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支付宝版“网络互助”,和它背后的保险野心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详解支付宝版“网络互助”,和它背后的保险野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沉寂许久的网络互助行业正在酝酿一场“地震”。

2016年,网络互助模式刚刚崭露头角,“一人得病、众人分摊”式的朴素机制吸引了大量公众注意力。追捧者认为,此类模式瞄准了传统保险行业的顽疾——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效率;但反对者则对这批网络互助发起方的身份和能力展开了质疑——互联网创业公司并非保险持牌机构,难以保障风控和赔付,此后的行业大洗牌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观点。

彼时即有业内人士向钛媒体表达期待,希望掌握流量入口、具备强势运营能力的互联网巨头、以及持牌保险公司顺势入局。

10月16日,蚂蚁保险联合信美相互推出了 “相互保”。在行业跌宕发展数年之后,以上两方终于同时趟进了这一行业创新地带。

与目前的网络互助类似的是, “相互保”仍然基于“一人得病、众人分摊”的模式,区别之处在于,“相互保”本质为一款重疾险产品而非互助产品,产品条款在银保监会通过备案、具备保险的风控设计等。

最明显的一点是,在单一出险案例每个用户被分摊金额不超1毛钱的前提下, 一旦分摊汇总的总费用不抵赔付的总费用,由信美相互刚性兑付,而一旦信美相互出现兑付问题,则由保险保障基金兜底。这是网络互助平台无法实现的一点。

支付宝的互助玩儿法

直观来看,“相互保”很类似于大病互助计划。

在自主选择授权芝麻分评估、签署付款授权服务等协议后,即可加入该计划。具体来说,芝麻分达到650分以上,年龄在30天至59周岁,满足健康告知就可参加。

一旦患病,投保人可以直接在支付宝申请领取保障金。信美相互会进行理赔审核,理赔案件会累计在每月的7日和21日公示,公示后三天无异议,就支付理赔款。

与一般保险产品根据疾病发生率定价、需先行支付固定保费不同,“相互保”服务是根据实际发生赔付案例的情况进行费用分摊。

按照规则,“相互保”每月两次公示、两次分摊。在公示日,期间发生的确诊赔案均会在适度隐藏敏感信息的前提下,给予公示并接受异议申诉。公示无异议的所有赔案产生的保障金,加上规定的10%管理费,会在分摊日由所有用户均摊。

详解支付宝版“网络互助”,和它背后的保险野心

均摊实际金额视每期公示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单一出险案例中,每个用户被分摊到的金额不会超过1毛钱。至于患病可以拿到多少钱,则要看用户初次确诊重疾时的年龄:不满四十岁,赔付金额为30万,超过四十岁,则为10万。

举个例子,假如投保人总为1000万人,一个公示期内的理赔人为100人,且都在40岁以内。那么,在这半个月内需要的总赔付额为——30万*100人+300万=3300万。按照人均分摊,那么每人应负担3.3元。

做个极端一些的假设,如果一个公示期内的理赔人达到了1000人,且都在40岁以内。那么总赔付额为——30万*1000人+3000万=33000万。按照人均分摊,每人负担则达到了33元。

信美相互总精算师告诉钛媒体,中国每年发生重疾的人数大约为三百万。按照其计算,预估相互保每人一年分摊额为100元至200元之间。

如果采用这一数据,相互保就相当于是一款保额30万(40岁以上人群为10万),覆盖100种重大疾病,一年保费为100元至200元的重疾险。有保险业内人士向钛媒体表示,目前的重疾险产品价格差异较大,但低价者的年保费也在千元左右,这一定价几乎“击穿”了重疾险的基本定价标准。

蚂蚁金服的保险野心

总体而言,“相互宝”主要涉及到了以下三方——信美相互负责承保、蚂蚁金服(蚂蚁保险)负责运营、芝麻信用负责客户筛选。信美相互是其中重要一环。

目前一共批准的相互保险牌照有三家,信美相互是其中之一,并且其是唯一一家相互制寿险机构,允许从事寿险业务。

所谓相互制,是指将具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至少购买一年期以上产品,才能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当某位成员发生约定事故之后,该基金将承担赔偿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国内唯一的相互制寿险机构与蚂蚁金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美相互于2017年5月获批开业,其初始运营资金10亿元。9家发起会员中,蚂蚁金服、天弘基金出资最多,占比分别为34.5%、24%。信美相互事实上占据了蚂蚁金服保险版图的重要地位。

长期在支付以及财富管理的光环之下,蚂蚁金服的保险业务并不为人熟知。

早在2013年,蚂蚁金服就和腾讯、平安发起成立了众安保险,开始试水保险业。2015年底,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正式成立,在整合原淘宝、支付宝等多个电商平台的保险业务基础上,系统地建立综合、开放的互联网保险平台。

但此时蚂蚁的保险平台似乎只是车险、意外险、健康险等产品的“比价平台”。在保险领域上的布局除对众安进行财务保险投资之外,多仅限于浅层的代理合作,为保险公司产品提供通道。

2016年,蚂蚁金服从中国人寿挖来了尹铭,这为如今花名“团长”的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总裁,此前的身份是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副总裁兼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公司副总裁。同一年,蚂蚁金服集团架构调整,蚂蚁金服保险事业部提升为“保险事业群”。

从那个时候起,手握海量数据和客户资源的蚂蚁金服不再满足于只为金融机构“铺路搭桥”。2016年,蚂蚁金服通过增资的形式,成为国泰产险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51%。随后,蚂蚁金服发起筹建了信美相互。

此后新产品开始逐渐落地,2017年,蚂蚁金服和国泰财险展开合作,面向码商用户推出了一款免费的门诊险——多收多保。这款产品可以通过AI实现自动理赔,在2小时内到账。相对而言,通过人工方式录入系统,用户从上传到获得理赔大约需要10-15天。

同年,蚂蚁金服又发布“定损宝”,用AI模拟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简单高效的自动定损。按照其介绍,行业专家需要10-15分钟才能完成一个案件的定损全流程,“定损宝”在秒级内就能完成,而且能够同时处理万级的案件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显然,蚂蚁金服正在尝试利用科技改造保险产品。

谈及蚂蚁金服保险的未来野心时,尹铭显得非常审慎,“依靠科技赋能,我相信未来保险会变得触手可得和无处不在。阿里的保险将只做科技。”(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蔡鹏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