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资本“圈地年”:政企共同关注“信息孤岛”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51231035118_e0b96a68f344b72cc30d9bd3881c5b58_1

如何参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央企、地方国企以及正在风口上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各显神通,整个2015年就是他们的“圈地年”。

“如果20年前我来提这个,肯定没有这么多人来听。”

深圳市市长许勤在刚刚落幕不久的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感慨智慧城市的热度。他曾在国家发改委工作20余年,一直关注城市信息化。

如其描述,智慧城市是近两年最热的概念之一,广义的智慧城市建设,基本覆盖了大多数行业,很多企业都瞄准了这一蛋糕。

2015年,国家发布第三批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全国共有50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试点。各行业巨头、创业企业均在各地开始布局。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资本“圈地”、传统企业转型,甚是热闹。

智慧城市基础:政企共同关注数据治理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技术之一,数据治理与大数据平台建设,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数据治理也成为过去一年中,企业和政府最关注的话题。

对于政府而言,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打破政府数据孤岛,是建设智慧城市,实现智慧政务的必要前提。近年来国务院的许多文件中,智慧城市都有被专门提及,各地政府也不断在推行落实相关的政策和规划,一整套围绕智慧城市的政策和体系设计正在不断出炉。

纵观2015年,中央提及智慧城市的数次文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越发清晰,要求逐渐具体,对数据治理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

从年初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印发,到8月《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出台,再到12月底,时隔37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称,“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中央多次强调,带来的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曾在一次公开论坛透露,目前多个部门提出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政出多门”,包括9个测绘局试点、15个工信部中欧合作试点、18个旅游局智慧旅游试点、20个科技部与国标委试点、26个交通部智慧交通试点、39个工信部和发展委“宽带中国”示范城市、80个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288个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597个智慧城市相关试点。

广泛试点的各地方政府,在过去数年间积累了大量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深圳市市长许勤在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大会期间表示,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四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解决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同时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建造共享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辽宁本溪作为国内三四线重工业城市,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样本。其副市长曲刚总结,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将信息孤岛全部打破,实现跨界融合、无限链接。为此,本溪建立了一中心三平台,分别是数据中心,和市民、企业、扁平化决策三个平台。通过一中心三平台的建设,帮助完成全市37个部门中30个部门数据全部接入,实现86%的数据应用。

与政府更多关心数据开放形式和手段相比,由于涉及到数据价值归属,企业则更关心数据权属问题。

神州数码董事主席郭为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挑战,是从法理上定义清楚数据和数据相关的一系列关系,也可简单称之为数据治理。围绕着数据主权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如何交换价值体系等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明晰的法律界限,实际上包括智慧城市,数据开放,都是没有依据的,会带来很多麻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在政府数据的治理与使用上,部分走在前面的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经开始公私合作的探路。但其权责属性问题,至今仍有争议。

巨头圈地年:数据企业争夺行业话语权

如何参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央企、地方国企以及正在风口上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各显神通,整个2015年就是他们的“圈地年”。

这些企业全国各地划分地盘,跟地方政府签战略框架协议;一些传统IT企业,也在各地争夺相关基建项目,更有传统IT企业彻底转型做智慧城市服务商;部分新兴的大数据企业同样跟各地政府广签协议,他们则主要瞄准政府数据开放运营。

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产业,已经诞生了包括智慧城市技术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智慧应用提供商等在内的整个生态链条。

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最高调的莫过于阿里巴巴和腾讯。截止到2015年底,腾讯已经与国内28个省份展开合作。阿里方面曾表示,2015年底前拿下50城。

手握微信QQ两大社交利器,腾讯目前的智慧城市业务,更多聚焦在智慧城市整个体系的终端,也就是面向市民的智能应用上。如何整合当地政府与企业在市民生活移动服务上已有的资源和能力,将微信和手机QQ打造成为连接智慧城市服务与应用的入口,是腾讯在与许多地方政府的合作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在腾讯看来,智慧城市应当融入更多互联网因素。依靠终端用户平台连接产业链各方,将发展方向设定为公共服务、管理运营和智慧产业三大方面。

腾讯副总裁江阳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腾讯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合作,建立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互利共盈的智慧城市生态体系”。

与强调“连接”的腾讯不同,2014年以来,同样在各地疯狂圈地智慧城市的阿里,因为同时拥有涉及智慧城市终端与构架两大领域的优势产品,支付宝阿里云,则在这场圈地运动中更多的表现出终端连接与技术架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思路。

乱象种种,建立标准能否药到病除?

然而,即使政商各方都在为智慧城市的火热贡献力量,但在基础设施的薄弱,数据治理的困难,资金匮乏和行业规范、标准的滞后等诸多原因作用下,过去一年间,各地智慧城市项目的制定、推进和发展都遇到了很多问题。

“很多地方做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机房建得很大,设备没有多少;或者设备买了很多,上面没有数据;或者数据运行很多,地方部门和相关企业却没有开发利用的权力。”2015年末的中关村大数据+智慧城市论坛,西北某智慧城市试点市的官员如此感叹。

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是核心。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大多数地方的智慧城市项目都是以技术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而进行,应该改为问题导向,需求驱动,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满足信息时代政府“情况说清,管理落实,服务跟上”的治理要求。

即使在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动作频频,大范围投身智慧城市圈地运动后,与之合作的一些地方,智慧城市似乎也没有出现跃进式的进展。某互联网企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与政府签订的一些合作项目,实际上进度并不大。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是很多人认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的可行之道。然而,标准何时建立、如何建立,才能真正满足现阶段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关讨论也一直存在。

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遍地开花,不少人反映落地难,不排除有部分政绩工程,呼吁有参照系或者行业标准。

据透露,2016年,国家标准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整体评价及3-5个分领域评价工作,发布年度评价的结果,并逐步扩展分领域的评价工作,到2019年推动开展智慧城市综合评价工作。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侧重应用创新,正处在探索和摸索的阶段,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用才刚刚起步,如果做强制性统一标准,会限制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标准快速落后市场应用。

深圳一位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都在创新和野蛮生长,通过市场占有率,规模化应用,会逐渐形成市场标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田杰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对智慧城市建设并无统一评价标准,也没有必要要求各地都是一个模板,可以由管理部门组织制定一个评价标准,作为参照系,但是不作为强制性要求。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