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宠儿李小加:从钻井工人到港交所掌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深响, 作者|赵宇、吕玥,编辑|丁直仁
在马云“退休”、苹果发布新机等热度尚未褪尽的9月11日下午,一则消息的传出,将财经圈瞬间引爆——香港交易所对外发布公告称,港交所拟与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合并。随即,针对港交所发出的合并声明,伦交所称,港交所的提议是未经请求的、自发的,会考虑港交所的提议;仍致力于对REFINITIV的收购提议。
推动这起重要交易的是港交所掌门人、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新闻发布会中,李小加表示港交所已经与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董事会初步接洽。
这意味着,一旦交易落定,将会为往后数十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重新定调。根据腾讯新闻《一线》,香港多位投行人士表示,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本周一在伦敦要求与伦敦交易所高管安排一次会面,伦敦交易所方面原以为这只是一次日常的见面,并没有具体的议程,但在见面后,李小加意外地提出了港交所希望收购伦交所的提议,令伦交所方面措手不及。但这个交易若是成功,李小加会被历史铭记。
作为全球证交所第五名港交所的掌门,执掌港交所的九年时间里,李小加大力推行改革,带领港交所不断突破过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李小加有着堪称传奇的人生经历:年少时的第一份工作是石油钻井平台工人,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记者,但现在,他是一名有着重大影响力的银行家。
这是一场充满戏剧性、跌宕起伏而又极其具有传奇色彩的职业生涯,故事里似乎全是好运,但细细观摩过往,又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李小加是一位时代的宠儿,而他始终以120分的热情和努力对待命运伸出橄榄枝。
这正是所有好运的秘密。
港交所来了个北方人
2018年7月12日,修葺一新的港交所上市仪式大厅里,屏幕下方摆了四面金色大锣——这一天,包括映客在内的8家公司选择于同一天在香港上市。秉持着“‘上市敲锣’传统不能废”的理念,港交所直接搬出来四面锣,俩人敲一个。
2018年7月12日,8家公司同时在港交所上市
锣不够用了。八家企业负责人同时在台上敲响四面锣的景观前所未有,这成为去年内地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今年2月底,港交所发布去年全年业绩,全年收入和税后溢利均再创新纪录,分别为159亿港元和93亿港元。整个2018年,港交所首次公开招股市场迎来218家新公司(包括根据《上市规则》新章节来港上市的7家公司),高踞全球首位,令全年溢利增加26%。
香港交易所集团是全球主要交易所集团之一
得以达成如上业绩,来自内地的新经济公司们功不可没,而新经济公司们集体赴港的热闹场景则与港交所2018年4月推行的上市新规密不可分:允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容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上市、为寻求在香港作第二上市的大中华及国际公司设立新的便利第二上市渠道。
四年前,正是因为与港交所在同股不同权问题上存在分歧,阿里巴巴远赴美国上市,这成为港交所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为此,港交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改变发生的,正是李小加。
时间回溯,在2009年5月8日的中国忠旺挂牌上市仪式现场,彼时仍是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的李小加,仍需向港交所工作人员亮出名片以确认身份,但一个月后,港交所便发布公告,称李小加将出任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
2010年1月16日,港交所正式迎来新掌门,那一天,48岁的李小加接替62岁的周文耀,成为新一任集团行政总裁。
与历任港交所总裁均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不同,李小加祖籍东北,生在北京,长在甘肃。他也由此打破惯例,成为港交所历史上首位内地背景的总裁。
一时间,李小加的内地背景成为外界讨论的重点:一个信号被明显释放出来,内地人士可以担任港交所总裁的新局面被开启,从侧面体现了港交所对内地业务的重视。这同时引发了一些担心:李小加缺乏一线监管经验以及可能水土不服的局限,可能会影响其未来工作。
如今大名鼎鼎的香港交易所的前身是香港联交所。
1986年4月,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交易所等四大交易所完成合并,香港联交所诞生。2000年3月,香港联交所又完成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的合并,共同组建了香港交易所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今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全球主要交易所集团之一。
TVB电视剧中,坐满“红背心”出市代表的港交所交易大厅曾是常出现的场景之一(人工喊价交易大厅已于2017年关闭)。
曾经的交易大堂
接手港交所时,李小加正站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潮流中:人民币国际化,而香港是中国资本出海的桥头堡。
面对内地经济崛起的大趋势,港交所必须锐意改革以适应新浪潮。同时,虽然彼时香港的IPO集资额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市场机制裹足不前令人担忧:在同股不同权规则上的坚持,使其错失了许多潜力巨大的新经济公司;港股市场参与者结构以香港金融、地产行业为主的局面,也亟待打破。
在2007年到2017年的十年间,来自新经济行业的上市仅占香港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比例分别为59%及44%。此外,部分增长最快速的制药、生物技术等行业,在香港上市的比例率明显偏低,总市值的占比仅1%。
时任港交所主席夏佳理曾坦陈:要对上市规则作全面性检讨,希望能追及世界水平。
这些都是摆在李小加面前的挑战,事实证明,这位历史上首位内地背景的港交所掌门人,没有令人失望。
“在亚洲时段里连接世界和中国”,这是李小加为港交所树立的长远愿景。
上任之初,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深厚的人脉关系,2010年李小加便推动港交所的交易时间与内地接轨,随后,2012年收购全球最大的金属定价中心伦敦金属交易所(LME),2013年成立场外结算公司,2014年推出“沪港通”,2016年推出“深港通”,2017年推出“债券通”,直至2018年对以互联网为主的新经济公司开放“同股不同权”,对全球生物科技公司放开“收入限制”条款。
2012年,港交所成功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至此,李小加被誉为在任上推出港交所史上最重要与最多项改革的行政总裁。
以上多项改革措施中,最为外界所称道的莫过于打破“同股不同权”的上市限制,这一改革被市场人士视为25年来港交所意义最为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直接帮助港交所取得了2018年全球IPO募资额第一的好成绩。
李小加在港交所2018年业绩沟通会现场
在科创板推出前,采用VIE架构的内地企业若要在A股上市,就必须先拆除VIE,再参加漫长的审核排队,困难重重。香港本来可以成为这些企业上市地点的第一选择,但由于此前港交所对同股不同权公司的限制,导致这类企业只能放弃香港,转而寻找其它上市地点。
受允许“同股不同权”政策的激励,港股在2018年迎来了一个内地科技股上市高峰期。小米、美团、映客等都选择赴港上市。
2018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公司数量达到14家
对于曾经的心病阿里巴巴,李小加信心满满的在采访中表示,“阿里百分之百会回来,只是时间长短问题。将来‘北水’可以通过互联互通机制买阿里的股票了,也许就是阿里回来的一天。”他这里说的“北水”,与“沪港通”、“深港通”不无关系。
李小加的判断很快被印证:今年五月,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计划在香港进行第二次上市。
除了大力推动香港上市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之外,李小加还致力于通过互联互通交易机制的创新来改善香港的市场结构,寻求全方位强化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角色,以维持香港的竞争力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李小加所著的《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中,他表示,优化盈利、股权结构等核心领域的上市标准,积极拥抱全球新经济发展大潮,是港交所的不二选择。对香港而言,丢掉一两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么大事(2014年,港交所错失阿里巴巴上市),但丢掉整整一代创新型科技公司就是大事,错失这一代新经济公司更是一大遗憾。
九年过去,李小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最初有关他缺乏经验、水土不服的质疑早已消散,依靠此前在美林、摩根大通的丰富经历,以及勤奋、进取的人生信条,李小加完成了人生的第四次华丽转型。
从钻井工人到中环银行家
正在推动“世纪联姻”的李小加如果追忆过往,大概也会感叹命运的神奇。
十几岁在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当工人的青年李小加恐怕想不到,多年以后,自己会成为香港中环最有权势的银行家之一。
但回顾李小加的传奇人生——其总能在命运的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并倾尽全力——便不难明白,他能取得如今成就,绝非偶然。
祖籍东北的李小加,1961年在北京出生,青少年时期随支边的父母在甘肃长大。受时代大环境影响,完成初中学业后他进入石油技校,毕业后便顺理成章成为一名石油工人,在渤海湾的采油钻塔上工作,茫茫海面上,16岁的李小加与十多个和他一样的青壮年住在一个屋里,生活单调而乏味。
命运的齿轮此时已在悄然转动——在枯燥的生活环境中,绝大多数青年小伙消磨时间的方式是抽烟、喝酒、闲聊,但李小加不同,他将背单词、学英语作为对抗无聊的方式,这种“休闲活动”不论在哪个时代听起来似乎都有些匪夷所思。
自学成为他改变命运走向的第一步,并为他今后的华丽转身打下基础。
恢复高考后,持续自学的李小加顺利被厦门大学录取,主修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在大学期间他遇到了相伴一生的妻子,毕业后顺利进入刚创刊不久的国家级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成为一名记者。
或许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可以接收到最前沿讯息,在中国正兴起出国留学热潮时,李小加拉着新婚燕尔的妻子开始一起申请美国大学,而最终他们选择了并不是最中意的亚拉巴马大学,原因是只有这所大学可以同时录取他和妻子,并给两人提供奖学金。
1986年,25岁的李小加带着仅有的40美元,踏上了赴美求学的路途。
回顾往昔,李小加总会感谢时代:“那时其他选择比起我所做的选择差多了,所以几乎是毫无选择地走上了目前这条路。比如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能进到北京的中国日报社,那想都不想就进去了。后来有机会拿奖学金到美国去读书,那也是几乎不用考虑的选择。尽管将来干什么、是不是一定要去干什么,其实并不知道。”
没有选择的选择,让李小加一步步走入了如今的职业轨道中。
留学期间,李小加仍主修新闻学专业,但身为中国人,即便成绩优异也很难在美国新闻界找到一份好工作。拿到学位后,李小加在学校所在的小镇报社找到一份工作,但一个月不到600美元的收入完全不够生活。思来想去,他准备转行,而转行的前提依然是要掌握另一门知识。
最终李小加选择了法律专业,他向多所大学递交了申请,并收到了多份offer,出于经济原因,他准备选择学费最便宜的印第安那州的大学。
就在此时,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向哥大写信表明自己不去之后,成绩优异的李小加接到了哥大一位教授打来的电话,当教授得知李小加是因为学费问题放弃哥大后,他答应给李小加读法律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另外还有一年15000美元的生活费。
恩师爱德华教授
“他真是我的恩师,在关键时刻给我机会,改变我的一生。要不我现在就在加州某地做移民律师,帮助中国餐馆的工人做绿卡申请了。”李小加非常感激这位老师带给自己的机遇,以至于在后来有一定实力后,李小加还专门为这位教授成立了爱德华教授终身基金,让哥大资助像自己当年一样的人。
进入哥大的李小加成绩依然优异,而这个成绩也为他带来了进入美国著名律所的实习机会。凭借在实习时的出色表现,毕业后他进入华尔街最大的Davis Polk&Wardwell律师事务所,负责证券及兼并与收购。由于律师工作与金融、证券行业的高关联度,李小加在主导中国财政部首次面向海外发债的这个案子里与发债的主承销商美林集团合作,并因此得到美林集团的赏识,受美林的邀请,李小加在1994年从律所转向投行。
加入美林后不久,李小加被派回中国,和同样得到美林器重的中国同事一道,帮助美林拓展中国市场。由此,李小加与一帮年龄相仿且都有美国留学背景的佼佼者一起,成为中国的第一代国际投行家,一起扮演了推动中国经济对话国际资本市场的核心角色。
至此,李小加的人生开始起飞。
加入美林的第五年,李小加正式成为美林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总裁,全面负责中国方面业务。在美林工作的九年里,李小加牵头完成了中海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多个国有企业以及天津发展、江西铜业、凤凰卫视等大型企业的IPO发行及债券融资项目,显赫战绩使其成为了业内颇具声望的代表人物。
2003年,因为“想要做一些新鲜事”,以及注重长线投资的理念,李小加决定加盟摩根大通担任其中国区主席兼法人总裁,他的跳槽被认为将改变外资投行的中国棋局,事实最后印证了这一判断。
彼时,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的投行业务没有什么进展,李小加加入后,依靠团队和业务重振,使得摩根大通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据Dealogic数据,在2006年的中国股票交易账簿管理人名单上,摩根大通的排名从11位跃升至第3,成功超越摩根士丹利和老东家美林证券。在中国IPO市场,让摩根大通从没有存在感到成为市场举足轻重的玩家,李小加只花了三年。
美林、摩根大通的职业经历让李小加成为了在中美两国都知名的投行家,但他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止步不前。
2009年,48岁的李小加再次选择第四次“华丽转身”,离开摩根大通成为香港交易所集团新一任的行政总裁。
在媒体报道中,港交所是以千万年薪挖角,而在李小加自己的视角里,转换职业赛道是出于“钱赚够了要回馈社会”的初心,实际上,港交所的千万薪资与曾经在投行以亿计算的收入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要知道,李小加来到香港后住在张国荣位于港岛南区龟背湾的旧居里,这幢房屋在1997年以6800万元卖出,2011年买入的价格是1.35亿。
从16岁到48岁,李小加称自己一直都在拼命地赶,接手港交所行政总裁这一职位,在他看来已经是可以慢下脚步、留出时间享受生活的工作了。但加入港交所的李小加并没有过上想象中“慢下脚步、享受生活”的日子,恰恰相反,在其治下的港交所,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李小加的另一面
职业原因,公开场合出现的李小加总是西服加身,许多照片中,他通常是一脸严肃的表情,但稍作了解便不难发现,终日与数字、规则打交道、操盘着经济社会里最复杂交易的银行家李小加,骨子里有一股北京人诙谐、幽默的劲儿。
2018年初,有关独角兽上市绿色通道的讨论搅动了资本圈、科技圈的一池春水,在该年3月底举行的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绿色通道”也成为与会嘉宾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主论坛上,李小加发表主题演讲,以“王老五寻亲记”的故事,将复杂的市场规则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讲解。
“上市公司就是王老五,投资者好比是新娘,监管者是岳父,岳母就是政府、媒体、专家和众多吃瓜群众。”浅显易懂的比喻,将需要用论文才能写清楚的问题讲明白,而且让现场听众都听得懂。
大会议程原计划在李小加30分钟的演讲后设置茶歇环节,但在李小加侃侃而谈中延迟了20分钟,为了让流程按时有序进行,官方取消了茶歇环节。由于演讲时间被严重压缩,之后上台发言的马化腾直言,“小加的演讲实在太精彩了,我只能长话短说了!”
而论坛主持人、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小灵通之父吴鹰也表示,“为了不错过小加的演讲,我憋着一直没敢去厕所,终于说完了,各位我需要先去一下厕所”,这小小的插曲惹来台下企业家阵阵欢笑声。
汉能投资CEO陈宏在会后与媒体交流时透露,李小加生性幽默,一帮老友相聚时经常把人逗得哈哈大笑,只是由于职业原因,公众场合会收敛个性。
能用大众通俗易懂的比喻将复杂市场上市机制和监管差异说清楚,举重若轻的背后是李小加深厚专业功底的体现,能做到世界级金融机构高管,李小加身上有许多为人称道的特点。
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白瑞甫曾花费一年多时间说服李小加到摩根大通担任要职。在回答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力气时,白瑞甫说,他和摩根大通都十分看好李小加的“人格魅力、做生意的正确方法,以及他表现出的诚实。”
在识人、用人方面,李小加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善用他人之长,善容他人之短。他喜欢不是全才但具有相当特长的人,还喜欢用别人不看好的人才,有些做法在外人看来甚至不可思议。在摩根大通担任中国区主席期间,团队中居然有好几位基本上听不懂、也不会说英语的“土”人才。
李小加解释,这样做一来人才被挖走的可能性很小,二来大家优势互补,强烈需要彼此,各个成员的谦卑、进取之心也更容易养成。
与幽默个性伴行的是李小加对待人生的豁达态度,面对投行负责人、港交所总裁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李小加往往还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他曾表示,“我不觉得事业上的挑战有什么痛苦和压力,因为我从来都只是赢多少,没有输多少。一方面,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另一方面,即使失败也会收获经验,不必去痛苦。因为我是从什么都没有走到今天来,已经拥有很多了。”
2008年,在接受母校记者采访时,李小加不厌其烦地为来访者介绍国外投资银行的运作和结构,甚至还画起了示意图,有着老派人的耐心和谦卑。
个性的养成除了天然,与李小加的人生经历也息息相关。
曾经钻井平台工人的职业经历、留学期间的巨大文化冲击、勤奋好学的特性带来的回报,共同塑造着这位60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回忆曾经在美求学的日子,李小加总是快乐大于痛苦:
“我的留学生活艰苦但很有乐趣,我自己觉得比现在的留学生乐趣高多了。我们到美国的时候,国内的发展还很差,机会很少。所以到了美国觉得一切都很好,连自己都有一种蒸蒸日上的感觉,心情非常好、非常充实。
现在的学生不一样了:郁闷。
因为国内什么都有了,出国的留学生有的是钱,什么都见过了。到美国见到的都是不好的,心很高,心很急。带着很多的钱,发现美国人也很穷,美国人也很笨,美国人也很无知。美国有的,国内都有;国内有的很多美国还没有。所以现在留学不像我们那会儿。那时很好,真的很好。”
李小加曾表示,三个儿子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就,妻子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在谈及家庭时,这位“霸道总裁”的眼神里也会多出几分柔情与蜜意。
他与妻子当年赴美留学时,经济异常困窘,生活相当艰苦。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和留学生们串在一起去“淘宝”;因为没钱买新车又必须有车,他还和大家“苦中作乐”轮流修车;口袋里没几分钱,他就边读书边洗碗帮补生计,在外漂泊五、六年间也没见过父母一面。
但李小加丝毫不把这些作为苦难来看待,反而感到庆幸。
正是因为体验过苦难,对待现时的机遇,李小加才会格外感激,“我们真是应该感谢那个时代。因为国内太苦,我们走出去以后才会把别人看起来很苦的事情当成很幸福,我们才义无反顾、刻苦上进。”
时代造就了李小加,李小加也希望能够尽力回馈时代。
在港交所的微信公众号中,李小加会不定期发布自己撰写的“网志”,最新发出的网志与港交所伦交所并购有关,李小加在网志中详述了此项举动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他同时表示,在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目前也许不是进行巨额跨境交易的最佳时机,而摆在面前的现实是时不我待。
“总而言之,今天是尝试的开始。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实现这一千载难逢的跨国联姻。”
正如李小加在一次采访中所述:“在港交所这样的位置上,你要不去想你是对不起这个时代的,因为这个时代、这个大潮给我们造就了这么多的机会,而你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是能够做出一点事情来促进大家共同、市场往前走。”
李小加的新征途,又开始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