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保障30万,“人人均摊”的网络互助是创新还是炒作?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3元保障30万,“人人均摊”的网络互助是创新还是炒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宣传用语似乎在今天复活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互助平台正在用这8个字表达初心,甚至以此概括自身的运营模式。

抗癌公社、众托帮、水滴互助、E互助、人人互助......这些平台大多有一个非常直白、一目了然的名称。以某个针对疾病(尤其是癌症)帮扶的互助平台为例,他们靠如下宣传措辞来介绍自己、并吸引目标用户的加入:

加入XX互助,他人需要帮助时,大家一起分摊;你需要帮助时,大家为你分摊,最高30万元保障。

直观看来,这些互助平台的运营模式足够简单——也就是说,一群健康(至少目前是健康)的人组成一个团体,一人生病,全员摊费,也就是说,把你个人患病的风险平均分摊到了“伙伴”们的身上。事实上这和很多国家采用的养老保险机制有一些相似之处,即大龄的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正是来自于依然在工作岗位的人群按月缴纳的养老保险金。

3元保障30万,“人人均摊”的网络互助是创新还是炒作?

这是一个十分有代表性的互助平台宣传页面

朴素的运作模式,并不妨碍创投圈对该领域的追捧,大量玩家正在涌入这一市场。抗癌公社、众托帮、夸克联盟、壁虎互助、水滴互助、人人互助......十几家互助平台都有了一定知名度,他们在不断宣称会员人数创新高的同时,也陆续的披露融资进展,包括IDG、腾讯等巨头都已“下注”这一领域。

不过,各种互助类产品一时蜂拥,良莠不齐,互助模式要想真正安全持续运行,还有不少问题亟待互助平台回应。

正如钛媒体记者在《野蛮生长的社交众筹要交多少学费?》一文的报道中提到,各类互助平台具有募集资金的资质吗?小额费用真的撑得起高额赔付吗?互助平台会不会重蹈P2P覆辙?

从互助到互保

解答这些问题,“相互保险”是一个绕不开的概念。网络互助看起来和“相互保险”很接近,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毕竟后者在政策上有其合规性。

记者看到保监会对其定义是这样的:“相互保险”是指具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人通过缴纳保费形成基金,当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而遭受损失时,由基金承担保险金赔偿责任的保险活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相互保险仍然属于保险范畴。

2015年2月,保监会发布的一则文件点燃了“相互保险”市场,《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首次将相互保险纳入监管视线。其后,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会议上明确鼓励发展相互保险。这些都激发了各路创业者和资本的热情。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曾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直言:“有些人并不很懂保险,很多人以为相互保险就是众筹,大家把钱凑到一起就可以“玩钱”了,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在此背景下,监管方也在逐渐收紧管理尺度。根据保监会的相关规定,相互保险仍然属于保险范畴,并且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主要发起会员和一般发起会员(主要发起会员负责筹集初始运营资金,一般发起会员承诺在组织成立后参保成为会员,一般发起会员数不低于500个)。
(二)有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的初始运营资金; 
(三)有符合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章程;
(四)有具备任职所需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理)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和与经营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对于想从事互联网互助的企业来说,要全部达到上述 7 个条件要求并获得保险牌照,并非易事。同时,在监管高压之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渐渐岔开为两条脉络,那些难以取得保险牌照的互助平台开始主动脱离保险色彩,只有少数平台仍在谋求宝贵的牌照。

“相互保险”和“网络互助”这两条道路由此分野。也就是说,大众所看到的互助平台们,并非都是手拿牌照做着保险生意。

风景与风险

脱离了保险本质的互助平台开始向另一个方向突围。

壁虎互助就是类似平台之一。壁虎互助创始人李海博曾撰文总结“人人均摊”式的网络互助有着两点“创新”:第一个创新是交换风险协议。即没有法人实体,会员之间是依靠“协议”来承诺承担彼此的风险损失;第二个创新则是个体风险总额控制,例如“单次互助金不超过若干元”这类,从而避免了单个个体负担过重,并规避了偿付能力问题。

如此说来,网络互助平台其实是初始的保险形态与互联网的结合,其联结而成的并非保险公司,而更像是一个互联网社群,平台则更接近于一个社群管理者。

按照这一发展脉络,“网络互助”有了一套与“相互保险”完全不同的玩法。

以抗癌公社为例,这家平台并不设立基金,还承诺资金“从捐助人直达患癌者”。假设抗癌公社成员达到6万名,如果某成员不幸患癌,将得到其他成员每人5元的援助;当其他成员患癌,社员须通过抗癌公社网站提供的支付通道,使用支付宝账户向其援助 5 元钱——这就给了用户花5元保障30万元的可能。

3元保障30万,“人人均摊”的网络互助是创新还是炒作?

抗癌公社的官网介绍

当然,这5元并非是固定一次性费用,互助社群中每出现一起用户患癌事件,会员即须支付一次。众托帮创始人兼CEO乔克向钛媒体介绍,

“以200万会员为例,每次互助事件每个会员需分摊0.15元。按照现阶段众托帮平台会员的年龄、性别比例、低于分布等属性来看,结合患癌率等方面进行精算,众托帮平台用户的后续费约为60-90元/年。”

但即使是90元,与商业医疗保险相比依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正是网络互助吸引用户的重要一点。一位不久前刚刚成为某互助平台会员的女士向钛媒体记者表示,“父母年纪大了,我也没有多余的钱帮他们买商业医疗保险,有这个机会正好能让我以可以接受的低价,获得较大的保障。”同时她也表达了忧虑,“也许是个好东西,但千万别是骗子。”

用户的隐忧不是没道理,新模式的漏洞无法忽略。

首先,如果成员人数不足导致均摊后的成本依然高企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互助平台似乎并不用发愁。截至目前,成立5年的抗癌公社已拥有40万用户,完成8次累计161万的互助;仅上线100多天的众托帮平台,用户已经突破250万,这也是目前已知的专业化互助平台中会员数最多的平台;而钛媒体曾经关注过的轻松筹也用两三个月就积累了116万会员。

不过也有平台因此折戟,今年7月,未来互助正是由于会员数未达到预期,决定停运。仅运营了一个多月,平台就宣告夭折。而据此前媒体报道,该平台原会员已统一并入了众托帮。

其次,仅靠协议承诺真的能完全约束所有会员吗?

与法律合同相比,承诺和协议的约束力显然较弱。这就有一个风险,假如会员在应当提供援助时主动拒绝提供怎么办;假如有会员生病获得别人的帮助后,不愿意交钱去帮助别人怎么办?

对于平台的运营者来说,这恐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其运营能力的考验。

此外,如何能保证平台内各种信息的真实性?

一方面是会员身体状况的真实性,如何避免用户在明知患癌之后加入平台以求取援助?为此,几乎所有的平台都设立了一定的观察期(多为180天),只有在观察期内没有发现患上癌症的用户才能真正成为会员。

另一方面则需要解决交易的信任和安全问题,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各方面的监管尚未完备。如何才能“自证清白”?有的互助平台想到了区块链技术。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众托帮创始人兼CEO乔克表示,其平台已经落地了区块链技术,正试图以此解决公正性和用户信任的问题。

“传统数据库有增删改查四个功能。但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并将其看做一个数据库后,依托区块链不能改删的特点,平台仅仅能完成‘增’、‘查’的功能,信任问题从技术角度被规避。”该公司互联网中心经理虞家男表示,基于比特币的经验,区块链技术让平台运行不宕机成为了可能。

最后,会员投入的资金是否安全同样受到普遍关注。

由于缺乏建立资金池的资质,从目前所能获得的公开信息来看,大多数互助平台的资金都交由银行等第三方托管。如众托帮则与银行展开了合作,将资金托管给了中原银行,会员预存的互助资金全程托管在银行;水滴互助与公募基金合作,将资金托管给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由双方共同管理。试图以此解决资金管理安全性的问题。

风投们看中了什么?

资本正在迅速涌入这个看似很公益的市场,包括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及IDG、中科招商等投资巨头都已“下注”这一领域。

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近日投资了一个刚刚开始运营的互助平台——大树互助。在总结其投资思路时,中投总裁王一军的言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资本对这一领域看好的理由。在他看来,“向国际靠拢的新模式”、“切实解决社保体系解决不了的问题,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互联网渠道迅速聚集用户的能力”是投资机构对互助保险模式的三个看好。

总而言之,市场和用户才是风投们押注网络互助的关键因素。而汇集大量用户之后,实现关于“社群经济”的构想才是创业者们的未来目标。

虽然不再是保险行业的玩法,但在某些具体操作上,天然具有保障色彩的互助平台仍然需要借鉴传统保险的经验。

按照保险学的风险同质原则,保险人承保的同一类业务中,不同保险标的在风险性质上要基本相同。举个例子,若青壮年与老年人同在一个互助社群内部,两类人的患癌风险显然不相匹配。因此,同一个互助社群内的各成员,其自身携带的风险大小要基本相同,即只有相同特征的人群才能组建网络社群。

3元保障30万,“人人均摊”的网络互助是创新还是炒作?

“人人互助”推出的针对不同人群的互助产品

由此,互助平台们推出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人群等的各种互助产品,平台也就进而实现了不同社群的区隔。到了这一步,不论是投放精准广告,还是提供适合该人群的增值服务,互助平台就拥有了一定的盈利空间。

众托帮创始人兼CEO乔克向钛媒体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癌症领域的互助产品为例,由于参与该计划的人对于身体健康普遍较为重视,平台未来则可以对应提供健康管理、医疗陪护、海外陪护等方面的服务。”

无论网络互助未来盈利如何,其当下的火热折射出的是保险行业的尴尬地位。

在中国,构成主要保障体系的商保与医保尚无法满足大部分人的保障需求,加之国内保险行业长期存在的保险贵、销售误导、理赔难等问题,行业整体口碑不佳,这一切都为互助平台的野蛮生长提供了土壤。

眼下,多数互助平台的用户还尚在180天的观察期内,而对于整个网络互助行业来说,同样还在忍受“观察期”的煎熬,这个“看上去很美”的行业,能否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依旧考验着网络互助的探路者们。(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蔡鹏程,编辑/葱葱)

随意打赏

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