。
本身这个事情也不可持续,你怎么能不停花钱去创造,满足虚幻的需求,大量补贴也是不对。公司商业模型能不能长期支撑,持续提供优质服务,这个持久是很重要的,是不是可持续。
第三,创造持久真实宏大的价值。
很多企业解决问题是小问题,VC要去关注的是解决大问题,要非常大的改变。从基础去改变大市场变化,连在一起就是创造持久真实宏大的价值,投资、创业最好去选择这三点都符合的,有能力持续的提供优质、真实的服务。
市场大和小也是会被低估的,有些创业者有时候会低估自己的市场,有时候会高估。
原来我做投资最早时候很相信创业者判断,他过来讲一个市场,我相信他在行业里做了那么久,做了那么多功课,总要听他的。后来发现不是,比如投打车市场,大家认为这是10亿美金生意(出租车),后来发现不是,是百亿美金还是千亿美金,当时也不知道。经常被低估和高估会有转化的,出租车叫车市场延伸到专车叫车市场,这就是变大的事情。
有些创业者也会把一个小事情讲成一个大事情,比如O2O比较热的时候,他做在线洗车,做的是万亿汽车后市场。我问做修车吗?不做,那怎么能说万亿市场呢,洗车市场可能就是几百亿,为什么说万亿市场呢。当然确实是汽车后市场,但做的只是洗车这一个环节。
对创业者来说,不是每个企业都要选择做大,有些行业做不出大公司,有些模式也做不出大公司。马云也说过一句话,有些时候做到小做到美其实可以了。
关键是既能看到市场与行业的空间,又能内观自己。在做不大的生意里拼命融资,日渐焦虑痛苦,不如好好经营一个小而美的生意。大小没有对错,都是冷静理智思考之后的选择。
市场大和小,我们还要去分辨。
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做大?
几个效应: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如果一个企业用的人越来越多,它的网络越来越强,比如说社交网络、电商网络、物流网络,非常典型的网络,强者愈强,对个体公司聚集度有更大的帮助。
有些事情可以做大,有些事情可以做小,你不用变很大。开个包子铺,这种还是需要。它是一个独特的东西,就会有立足之地。
大家未来五年、十年要去创业,哪怕去选择加入公司,也要看看符不符合这个标准,什么样企业可以做大,什么行业是朝阳行业,去看一看。
四、成功需要刻意练习
失败创业者各有各的失败,成功的创业者都有共同点。
我认为优秀的CEO都有这么几个特点:长远思考、求真开放、注重执行。
求真开放,有些人是听不进意见的,你说他不好,凭什么不好,他马上开始抵触反抗申辩,而不是认真思考别人提的问题到底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有意义。
很多人会在一定阶段膨胀,爬了一座小山就嗨了。事实上有行业原因,有团队原因,有运气。是不是真的认知到自己在这里占了多大比例,很多人开始膨胀。膨胀之后就开始虚荣,虚荣之后团队、别人不敢提负面影响,就开始拍你马屁,越来越看不到问题,那就很容易出问题。
长远思考也是一样的,现在为什么大家要去讲延迟满足,要去定更多目标呢,因为很多人到了一定阶段,就容易比较短视了,就会为了中期和短期目标做一些长期有害的事情。
怎么样把长远的目标定出来,更长远去思考。如果你刚毕业,目标是在北京五环内买套房子,或者在杭州西湖区买套房子,有可能你人生路线就完全不一样。
长远的思考,更加开放灵活调整自己,没有边界的提升认知,再加上更好的执行力,这是我们认为最好的创业者应该具备的。
如果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有机会能够让判断力变得好。
第一,永远保持好奇心,但光有好奇心还不够,我总结一句话,好奇的想知道,但勤奋的找答案。
怎么一步步找到这种感觉,很简单,就是一些小的问题。
比如今天从杭州开车到上海,开车时就在想为什么高速公路和高铁造得那么近,为什么不离得很远?为什么高速公路旁边广告牌那么多,广告牌到底值不值钱?有段时间发现广告牌上广告特别多,有段时间广告牌上广告减少了。这都是什么广告,酒类广告、保健品广告、纺织品广告,我会很好奇,这些行业哪些需要打广告,哪些不打广告,或者不在这里打广告的。
我就琢磨一些事情,有些花2小时,有些简单的5分钟想清楚了。有些事情要三五天,三五个月的想清楚。还有一个问题更大的,三五年都想不清楚。我会有一个习惯,这个事情印在脑子里,一直想。想不清楚就塞回去,继续做事情。
每次信息摄入,每次思维加工对我自己来说都是一个收获,都是一个成长,这个成长的场景是要自己创造的。每天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有很多场景,需要自我训练,不需要别人创造场景。
第二,不要简单地出结论,多想一想。
比如那时候我们看打车,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都不投,问题那么多。比如用软件叫车还不如在路边等,叫车他过来可能5公里,半小时,路边等可能15分钟就叫到了。如果车越多,密度越大,是不是也不用等30分钟,这是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很多人不这么想。
很多人想司机不会用打车软件,为什么不会用,因为耗流量。耗什么流量,如果你用这个软件能一个月多赚2千块钱,流量200块钱也可以。
访谈司机问用打车软件吗,司机说不用,耗流量。问他如果补贴用不用,他说用。又问如果收费用不用?还收费?补贴都不用!司机真是这么回答。我又问他一句,如果给你一个萧山机场的订单,找你收10块钱,他想想,用的,10块钱可以。
怎么样去问问题,很有意思。给他萧山机场的订单,从这里过去一百多块,收十块他肯定愿意。怎么认知这个事情,多用第二层次思维是很重要的,反复去想一些东西,解决一些疑问。
第三,指出问题容易,解决问题很难,做投资更是这样。
你要否决一个项目很容易,太多问题了,创业公司的团队、商业模式、市场选择、竞争、融资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有什么样一点能够让你认定说这个事情一定能成,那个笃定是很艰难的。就和创业者自己往前走的时候,那种孤独坚决是一样的。
做投资,情绪也可能会影响决策,跟做一级市场投资也是这样,情绪会极大影响你的决策。
着眼长期,做好短期。《孙子兵法》有一个篇章讲怎么打仗的:“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会打仗的人通常历史没有记载,因为他太会打仗了,都是十万大军开过去碾压式的,一点不精彩。做投资也是这样,扎扎实实做工作、稳步推进,到那个阶段水到渠成。
《孙子兵法》里曹操批注“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们做事情时也是一样。集中优势歼灭敌人,这是好的战术,不应该去打特别险战的。
投资要赚回报,但同时也要比较纯粹,不应该盯着钱做事情。
我们不应该去问创业者,这个商业模式怎么赚钱,在第一天开始不应该问这个问题。很多传统投资人都会问这个怎么赚钱,互联网通常是免费+增值模式,开始不赚钱,只要为用户创造价值之后都是能挣钱的,已经被很多公司摸索出来了。
比如说腾讯,比如说打车,开始都不赚钱,后来都赚大钱。核心是创造价值,它的商业模式构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功夫在诗外,唯物也唯心。
创业是否需要一定高管工作经验的积累?
创业过程中,很多人说最好是投重复创业者,高管创业才是投资的方向。
但是扎克伯格没有创过业,他第一次创业做Facebook,是学生创业做到今天的状态,而且他对管理也是非常懂。张一鸣以前也没有管过几万人,字节跳动现在管理得非常好。
经验这东西重不重要?重要。但其实最终还是人最重要。
互联网行业是日新月异,每隔一个月变化都很大,如果还用经验去看则完全不行。你看一些咨询的东西是有帮助的,但是不是做了咨询,就一定能做好投资?
不一定。行业里也有很多人毕业就做投资,我见过一做就是15、20年的人,做得非常好。总的来说,还是要不断打磨,刻意训练。越是刻意训练自己,你的思维方式就发生变化了。
除了已创造的场景之外,还要用力思考。我也和同事经常去见项目、聊天。聊完之后,每次我们去复盘过去几个月见的CEO,CEO当时什么状态,做的业务什么状态,现在有没有转型,转型过程中有没有问题,这些东西我都记得,有的人都不记得了。
为什么不记得了呢,我就感觉现在很多人容易断片,今天周一到周五状态特别好,很投入,工作很积极,结果也很好。周六好像放飞了,有点像初中时,读小学时,好像放了暑假回来ABCD不知道怎么写了。
记性好,是因为一遍遍在复盘,一遍遍在思考。印象刻骨铭心的话,刻意训练的话,它就会在脑子里产生烙印。正确思维方式,不断创造这个场景,自我创造,然后去迭代,和经验没有关系。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