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助力肺癌筛查 手机App实现“掌上”防治肺癌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物联网

天气转冷,罹患呼吸病的人开始增多。在日前举办的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物联网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肺癌5年生存率仅15.6%,75%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如何提升肺癌早期诊断水平?由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白春学教授团队与卫健康公司合作开发的肺癌筛查App引起了关注。
专家名片

白春学

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原主任、中山医院肺部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主任;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中国负责人、美国胸科学会(ATS)科研促进委员会委员

擅长:戒烟、肺肿瘤、肺血管病、慢性气道疾病等呼吸病。

◇远程随访监控,实时了解病人患癌风险

最近,一款名为“肺结节伴侣”的苹果手机App悄然上架苹果商店。据了解,随着低剂量CT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体检时被查出患上肺部小结节,不少人不禁怀疑这是否代表着自己患了肺癌?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白春学教授说道,结节中可能潜伏着恶性肿瘤细胞,但也不必太紧张,如果影像学特点初步判断为良性病变,则建议观察。但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肺结节患者内心的焦虑?

据悉,白春学教授及其团队先后制订了《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和《亚太国家地区肺结节诊治指南》,创新使用物联网医疗技术诊断肺结节。如今,团队与卫健康公司合作,精心设计、倾力打造出一款基于苹果ResearchKit软件架构的肺结节患者管理App,给肺结节患者带去了一颗“定心丸”。

白教授介绍,利用App模型及时诊断,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心理负担和误诊。同时,“肺结节伴侣”也为医生持续随访肺结节患者提供了便利工具,实现了对肺结节患者全时空监护及长期的疾病管理。据了解,结合3D成像技术,同时通过临床信息学、生物标志物谱、临床生物信息学、数字医学影像,肺结节伴侣App可以展示肺结节的实际形态特征,仿佛在肺内部拍摄的视频,使医生和患者更直观地了解病情及动态随访对照。目前,该App可应用于肺结节、哮喘、慢阻肺、睡眠呼吸紊乱等疾病的随访监测,未来将纳入包括脑卒中、糖尿病等慢病的监测。

◇物联网医学有助推动分级诊疗,平衡医疗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就医存在“三低、二难、四差”的严重问题,即小医院存在高端设备覆盖率低、技术掌握度低和认可度低。大量患者因此涌向大医院求医问药,引发看病难、入院难的“二难”困境。同时由于大医院患者多,又产生了专家诊疗时预防差、保健差、管理差和康复差的“四差”缺陷。

白春学教授表示,物联网医学通过其理论和技术建立三级联动的平台,可实现大小医院医生、患者与医疗设备的整合, 克服资源和医生经验的差别, 患者可在大医院确诊、评估和制定诊疗方案, 由社区医生和大医院专家共同管理诊疗, 从根本上消除“三低、二难和四差”问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表示,物联网医疗技术的推广,将使我国广大社区人群的医疗保健水平出现革命性的提升。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物联网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将有力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资源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推动了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