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平等 ,正在扼杀市场的多极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前两天,从深圳到北京处理点急事,为了赶7:40的早班飞机,6点匆匆起床,由于要单日往返,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坐上直达机场的地铁。手机上一边查看着登机信息、一边刷着新闻资讯,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劲。一摸口袋,终于回过了神来,钱包居然忘带了。银行卡、现金、身份证都在钱包里,这可怎么办?
如果现在回去肯定赶不上早班机,当天重新改签机票既麻烦也不一定有合适的时间点。踌躇之际,想起有朋友分享过可以在机场办理临时身份证登机,为了省事那就豁出去试一试。到了机场后,一边飞奔着寻找办理地点,一边担心这么早机场派出所是否上班。在出发厅的小角落看到办理地点灯火通明后,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下。与我类似情况的旅客还不少,在自动证件照相机上拍好证件照后,递给办事人员,5分钟,20块钱就把事情搞掟。
用临时身份证办理好登机牌,总算在最后半个小时赶上了飞机。从地铁到机场,从深圳飞到北京,在北京临时下了个易通行APP扫码进站坐机场快线、地铁到办事地点。再从北京深夜返回到深圳,空中、地下、地面交通通行,一路上的吃喝全部靠一部手机完成。第一次无意中亲身体验了一趟不带钱包异地出行后,让我的惯性思维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虽然身处移动互联网行业,这个世界的变化仍然超出我们的预计。
作为一个别人眼中的商务人士,不再需要再携带标配的万宝龙公文包,也不需要携带LV等高端品牌的钱包,甚至连侧漏身份的信用卡金卡也不用携带,连身份证都在变得不那么必要,一部手机浓缩了所有。一群拥有充分购买力的中产阶级群体的生活都在被简化,实体商品的身份标签功能在科技进步的便捷性冲击下正在就像老古董一样快速进入“过去式”。
实体有价商品消费需求的被替代与数字虚拟免费产品消费欲望的膨胀,这也许就是“硬性”的消费降级。
资讯平等 ,正在扼杀市场的多极化
由手机承载的移动互联网生态,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出行与支付方式,各类信息流围绕个人兴趣与行为标签的矩阵交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抹平着这个由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人际关系组成的复杂社会生态里以往的资讯鸿沟。
我们在朋友圈里被动看海,出国,经历着各种网红景点的打卡。有时候你是“攻者”,通过主动分享获得了充分的社交激励,片刻的欢愉,虚荣心与成就感的高频刺激。作为普通人,多数时间还是“受者”,每天在由不同类型的朋友分享的不同类型的特色信息流中满足着自己的好奇心与窥私欲。
大家比拼的是社交存量值,被耗尽的人转向沉默,有充裕社交资本的人从浅层分享到深度演绎,最终各个朋友圈的社交红利也开始走向集中。社交红利持有者们慢慢的成为了朋友圈的剩者,由社会阶层的不同与资源持有差距所形成的全面社交压迫,让逐渐走向沉寂的朋友圈催生出鄙视链。
大家在社交值的消耗中走向了相互间个人动态的透明化,我们在现实中的交往与交际越来越少,却彼此感觉了如指掌,越来越熟悉。
另一方面,兴趣类信息流正在逐步扫荡每个人的知识盲点。你感兴趣的事情只有两种:一直追随的和陌生的。一旦你的兴趣标签确立,海量的同类信息会结构化的充斥你的手机屏幕,直到你厌烦为止。
从一个兴趣标签到另一个兴趣标签,留给我们的空白越来越少,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移动互联网的结构化普及不会超过一周时间。最终在算法的牵引下,我们成为了一群知识体系大而全的肤浅重度信息流公民。
资讯平等与个体信息透明化,正在削弱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物质商品来标签自己的社会阶层,寻求社交激励的动力。信息流对个体行为、动机等深层次行为解剖的延伸,正在聚合线上社交圈压迫下的鄙视链与流量对年轻人叛逆的迎合,形成了反套路的风潮。
这股“去伪存真、坦诚相待”的移动互联网潮流,正在不断增强新一代消费者的营销免疫力,所有商业的传统营销方式都开始变得困难。
消费者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对品牌保持忠诚,他们不再Care由那些4A公司创造的营销套路和铺天盖地的广告,他们的关注点回归到产品的品质、设计等使用价值,他们更关心性价比,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网红、IP等带有新潮流与特定圈子文化标签的平民偶像成为牵引流量的担当。
当大多数品牌失去了护城河能力,现如今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下,产品在功能上也难以塑造本质的差异化。此前靠营销和渠道支撑的多极化市场正在崩塌,留给企业博弈的只剩下速度和文化。
从金子塔向葫芦型市场结构的转变
流量时代,人们已经逐渐习惯在自己的兴趣点上接受高频的刺激和同类信息流灌输,这种适应高频刺激的贪痴状态,让行为决策趋于感官化。流媒体高频的感官惯性正在向人们现实生活延伸,中低端用户买的是功能利益,高端阶层买的是文化。产品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速度在加快。
品牌商们一厢情愿的附加在商品上的内涵、定位、意义以及情感诉求正在快速被稀释,大家来不及停留,来不及看你诠释,甚至来不及虚伪。年轻人们流行的是“来不及解释,快上车!”。
这让各个细分行业中,正致力于通过品牌经营来构建护城河,向上攀登的中游企业变得异常困难。中低端市场之间的篱笆被冲垮后,大家重新回归到不太体面的肉搏战。比拼谁的产品更新速度快,谁的质感更好,谁的性价比高,谁的设计更走心……。
这带来的改变就是实体产业生态的拟互联网化,一大批传统中游品牌厂商面临经营困境,甚至倒下,市场开始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高端市场曲高和寡,窄众细分,高利润保持稳定,中低端市场趋于合流。
中游企业通过积累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化的品控与设计能力输出性价比来侵蚀低端市场。低端市场没有品质的价格战开始失效,大批小微企业犹如走钢丝般的经营,被倒逼转向性价比之战。
在产业链高度成熟的行业,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拉低,产品同质化的情况更为严重,有能力的企业通过硬件更新速度和设计继续充当网红,维持流量。多数草根企业在跟风与疲于应付中麻木的活着。中低端市场的毛利在互联网化的感官迎合中日益走低,流量也开始向适应变化的新形态企业集中,实体商品市场此前逐层累进,向上分级的金字塔结构开始向中低端融合,高端维持的两端葫芦型结构变化,多极走向融合,市场趋于集中。
从3C家电、PC、智能手机到现在的电动汽车,以及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等,高度IT化的产业链条下,我们看到葫芦型市场结构毗邻成型。同样的售价不断推出新品都在形成代差,性价比不可同日而语。一大批不成规模的传统厂商举步维艰,少数新形态的巨头快速崛起,不同类型挑战者又在纷纷加入,外行正在颠覆内行。
随着智能制造、大数据物流网络的深化发展,产业链IT还会向更大范围的制造业延伸。制造业的门槛将会从B端降低到为所有有思路、创意和营销能力的个体开放,实现小批量,定制化和订单化预售的生产。
除了生态级的综合企业外,传统的大众品牌将会被海量的个体IP品牌取代。
拥挤的空间、过剩的时代、低欲的佛系
在全国城市化建设的比例告一段落后,城市之间的高铁网络建设,新一批机场建设热潮,以及新一线城市与强二线城市地铁网络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人口流动的范围与速率。从全球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和高阶城市集中的规律不可避免。
未来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会进一步增长,农村人口的大幅转移将会促进农村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与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相反,各大核心城市则将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紧缺,城市拥挤等问题。
除了公共出行、居住保障、城市环境等硬件设施投入以外,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代表的城市生活场景的智能化,将在软件上弥补拥挤城市管理效率的问题。生活空间的拥挤客观上降低了人们的物理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
新一代的年轻人虽然居住在更为狭小的物理空间,却拥有更为完整和成熟虚拟世界,以及即将到来的虚拟与现实世界。与空间压缩同步的是产能过剩所造成的物质泛滥,正在减弱人们通过物质占有的数量与质量来区隔社会身份,彰显自身成就的动力。
今年底就将试运营的5G网络正在牵引智慧城市的落地,在一个全新的智慧空间与数字时代里,社会制度、规则、保障与管理将日益透明,生活在拥挤空间,物质泛滥的年轻一代在现实物欲上降级的同时,对于在虚拟空间的探索,自由感,身份认同与场景需求上将呈现爆发式的升级之势。生活中的佛系与虚拟世界王者的双重身份,将加大商品市场的二元结构化。
年轻人懂的已经比你卖家更精明,他们要么做平民,你给我性价比最高的,要么做王者,你给我最好、最贵、最稀缺的。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