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市场三个热点:物联网、车联网以及AR/VR
“在4G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我们也在寻找从4G到5G发展的重要市场机会。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物联网、 车联网 以及AR/VR就是三个热点。鉴于此,中国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希望形成一个未来跨行业合作、交叉创新的生态系统。”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光表示。
4月15日,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GTI、TD产业联盟主办,中国电子报社承办的“5G技术与测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光做了题为《携手推进5G试验,共促产业快速发展》的报告。
杨光表示,这两年4G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从网络规模上看,目前已经完成了120万全国基站范围的建设。从用户规模来看,前4G用户超过了3.6亿。随着网络建设日益加快,以及4G终端的成熟,4G用户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并将继续保持这种高速的增长。在数据业务发展方面,今年4G的数据流量第一次超过了已有的2G和3G网络,4G是中国移动主要的数据承载网络。此外, TD-LTE 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在4G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移动正在寻找从4G到5G发展的重要市场机会。杨光表示,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有三个热点可以让产业链企业一起来做。
一是物联网。 物联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工业互联网或者其他一些技术的基础。物联网的需求从信息化、智能化的角度出发,并逐渐变成了热点。物联网不仅是连接通信能力的技术,还包括IT数据挖掘方面的技术,能够提供一些以前不具备的服务能力。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很多物联的需求是结合人的需求来开展的,市场规模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到2020年为止会有100亿左右的规模。
物联网的体验与速率、覆盖、成本、功耗相关,尤其是低功率、广覆盖的连接仍然是业界聚焦的业务。运营商能够通过自己很强的连接能力、安全服务提供能力,以及相对比较丰富的网络维护运营的能力,在大规模的连接上提供服务,同时也能建立一种更广泛的连接,产生更多的价值。
二是车联网。 车联网跟物联网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在提供的服务和真正产生的商业模式上,跟传统的物联网还是有区别的。车联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对技术的承载能力有另外的需求。
从车联网来看,不管是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还是信息厂商提供的服务,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上网数据信息服务的,这部分的业务发展的并不是很好,车上对于通信技术的依赖性或者黏性并不高。另一大类车联网目前考虑的技术是关于V2V的,这个市场刚刚兴起的,运营商在这个市场里面如果能提供更好的移动性和覆盖能力,V2V就能提供更大的流量。
三是目前在研究和分析考虑的AR/VR。 但是AR/VR真正的普及,尤其是随时随地能够应用的需求还是面临很多的挑战。一方面从速率来看,4K分辨率在2D模式下需要40兆,如果增加到8K的分辨率,速率为960多兆,这个对传输能力是有很多挑战的。另一方面,这种沉浸式的交互必须要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时间要求也会比较高,大概10毫秒。通过5G的努力,能够随时随地提供AR跟VR的服务。
鉴于此,中国移动接下来关于连接方面有三大发展方向。杨光认为,一是做大连接,二是做强应用,三是做优服务。这三个方面最基础的就是能够把所有视频连接在一起,基于大连接才能开展一系列的服务。今年2月份,宣布成立了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此外,中国移动还搭建了一个平台,希望形成一个未来跨行业合作、交叉创新的生态系统。
杨光说,中国移动选择了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云端机器人和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这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对于连接的能力有些是定制化的,包括大连接的技术,还有面向车联网高可靠的连接能力,还有EMBD,增强带宽的能力。
杨光表示,中国移动建设合实验室的实际工作目标是,第一要联合整个产业做技术标准,打通端到端的实验,做商用准备。第二,希望通过联合实验室把我们的能力开放出来,尤其是垂直行业应用,产生更多的价值,包括通信能力,以及中国移动在全国各个范围内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第三是很好的交流、交互平台。
在5G试验方面,5G试验中应该关注的内容与传统4G、3G有所不同。杨光说,应该产学研用一起来合作,不仅仅是运营企业或者制造企业,还包括产业链的环节来协助我们一起做好相关的研发工作。整个的5G测试应该是一个端到端的系统工程,后续肯定涉及到核心网、网络架构、终端芯片等。
据杨光介绍,今年6月完成NB—IOT的标准。实验室主要是服务于POC跟LTE的测试,外场重点是要开展试运营环境的测试,除了实验室跟外场,还有一些业务集成方面的测试,面向智能领用。关于V2X,更多地需要跟产业界打通端大端通信技术上面,以实现更多应用和业务上面的创新。关于eMBB,最大的目标是能够技术相对于标准先行,开展相关的测试工作和验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