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的车联网之战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BAT的车联网之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itlaoyou-com,作者丨曹亦卿

5G商用开启,多个消费级市场将会迎来爆发的契机。

存量竞争的智能手机将涌起新一波换机潮,而超高清、AR/VR、物联网和车联网等领域,则会因5G而获得解决痛点的机会。

其中,车联网能于物联网之外成为一条独立的赛道,足见“车”这一场景的高频和刚需。

随着移动网络的成熟和普及,车载空间的智能化、网络化、娱乐化也被加速推进,“车”场景和办公室、智慧客厅、智能手机一样,成为重要的流量入口。

有流量的地方就有战争,优质的场景当然会引来巨头的入局。

11月8日,腾讯车联刚与蘑菇车联达成合作,在车联网生态运营服务、无人驾驶、高精地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方面加大布局力度。而在此之前的9月份,百度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RoboTaxi在长沙宣布试运营。同一个月,阿里也对AliOS和斑马智行进行了重组,继续加码车联网。

狭路相逢勇者胜。随着百度转舵,BAT同台的景象已不多见,但在车联网领域三者却不可避免地再次狭路相逢。

车联网,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百度:重AI

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在PC时代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张名片。

然而,在移联网的门槛上跌了一跤后,百度接连错过了团购、网约车、外卖、共享单车、新零售等多个风口,每次都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调头All in AI,追不上风的百度选择等风来。

在百度AI布局上,车是一大重头领域。而在这个领域内,百度又分为两条支线齐头并进,分别是车联网和自动驾驶。

车联网领域,百度最先落地的是车手互联方案CarLife。

车机与手机的互联在2014年左右开始盛行。当时,凭借iOS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霸占手机市场的苹果和谷歌,先后发布了CarPlay和Android Auto系统,通过手机映射的方式,将手机应用投射到车机系统上。

这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车联网系统,其目的就是通过成本低、适配快、产业链变动较小的方式,将移联网装进车里。车载屏幕和音响成为了手机音影的放大器。

这种映射方式虽然给车舱体验带去了新的变化,但改变非常有限,能够投射的功能仅限地图、音乐、通话等功能。

即使如此,车联网的风也已经吹起来了。

百度没有错过这一趋势,紧随其后推出了车联网解决方案CarLife。

CarLife最大的优势在于兼容性。在车机端,CarLife可以适配Linux、QNX和Android系统,在手机端,无论是iOS设备还是Android设备,也都可以获得CarLife的支持。

因此,CarLife用户基本不需要考虑系统的问题,只需要用数据线或者WiFi将手机连接到车载系统上,就可以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上的导航、音乐、通话、支付和智能语音等功能。

因为苹果CarPlay和谷歌Android Auto只支持自家操作系统,再加上苹果不支持第三方应用、安卓在中国受限,百度CarLife的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依然有其优势所在。

CarLife的强兼容性,使得车厂在改装时只需要植入CarLife SDK就能实现车手互联,成本低、操作简单,而且不涉及车厂的核心数据。

因此,CarLife的装车量快速上升。

2015年1月,百度拿下上海通用汽车的订单,CarLife迈出了商用落地的重要一步。到了2016年底,势头强劲的百度CarLife攻下戴姆勒,实现了在豪华车品牌中的落地,当时百度L3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将此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

根据百度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百度CarLife激活车辆已经超500万辆,覆盖车辆品牌超过70家,CarLife APP启动次数接近一亿,小度语音被唤醒次数达380万。

目前,在车手互联市场上,百度CarLife和苹果CarPlay是装车量最大的两大品牌。

然而,车手互联始终被认为是车联网的过渡方案,车机只是通过“映射”方式成为了智能手机的屏幕、音响和功能载体,车机本身的智能化依然没有得到释放。

因此,车载OS成为巨头们的鏖战之地。

在这一领域,阿里的斑马系统先发制人,并与上汽强强联手最先实现落地。而百度则后来居上,推出了小度车载OS,其原型是百度的人工智能语音系统DuerOS。

在DuerOS上,百度的AI语音能力得到充分体现。

当它被移植到车载场景时,小度车载OS保留了DuerOS的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能力,还通过与车载屏幕、智能后视镜、车载机器人的配合,实现了刷脸登录、刷脸支付、情绪判断、疲劳监测、AR导航等功能。

除了车载OS,百度的AI能力体现得最淋漓尽致之处,还是在智能驾驶上。

2013年,百度就启动了无人驾驶车项目,由百度研究院主导研发,其技术核心是“百度汽车大脑”,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四大模块。

2015年12月10日,百度无人驾驶车在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这场在中关村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之间的折返跑,是潜行两年的百度无人驾驶项目第一次正式亮相。

4天后,百度宣布正式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担任总经理的高级副总裁王劲立下了“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军令状,百度高级总监李震宇任副总经理。

然而,此后的两年时间,作为国内自动驾驶黄埔军校的百度,却遭遇了严重的人才流失,诸多技术大拿纷纷出走,大多选择在AI赛道独立创业。

2017年,百度迎来陆奇,并开始调整组织架构。

3月,百度一封内部邮件让自动驾驶事业部、智能汽车事业部、车联网业务三大部门走到了一起,成立了智能驾驶事业群组(IDG)。

陆奇担任了IDG首任总经理,Apollo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017年4月19日,百度发布了这项以“阿波罗登月计划”命名的自动驾驶项目,打包了车辆平台、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云端数据服务,向汽车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开放的服务体系,以助其快速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

Apollo的推出,也意味着百度向服务商定位的转型,百度智能驾驶技术开始广泛与产业链进行合作。

2019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Apollo 5.0版本问世——这是Apollo自诞生以来的第7次产品迭代,平均不到四个月进化一次。

版本迭代的同时,百度也在广泛与产业链进行合作,推动商业化落地,针对不同场景延伸出自动驾驶巴士、环卫车、零售车、景区漫步车、无人挖掘车、智能清扫车、自动驾驶教学小车等多种“新物种”。

截至目前,Apollo在全球97个国家有超过2万4千名开发者,Apollo开放联盟已经有包括一汽红旗、金龙客车、沃尔沃、盼达用车等150个合作伙伴,开源代码量总体超53万行。

Apollo不仅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还在加速落地。

今年9月底,百度的RoboTaxi项目“Apollo Go”宣布在长沙开启试运营,成为全球范围内继Waymo One之后第二家落地的RoboTaxi,也是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年重仓押注AI的百度,如今似乎即将迎来收获的曙光。

阿里:重系统

虽然巨头在同一赛道的比拼最终经常殊途同归,但开端往往大相径庭。

当百度还未从CarLife延伸到小度车载OS时,阿里就已经将枪口瞄准了车载系统。

2015年,车联网还处于“概念”阶段,但有远见的织网者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方向。当年3月12日,阿里巴巴和上汽宣布战略合作,共同投资10亿元设立了互联网汽车项目基金。

互联网巨头和车企龙头的组合,一边是技术和模式的革新派,一边是底蕴深厚的传统制造业——一黑一白的融合,其产物就是8个月后诞生的“斑马”。

斑马网络,由阿里和上汽合资建立,背靠两大超级玩家,弹药充沛。但或许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和传统整车厂的磨合问题,斑马直到2016年7月才推出自己的第一款产品。

荣威RX5,搭载阿里YunOS,自带4G网络,自称为国内首款量产的互联网汽车。自此,一句“你好,斑马”拉开了YunOS人车交互的开端。

“目前智能手机有80%的功能与通话无关,而未来的汽车也将会是这样,大部分功能与交通无关。”在发布会上,马云亲自为RX5展台。然而,RX5离马云描述的场景还很远。

事实上,当时YunOS可以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在百度CarLife的基础上发生质跃,虽然不需要与手机相连,但更大的车载屏幕上可以实现的依然只是地图、音频等功能。

即使如此,有着首款互联网汽车的名号,又有阿里和上汽的背书,RX5的销量表现喜人,3个月卖出10万辆,为斑马打响了头炮。

此后,为更好地匹配车载场景,YunOS还经历了战略转型。

YunOS最初是阿里为智能手机打造的移动系统,曾与魅族鼎力合作,但在与安卓、iOS竞争中败走移动市场。

2017年,YunOS事业部回归阿里云事业群,并由胡晓明接替张春晖兼任总裁。9月品牌升级为AliOS,弱化手机市场,开始转向汽车和IoT。

这是第一个针对车载场景的国产操作系统,内置高德地图车载导航、语音识别、虾米音乐、蜻蜓FM等阿里系应用,当然也能够实现语音开窗、调节空调等功能性指令。

此外,重云端轻车端的设计,让AliOS能够实现空中OTA升级,让车主无需前往4S店、不用插U盘就能就像升级手机系统一样升级车载系统。

从YunOS到AliOS,阿里对车联网的重视显而易见。

然而,两大巨头之间的合作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一帆风顺地走下去。

因为斑马是由阿里和上汽共同打造,所以起初斑马只搭载于上汽车型。但随着车联网业务的发展,斑马开始与神龙、福特等车企合作,两个“金主爸爸”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此后,斑马也遭遇了百度车联网曾经的人才流失困局,外界开始质疑斑马的未来。

为了消除这些不确定性,上汽和阿里对斑马动了刀。

2019年8月28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宣布重组斑马网络和YunOS(AliOS),将YunOS整体知识产权及业务注入斑马,阿里也由此成为斑马网络第一大股东。

阿里和斑马的关系由此更加简单明了,而AliOS和斑马也由前后端的支持关系合并为一个整体。如此一来,斑马将会获得更多阿里系资源的支持,也将与阿里生态形成更强的共振效果。

如今,斑马智行已经发展到3.0版本,并向行业合作伙伴开放了AliOS 2.0、机器视觉、语音多引擎框架等多项核心能力。

从模式上来看,斑马旨在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底座,为车企提供数字化服务和生态平台。也就是说,斑马做好了一个披萨面饼,而上面的馅料则留给车企自己去DIY。

当然,阿里自己也提供了丰富的“馅料”来打造斑马的壁垒。

其中,天猫精灵和高德地图是阿里在车载场景上的两员大将。

近年来,高德地图一直在加速布局车联网。2014年,当苹果正式将iOS in the Car正式更名为Apple CarPlay时,高德就在做自己的车手互联方案A Link,但由于操作繁琐、体验不佳,最终未能形成市场化。

在自己的主业地图领域,高德也推出过基于安卓系统的标准化导航产品AMAP Auto,可以与手机端高德账号打通,实现收藏地点等信息的同步,搭载于吉利、广汽等多家自主品牌。

而天猫精灵在车载场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容服务和车家互联。

内容上,天猫精灵集合了虾米音乐、喜马拉雅等阿里系的内容平台。而在车家互联上,天猫精灵可查询门锁、车窗、油量、胎压、车辆位置等车辆信息,也可实现对智能家居的控制。

基于此,奔驰、奥迪和宝马等高端车厂都先后与天猫精灵进行合作,实现车家互联。

腾讯:重生态

百度重仓AI,阿里在系统端发力,与它们相比,腾讯在车联网上的布局似乎稍显迟钝。

然而若将车联网的范围再放大一些,腾讯对于“车”的关注并不落后于百度、阿里。

2014年时,腾讯曾推出过车载自动诊断设备(简称“OBD”)路宝盒子。通过车辆的OBD接口,路宝盒子可以获取发动机温度、车速、进气量和故障码,然后通过蓝牙将信息传回手机App,结合手机的GPS和网络信号等数据,为车主提供油耗分析、驾驶行为分析、行车记录以及出现故障时的救援服务。

读取和分析这些数据的门槛并不高,路宝盒子的竞品在淘宝上也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它最大的卖点除了杀入车联网的腾讯之外,其产品本身的“互联网”属性远不及想象中的大。

OBD方案火了两年后,也被资本抛在身后。

此后,腾讯成立了车联网部门,并在2015年时发布了车手互联方案“车联”App、车机ROM以及车载服务MyCar。

这可以看作腾讯第一次系统性地布局车联网,而其关键点依然是腾讯的强项“社交”。

而最能显示这一点的就是MyCar/我的车。这款产品的核心逻辑实际上就是与车“聊天”。

用户在微信或手机QQ端扫描车载屏幕二维码后,就能添加自己的车辆成为好友。在聊天框中,车辆可以向手机发布车辆的设备安全、位置等信息,手机也可以向车辆发送音乐、即时导航等信息。MyCar的首批独家合作伙伴就是高端车企品牌奔驰。

腾讯的车联App和其它车手互联方案类似,都是通过USB或Wifi连接手机和车机之后,用映射的方式来实现功能。

而腾讯的车机ROM,可看作一个定制化的车机系统,是基于安卓系统打造而成。

但实际上,腾讯车机ROM的底层设置是由合作伙伴提供,腾讯负责的是用户交互层。比如,内置在ROM里面的QQ,可以通过科大讯飞提供的语音功能进行聊天,无需分神看屏幕;MyCar提供的微信互联服务,为了安全起见也在车机端采取阅后即焚的模式。

从这三款产品的布局中可见,腾讯撬动车联网市场最大的杀手锏还是“社交”。

在车联ROM和车联APP中,腾讯主要集成了QQ功能。而MyCar直接把车辆拟人化,将其变为车主的“好友”。

而在此期间,还能看到腾讯对于“车载微信”的谨慎。

事实上,自从2015年系统性布局车联网开始,市场对于“车载微信”的呼声便越来越高。但直到如今,腾讯都没有正式推出车载微信。

今年10月18日,在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马化腾表示车联网将是腾讯拥抱产业互联网重要切入点之一,并且公布了腾讯正在做车载微信的消息。

对于腾讯来说,将微信移植到车机端在技术上并不难,也直接成为百度、阿里都忌惮的杀手锏,但腾讯为何迟迟不出手?

其症结,在于安全。

 “张小龙团队想到一个本质问题,用户在开车的时候应不应该用微信?我们并不是说做这个产品就希望大家尽可能地多用,我们更关注的是安全问题。”马化腾曾在公开场合解释过腾讯对车载微信的理解。

“我们的团队在思考,能不能提供一套纯语音交互的接口,没有界面,要保证人的眼睛始终是盯着路面情况,而不要去分心看屏幕,连看一秒都不要看。”

对安全的追求,是腾讯明明有大招却不发的原因。据称,车载微信或将年内在长安、广汽的两款车型上落地。

在车载微信之外,腾讯对车联网的布局也在向更加系统化发展。

2017年,腾讯车联发布了AI in car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一年后由升级为TAI汽车智能系统(Tencent Auto Intelligence),构建了“四横两纵一中台”架构。

“四横”,是出行领域的四个业务矩阵,包括腾讯车联、自动驾驶、位置服务和乘车码;“两纵”是指腾讯海量内容平台和安全保障系统;“一中台”则是腾讯AI和腾讯云。

基于强大的社交属性、海量内容和用户基础,腾讯绕开了车载系统和硬件,将腾讯系及第三方内容服务生态接入汽车中。在这个布局中,腾讯还将集成小程序和车载微信:前者面向开发者,后者面向消费者。

可见,腾讯想要做的是轻量化、生态化、跨平台、跨端的解决方案。

殊途同归

纵览BAT,百度重AI,阿里做车载OS,腾讯提供生态服务,都是选择用自己的长板去切入车联网市场。

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大家的布局在走到深处时也多有重合之处。

高精地图就是与车联网相伴相生的一大应用。在这一领域,阿里有高德地图,百度有百度地图,腾讯也有腾讯地图。当然,与前两者相比,腾讯地图的实力显然要弱一截。

高精地图是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的刚需,自动驾驶汽车需要自动感知检测道路环境,决策控制车辆。

5G时代的到来将为高精地图带来重要发展机遇,5G的带宽能够保证数据传输足够快,对自动驾驶场景下高精地图实时传输有重要作用。

看到这一机会的互联网巨头不止BAT,华为、京东和美团也已经在今年进入高精地图的混战,华为申请了甲级测绘资质,后两者则申请了申请导航电子地图资质。

除了高精地图,被行业“鄙视”但又绕不过去的车手互联方案也是各家布局的重叠之处。

百度的CarLife、腾讯的车联App都走了这条路,就连华为最近也推出了HiCar方案,也是切入的这一领域。从这一点也能看出,目前的车联网仍处于早期的功能映射期间,对手机功能的平移是目前车载场景能够提供的最成熟、最普遍的服务。

而在此之外,对于车载系统的竞争也是巨头们殊途同归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阿里是底子最坚实的一家。AliOS作为国内唯一自主创新的车载OS,其初心是要挑战安卓和iOS在智能手机端的地位——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与基于安卓系统的小度车载OS相比,其所谋更在长远。

而百度和奇瑞合作的小度车载OS、腾讯与长安汽车合作的AI in Car系统,目前都没有实现自系统底层起的自主掌控,只是在应用层面的发力。

近期,百度也有意将其CarLife、小度车载OS等整合到黑莓的车载系统QNX之中。此外,阿里的AliOS也在跟QNX接洽。

作用力是相互的,互联网巨头的入场也在改变着汽车行业的格局。

虽然,黑莓QNX仍是目前车载领域市占率最高的系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安卓架构,安卓在车载领域的份额正在快速上升。

AliOS前首席架构师谢炎曾表示,“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服务的只有两种OS:一种是完全针对汽车驾驶场景从底层开始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AliOS,一种是基于安卓等修改的其他OS。”

AliOS的野心是要与QNX、安卓短兵相接。

然而,行业的发展并没有按照谢炎所说的进行,但这种变化并不来自于百度或腾讯,而是来自于华为。

在中美贸易战下厚积薄发的华为,已经发布了鸿蒙系统来为自己增加砝码。目前,这一系统的目标市场定位于IoT和汽车。未来,在车联网领域底层系统端的竞争,或许将在AliOS和华为鸿蒙系统之间展开。

然而,在车载OS之外,百度和腾讯也各有杀手锏。

百度重AI,百度“小度 OS”承载的“人脸识别、疲劳监测”AI功能等更多还是其自动驾驶平台战略的延伸。而随着5G加持下的自动驾驶逐渐落地商用,

百度即将迎来新的主场。不过,百度在支付上的缺失,将成为其打包车联网服务时的短板。

腾讯则志在生态,引而未发的车载微信以及丰富的社交、文娱资源,是百度、阿里望尘莫及之处。同时,在移动支付端,腾讯也与阿里平分秋色,霸占江湖。以应用取胜的腾讯,对于车厂来说更为友好,目前,长安、广汽、长城、东风等车厂都已经向腾讯抛出了橄榄枝。

无论是从系统底层的重构,还是在应用端的发力,互联网巨头在车联网领域的布局都是在打造以车为核心的生态圈。与车厂的合作是必经之路,同时双方也存在竞争关系。

今年来,车企自主研发车联网技术的风潮正在兴起。

7月初,亿咖通旗下第二款智能网联产品GKUI 19推出;7月底,仙豆智能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行业的视野中。这两家没什么名气的企业,都是由车企战略投资、独立运营的技术公司,前者隶属于吉利,后者则依托长城。

竞争不止来自于车厂,互联网企业的速度更快。

比如,在语音方面,科大讯飞、小爱同学等都有与小度、天猫精灵抗衡的能力。而滴滴等出行平台在自动驾驶端的突围,因为有天然匹配的场景作支撑,也将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当然,最强劲的冲击者还是华为。

一旦华为申请的测绘资质落地,那么华为将手持“鸿蒙车载OS+自动驾驶芯片+5G通信技术+高精地图”大礼包,成为产业链垂直整合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

战鼓已响,重磅玩家们已经入局。

随着AI技术的成熟,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芯片算力等技术也越发成熟,车联网将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与此同时,车载付费内容、V2X路侧协同终端和智慧交通技术设施的市场也将被撬动。

如今,5G的商用,彻底拉开车联网落地的大幕。BAT的车联网之战才刚刚开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BAT的车联网之战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