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重组再拆分上市,刚刚融资5亿美元的微医正为上市频频加码
自去年年底释放出赴港IPO计划后,微医在2018年的动作颇为密集。
2018年4月21日,微医全科中心在北京、南京同步开业。继去年杭州第一家全科中心后,目前微医共有三家全科中心,并在去年透露3-5年内以自建、加盟、托管等方式开到100家。
5月9日,微医完成5亿美元Pre—IPO轮融资,由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和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战略领投,估值55亿美元。
5月18日,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家庭健康专委会、腾讯云和微医云三方共建的“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发布。同一天,微医宣布投资新IVF医疗集团,该集团由茂宸集团旗下辅助生殖医疗专科宝德医务将与香港妇产科中心The Women’s Clinic合并共建。
微医这一系列举动,难免会被拿来与刚刚上市的平安好医生对比。同样是建中国新型HMO体系,微医做的有何不同?将微医云与HMO业务拆分上市是出于什么考虑?上市计划启动后,微医的动作透露出什么信息?背靠平安集团都没能实现盈利,微医又会如何在保险这一环发力?为了解答这些疑问,钛媒体采访了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微医首席战略官陈弘哲、微医云CEO倪荣、微医保副总裁王茜。
“今天如果说微医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云+HMO。云是我们为这个行业做的to B业务;HMO是为我们亿万家庭做的,to C。”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告诉钛媒体,微医计划将微医云与微医HMO业务拆分上市,涉及到政府合作与人口信息数据的“微医云”计划在A股上市,而微医疗、微医药、微医险三部分业务打包成微医HMO体系,计划赴港上市。
微医首席战略官陈弘哲向钛媒体透露,“重组完才能真的做拆分上市,可能最快也要等这一次重组做完才正式启动上市。”
微医云:从“底板”到“基础设施”
2015年获得腾讯、复星等投资后,挂号网更名为微医。2010年刚成立时,挂号网的做的事情是帮助患者匹配医院挂号资源;2015年,微医在乌镇建立起首家互联网医院,这是微医第一次线下探索;2017年初,微医开了一家全科中心,尝试通过全科诊所打造医疗服务闭环。
廖杰远告诉钛媒体,“刚开始只是做一项一项的服务,后来做好多项的服务,这一项项服务做过来,今天这些服务和能力都落地,汇集成微医云。”
钛媒体根据微医业务体系制图,图/付梦雯
“微医云在微医里面是属于底板,它像一块土壤,上面可以插上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或者有新的业态出来的时候也可以加上去。”微医云CEO倪荣向钛媒体透露,医、药、险三块业务沉淀的数据便是微医云的基础,微医云不光服务自身业务,其客户主要有三类:
针对政府需求,提供区域健康大数据平台、互联网+医疗便民服务、区域云HIS/LIS/PACS、区域云电子病历等解决方案;面向各级医院的需求,提供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平台等解决方案;面向保险和医药行业,推出保险数据服务平台、药企营销服务平台和金融数据服务平台等解决方案。
“政府购买服务在飙涨,远远超出我预期。”廖杰远如是说。5月18日,微医云与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腾讯云共同发布了“全国健康医疗行业云平台”,将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政府和医健企业等,提供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云药房等应用和医学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三方角色承担起了不同分工。政府作为顶层设计引导;腾讯云提供技术支撑,调动其微信平台、移动支付等方面的能力;微医云作为该平台的主要承建方,承担技术支撑、运营等工作。
倪荣坦言,“以前医疗信息化建设不仅存在‘孤岛’,而且存在‘烟囱’,不同系统、不同归属的信息系统众多,医疗信息互联互通非常难。要做行业云平台,如果没有政府权威机构参与,又将变成‘自娱自乐’,形成更多的‘孤岛’和‘烟囱’。”
正因如此,政府也正加快医疗大数据的布局。4月27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在山东济南启动,原国家卫计委按照“1+5+X”的总体规划,推动组建五大集团公司担任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国家队,承接数据中心和产业园建设。在5月18日的发布仪式上,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谈到,“现在我们五个中心建设将会全面启动,五个集团都会按照北方中心的建设和授权签约推动这件事,第五集团由微医为主,结合网信办、上海市人民政府,包括保监会的中保集团,全面介入。”
五大中心为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连和算提供了基础。廖杰远告诉钛媒体,“微医云实际上就是给医院、给政府,包括给行业提供服务能力支持,这个业务板块我们会持续投入,我们希望微医云成为基础设施、基础能力。”
微医型HMO:全科+专科,线上+线下
去年微医第一家全科中心落地时,廖杰远便提到微医想要打造的HMO体系,并告诉钛媒体,“所有的服务都是要打通的,价值链没打通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就没有收益,没有收益就做不下去。”
经过两年时间的发酵,互联网医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长出了不同模式,微医也开了三家全科诊所,廖杰远如今对新型HMO总结为八个字:全科+专科,线上+线下。
而这一点也被廖杰远认为是HMO体系建立起来最难的地方,但一旦逐步成型,市场并非想象中那么难,“我们今年和去年的营收的增长超过预期,原因在于供应能力已经具备了之后,需求端其实是一点火就起来的。“
在廖杰远看来,互联网医院刚开始只是点,医联体是形成的块,HMO则形成了面,“HMO后面是全国公立医院体系在支撑,我们才有这个底气可以做这个HMO。”
在连点成线的过程中,微医收购了智能硬件生产厂商九爱科技,通过终端设备实现连接家庭健康服务,并投资了微医贝联与新IVF生殖集团,陈弘哲透露,微医将加大投资以强化其医疗服务体系。
据钛媒体了解,微医刚完成了对硅谷生物芯片与测序仪公司Centrillion Tech数千万美元投资,推动HMO体系在医疗的前端——基因检测和健康管理布局。而对于刚刚投资的有利润收入的新IVF生殖集团,业内人士解读是为了更加符合上市条件。
“险在HMO里作为一个支付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微医保副总裁王茜告诉钛媒体,因为在整个健康链条上,支付手段是贯穿始终的。
在微医构建的HMO体系中,如何与保险公司合作?以最新投资微医的友邦为例,陈弘哲告诉钛媒体,“友邦有很多保险客户,跟我们采购医疗服务,一开始我们会一起做这种模式的合作;下一步我们会把他的保险产品卖到我们的用户群;更深一步是用两边有的数据,他有用户数据,我们有医疗服务数据,我们的数据合起来看怎么去做市场上比较独特的医疗保险产品。”
而这种合作模式与平安好医生与平安集团的合作颇为类似,但王茜告诉钛媒体,“微医健康险平台不是做保险超市,微医保的保险产品并不是一定要在平台上C2C转化,所以一定要有场景,我们设计与微医资源和能力相关的产品。”
钛媒体曾在平安好医生上市时发文提到过,在平安好医生的招股书中,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平安好医生对应的注册用户分别是3000万、1.32亿、1.92亿,平均付费比率分别为0.9%、1.9%、2.7%。(点击文章查看详情,《平安好医生正式登陆港交所,互联网医疗第一股是怎么诞生的?》)
虽然平安好医生的用户基数足够大,但其付费用户转化率却很低,这也就意味着看似形成了闭环的HMO体系,如何在各个环节提升转化率成为关键。
微医把服务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数较为庞大的平台用户,一部分是平台的医生。微医与众安联合开发了一款“行医无忧责任险”,类似于淘宝的退货险,针对微医线上的22万名医生提供行医保障,也帮助平台用户提供保障。
“我们曾经发现有医生自己一个人买了9份,医生在网上行医,也希望对于他责任风险进行规避。而且基于医生之间的互动卖这个产品。”据王茜透露,医生转化率远远高于互联网平台普通客户,从2018年1月份截至目前,在微医保的几大块营收当中,医生责任险是很大一块业务,营收有100多万。
廖杰远向钛媒体透露,健康险的构成里85%是医疗供应能力,15%是支付杠杆,包括获客能力。“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把健康险做得好?能够把健康险做得规模来?原因是中国目前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具备真正的医疗供应整合能力。”
在微医构筑的医疗服务体系里,连接点的丰富便是为了付费用户转化率。从保险从业者的角度来看,王茜坦言,“通过微医服务能够增加保险公司客户的粘性,提高保险公司客户之间的互动,进行二次开发,降低首期成本。不再是1万个人里面,转化率千分之二,1万个人里面有20个转化率,付出的一个成本大概有七八十块钱。所以它有定向去转化,这个就是二次开发。往长远看保险业会在后面出现盈利。”
虽然从平安好医生到微医,盈利时间都仍未可知,但上市按钮已经相继启动,中国新型的HMO体系还会有多久破土而出?(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付梦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