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内容、过载信息,美国大学生如何消费新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一项最新的媒体内容消费调查显示,在大约6000名接受调查的美国大学生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表示,他们对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能否辨识出假新闻表示怀疑。36%的受访者表示,因为假新闻的恶劣影响,他们对所有媒体的信任度都降低了。
新闻在学生们探索、理解世界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我们究竟在给年轻人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环境?
本文为Knight基金会和非盈利媒介素养项目联合推出的大学生新闻消费报告,由全媒派(ID:quanmeipai)编译,钛媒体经授权转载。
新闻来源多样化
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新闻。除了对11所大学的在读学生进行调查之外,这份报告还分析了13.5万名正处在大学生年龄的Twitter用户的帖子,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媒介使用习惯。
人际交流功能弱化
67%的受访者在接受调查的前一周里,从至少5个渠道里获取过新闻。但这些渠道的使用频率并不相同,93%通过与同学交流获取新闻,89%通过社交媒体阅读新闻,还有一些同学表示,他们在与导师交流的时候也能获得新消息。
大学生不同的消息来源渠道
在这种沟通如此便捷的社交时代,大学生们可以轻易从线下人际交流、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中获得新消息。
但最常用的还是社交媒体,有同学在调查中说,“社交媒体可以为我提供所有的新闻,每次身边的人和我分享新闻的时候,我早就在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中看过了,所以人际交流反而像一个二手的新闻源。”
社交媒体交叉使用
当问及具体的社交软件时,Facebook高居首位,获得了71%的投票。对于有的同学来说,社交媒体的主要魅力在于其视觉效果,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提到YouTube、Instagram或Snapchat是过去一周获取新闻的常用途径。而Twitter则与众不同,学生们主要靠它浏览新闻标题或获取新闻链接。
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纵观不同社交平台,年轻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非常多样。将近三分之二(65%)的受访者说,他们前一周至少从三个以上的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这说明,学生们不仅有丰富的信息渠道,同时选择从不同的平台中选择各自有价值的内容。
换句话说,没有哪一家社交媒体的算法或是内容策略,能够完全掌控大学生们的全部新闻来源。
新闻消费更加宽泛
新闻从不休息。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当代大学生们都被迫接受大量新闻信息。
信息过载
6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过载,51%的学生则认为他们无法判断哪些新闻是重要的。
大多数学生会因为收到紧急新闻感到沮丧,例如一名生物化学专业的同学曾经收到过手机上一条关于朝鲜导弹试验的新闻,她和实验伙伴立刻停下手头的实验,开始讨论新闻。另一位主修自然科学的同学则说,她讨厌Facebook的信息流新闻,认为这是对她的一种打扰。
仅仅只有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订阅任何新闻。一位学生甚至给出了这样的建议:“生活在一个低信息密度的环境中是非常有益的,你可以集中精力干自己的事。”尽管有学生尝试“信息戒断”,但这毕竟是少数人。
鉴于需要,一些学生们表示,他们已经开始采取一些办法,来管理永不停歇的新闻流。一些学生依靠平台的新闻摘要,比如Skimm和Buzzfeed的“TOP5”,另一些学生则选择Snapchat、Apple news和Amazon Echo一类的智能设备。
对于他们来说,新闻摘要是值得信赖的“守门人”,可以过滤和识别出最重要的新闻。
关注话题
大学生们感兴趣的新闻主题有很多,但大多数人都会完全忽视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报道。绝大多数人会关心天气交通等实用信息和国家大事,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每天至少查看一次政治新闻。同时,多数学生们还关注法制新闻和国际问题,以及本地新闻、自然环境灾害。
学生们在前一周所关注的新闻话题
总体来看,这一代的年轻读者对于“新闻”的定义相较于前几代人来说更为宽泛。在网络出现之前,新闻只有报纸和广电播报两种,新闻内容经过记者审查,最重要的消息在头版头条“高高在上”。但在网络上,新闻报道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信息和新闻混成一团。
新闻业信任度下降
尽管新闻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新闻的核心原则“真实、准确、独立和公正”在当代大学生中仍然有广泛的共鸣。82%的受访者认为新闻对民主制度非常重要,63%则认为新闻业是社会责任。
不满当前新闻质量
当被问及什么是“新闻”时,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同意新闻是“由客观事实组成的”、“吸引读者兴趣的真实报道”。这些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理想状态下的新闻业仍然有强烈的信任。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对如今的新闻质量表示不满。
一个学生在采访中就表达了这样的矛盾心理,“我们很难知道当今社会的真实情况,新闻来源那么多,可以完全相信的却一个也没有。”
大学生们关于新闻的定义
受访者还在调查中多次提到“假新闻”的存在,认为假新闻让他们对所有消息都采取了保留态度。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无法辨别出消息的真假,只有1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有信心”能够判断出新闻的真假。
研究人员发现,鉴于假新闻存在的可能,学生们经常将他们从不同消息来源读到的同一新闻报道进行比照。这一发现表明大学生在分享新闻之前倾向于确认消息的真假,“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对年轻的新闻消费者的武装,让他们有确认消息来源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不想培养出不相信深入报道、深度调查的一代年轻人。”
媒体权威缺失
在后真相时代,及时性和权威性是媒体面临的两大问题。当受访学生被问及他们所信任的新闻来源时,研究人员发现,学生们的学术习惯和新闻浏览习惯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多数人依靠图书馆数据库和老师来完成学术任务,利用社交媒体或新媒体来获取日常信息。
受访者学术资源与新闻阅读来源对比
很少有学生依靠报纸、新闻APP和广播来完成学术信息收集,使用社交媒体或其他新媒体的更少。与之相似的是,在日常信息获取中,很少有学生会用图书馆数据库,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会依赖电视和广播。
调查显示,老师的建议是大学生们评判信息来源权威与否的关键因素。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说他们依赖于老师推荐的学术报道,38%的人会选择老师推荐的新闻来源。但也有一些同学会怀疑老师们推荐的信息源,认为这些媒体过于“自由主义”,或是“立场偏颇”。
一些受访者则怀疑主流报纸的可靠程度,一个学生在采访中说,“《华盛顿邮报》也许能做出好新闻,但是被亚马逊和贝佐斯收购后,他们的商业报道还能相信吗?”
分享行为更加频繁
相比上一代人,这一代的新闻消费者一个显著特征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传播信息的能力。5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前一周中转发过不同主题的新闻。
大学生们前一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新闻主题
调查结果还表明,女性和男性在新闻分享途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72%)在Twitter上分享新闻要远远比男性(27%)多,多数女性所分享的新闻来源来自于buzzfeed、赫芬顿邮报的名人、娱乐新闻,而男性更倾向于politico、经济学人等网站的游戏和体育新闻。
分享动机多样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新闻,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公共领域的活动。当学生们被问及为什么会分享新闻时,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是为了让朋友圈的好友了解他们应该知道的新闻,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这样可以与朋友们交换观点,也有人认为自己不过是自娱自乐,或者通过信息分享表明自己的观点,在社交圈内塑造个人形象。
受访者分享新闻的动机
尽管分享可以带来一种议程设置的权力感,但由于假新闻的存在,这种行为也同时意味着分享者的个人信誉风险。当学生们分享新闻时,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确认新闻发生的时间,59%的人会在分享新闻之前先阅读整篇报道,还有57%的人会查看原链接以确认新闻来源。
大学生在分享新闻前的确认行为
新闻在年轻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价值观、培养学习习惯和公民责任感。这次调查于2016年美国大选之后开始启动,是目前为止对青年人媒介参与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一次调查,也是对网络时代“速食新闻”的一次全面了解。
但结果并不乐观。“总体来说,年轻人对网络新闻信息的辨别可以总结为一个词:凄凉。”数字原住民可以完全掌握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的玩法,但是在阅读这些平台上传播的信息时,他们常常受到欺骗。
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网络学习部门主管Mike Caulfield在采访中说,“学生们不知所措,他们既希望生活在一个可以信任的新闻环境里,又常常高估了假新闻的数量;他们时而上当受骗,时而成为惊弓之鸟。”
媒体要如何重建起年轻人的信任度?在新闻业急剧变革的时代,从业者和年轻读者都在艰难探索。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