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之战开启,互金创业的的黄金时期已然过去?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巨头之战开启,互金创业的的黄金时期已然过去?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写了几篇网贷相关的文章,有个读者朋友留言称,“一直想不明白,一些创业公司凭什么能在互联网金融上站稳脚跟,P2P性质是有巨大客户量和消费场景的巨头玩的”。

在这位朋友看来,“P2P的两大难点,获客来源(取决于先有场景)和风控控制(取决于数据),都是巨头玩的”,我的回复则是“获客不需要借助什么场景,理财自身即是场景;而风控所需数据,实战中的真实借款人借贷数据远比场景中的行为数据要重要”。

这个问题很好,其实,在互联网金融的几个细分业态里,第三方支付、众筹、消费金融等,基本都是巨头的天下,唯独P2P领域,成交量排名前20的平台,基本都是创业企业的天下。

其实,创业企业在P2P行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巨头的主动“退避三舍”,否则,凭借BAT和苏宁、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场景和客户优势,有意进入的话,后发亦可先至,草根巨头要成长起来谈何容易。此外,宽松的监管环境给予的创新灵活性,资本支持、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等也都功不可没。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只是,现在来看,创业企业的黄金时期已经结束了,互金行业步入巨头之战阶段。

宽松环境下的无序“创新”

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创业企业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去做理财和贷款等核心金融业务,本来也是没有路的,参与的平台多了,也就有了P2P这条路。早期的P2P顶着互联网金融的光环,在政策层面是相对比较宽松的。缺乏明确的规矩,没有信息披露机制,也没有行业进入门槛,P2P成为创业者布局“垂涎已久”的金融领域的最佳入口。

虽然都顶着“P2P”的帽子,但不同平台在具体的业务模式上风格迥异,多种模式同台竞争,行业很快步入“无序创新”和蓬勃发展的阶段。

极个别平台严格遵循了P2P的“点对点”精神,主要服务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和在传统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小微借款人;

一些P2P平台募集资金用于自身或关联企业贷款;

一些平台干脆虚构借款项目,直接玩起了旁氏骗局;

一些平台早期谨慎经营,但缺乏经验导致坏账率高企,为了维系运营,渐渐也走上“用新进入投资人的钱偿还老投资人本息”的旁氏之路;

绝大多数平台则把投资人资金混在一起,构建资金池,然后以点对点的名义贷给借款人,和银行运作模式并无本质差异。

激进创新和大胆探索,成为早期P2P行业的重要底色,不能适应这种玩法的,也就别想进入这个行业。

激进行为“吓跑”巨头

在无序竞争中,大胆、激进的操作模式更容易获得成功,也就有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事实上,2013年前后,不乏因风控过严或不提供本息保障而导致平台倒闭的新闻。以至于后来,本息保障事实上成了行业标配,超级贷款人模式一度风行,同时,因缺乏第三方资金托管,几乎每家平台头上都悬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潜在法律风险。

早期的P2P行业内流行这么一句话“99%的平台都可以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定罪,老老实实暂时无妨,不老实分分钟便可获罪”。所以,不难理解,行业发展早期,运营一家P2P平台是需要勇气的,太敬畏金融风险的人反而做不来。

面对这种行业环境,互联网巨头选择了观望与置身事外。一方面是不想趟这个浑水,毕竟巨头们担不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风险;另一方面,P2P涉及的理财端和放贷端,互联网巨头已经分别有所布局,上线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宝宝产品布局理财业务,同时申请小贷牌照开展贷款业务,P2P这种中介模式也就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巨头的置身事外,没有谁拿到BAT投资,也没有谁能借助巨头的客户和流量资源,行业内的创业企业反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才逐步孕育出了一批草根龙头。

草根龙头成长之路:“优雅”的抛弃大额标

没有了互联网巨头的打扰,在“乱象”中保持定力并采取正确战略布局的平台逐步成长起来,剩者为王,成为行业龙头。在此过程中,大额标模式可谓功不可没。

近日,大额标的清理成为行业热点,无论是交易所产品的下架,还是大额标代表性平台红岭创投宣布退出行业,都意味着网贷行业中的大额标模式已经划上了句号。不过,在行业早期,若严格秉持小额普惠的定位,平台极易遭遇资产端与资金端流量不匹配的难题,是很难发展壮大的。

某种意义上,草根龙头多是通过借助大额标然后再“优雅”地抛弃大额标才发展起来的。

通常,资金端获客比较容易,只要打出较高的收益率,附以本息保障的条款,就不怕吸引不到投资者。毕竟,行业早期,尚没有所谓的行业龙头自带光环,吸引投资人主要就是凭借高息。

而资产端的消费金融获客并不容易,基于风控的考虑,一般是线性缓慢增长,难以满足资金端获客促销带来的短期流量增长,大额标便成为流量调剂的最佳缓冲器。

所以,若没有大额标的缓冲作用,平台要么因为资产获取赶不上资金端流量的快速增长而时常陷入资产荒,可投资标的秒光,影响用户体验,慢慢萎缩;要么为了适应资金端流量要求,而放松借款人准入门槛,风控压力大增,陷入高不良,元气大伤,完善的消费金融风控模型也无从谈起。

正是因为大额标的缓冲作用,所谓专注小额借款标的的P2P平台才能在小额借款人获取上保持定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大数据风控探索完善,直至行业监管来临时,“优雅”地放弃大额标而不至面临严重的资产荒。

行业下半场:巨头之战模式开启

当前,P2P领域也已没有草根企业逆袭为龙头的机会,互联网金融行业步入下半场,巨头之战模式开启。

场景、客户、数据、资金、金融科技等,缺一不可,巨头之间尚需要开放合作获取可持续竞争力,单一业态内企业(即便是龙头)已无力参与竞争。对创业型企业而言,要耐心等待下一次模式创新和颠覆潮的来临了。

只是,等多久,没人知道。

【钛媒体作者:薛洪言,作者微信公号:洪言微语(ID:hongyanweiyu)】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本文被转载3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马云创业失败行业巨头黄金巨头创业时期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