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给予国内可穿戴产品避免同质化的启发
五点钟起,你可以用ApplePay(苹果支付)去实现若干网点的线下支付及若干应用的线上支付——苹果公司携手中国银联的ApplePay正式上线。ApplePay支持iPhone、iPad、AppleWatch,但可使用的场景并不相同。其中只有iPhone6及以上的设备和AppleWatch支持在线下的银联POS机上支付,其他设备因为不支持NFC技术所以无法在线下使用。
携手苹果支付此举被外界解读为中国银联对抗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两个最大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玩家的重要策略。而ApplePay也不负众望,足够方便的支付方式让许多用户都大呼过瘾,尤其是很大一部分爱好户外跑步的用户,只需佩戴AppleWatch,完全可以不用带信用卡甚至手机出门运动了。
被视为可穿戴设备标杆产品的AppleWatch此次借助苹果公司的强大背景,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愈加牢固。另一边,是那些只是局限于检测健康数据的所谓的智能手环。新的一年已经开始,面对国际大环境以及逐渐回归理性的创业热情,国内的可穿戴产品是否能找到新的出路,突破同质化桎梏?
从前两年开始,定位中低端同时针对运动健身方面进行数据化检测的智能手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基于此,智能手环被视为当前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中应用最广泛、市场能见度最高的产品之一,当然,被吐槽也是最多的。究其原因,是因为NikeFuelBand的第一代智能手环产品诞生,包括Fitbit、Jawboneup、微软智能手环等推出,在促进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追随者的思维,这些追随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参照这些产品进行演变,这就形成了一种市场表相,大部分的智能手环不论是从产品外观,还是从产品的功能,甚至是产品营销包装方面来说,都有点相似。当前整个智能手环的市场从表面上看,似乎进入了一种同质化的竞争状态,缺乏独有的专利技术,产品创新乏力,专业化服务拓展不足,数据安全性问题初现,个人隐私保护面临挑战等问题影响着国内可穿戴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可穿戴产品未来还有希望吗?—-答案是肯定的
创业者要端正心态,一步一个脚印
当今社会,万众创新,万人创业,初创团队们希望以比较快的仿制模式,借助新产业概念快速积累第一桶金。在快速“致富”的利益驱使与产业链不完善的双重因素下,必然导致一些产品在推出市场之后总是营销所呈现的结果与预期存在着差异。
不论是大型企业、有实力的科技公司,还是缺乏资源的小型创业团队,在进入智能手环这个产业时,从本质上而言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都面临着技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缺位。在这样一种产业现状下,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同质化”。在产业方向、基础都缺失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差异化,必然需要更冷静地思考才能探索出产品的差异化,而不是“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波折、偏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借助于市场的力量不断修正、淘汰,最后才能健康成长起来。
创业者提高对产业的认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智能手环为什么会扎堆在运动健身监测方面,其实这并不是智能手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创业者自身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可穿戴设备这一新兴产业的认知还处于一中模糊状态,对于可穿戴设备的本质以及其应用场景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随着这几年大家对于智能手环产业的讨论与探索,已经逐步对智能手环的价值、意义与应用场景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这在一定层面上将再次推动智能手环产业的发展。随着产业从业人员对于智能手环产品认知的不断深入与加强,以及扎堆运动健康监护之后所带来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促使产业从业人员探索、挖掘其它更具价值的应用场景。智能手环的价值将会逐步被释放出来,并不再扎堆于当前的运动健康监护层面。
整合产业链,全行业携手突破产业瓶颈
当前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或者说吐糟比较普遍的功能是集中在监测准与不准,以及监测之后的价值与意义层面。客观地说,这其实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一个产业从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所有的完美都只是一个技术发展阶段中相对的市场认知,尤其对于遵循着摩尔定律的IT产业而言。对于智能手环产品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比较精准的监测,不论是从产业硬件本身的设计还是技术层面,或是从产品的软件与算法层面,都需要借助于产品在应用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正。当前智能手环出货量的剧增,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就推动了产业链相关技术的进步。
开放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增加不可替代性
对于可穿戴设备产业而言,其实我们国家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在产业探索上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是美国的一些巨头公司在产业应用场景方面创新的脑洞比我们国内的一些创业者要开一些、大一些。
其实智能手环真正的应用市场并没有释放出来,比如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取代轻支付的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城市一卡通领域;取代门锁钥匙,成为整个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融合生物识别,取代身份证,成为人体的身份识别钥匙;取代智能汽车的钥匙等。不仅如此,智能手环目前在一些垂直细分领域的应用也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比如针对于“驴友”的追踪通讯产品、针对于健身爱好者的监测产品、针对于马拉松的监测追踪产品等。
结语
其实换个角度理解,目前,可穿戴产品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同质化,市场并没有被真正激活,价值远没有被有效挖掘。当前,不论是从产业链技术的层面,产业技术人才的层面、用户接受度的层面、还是政策与监管层面而言,都已经越来越好。而对于可穿戴设备这样一个时代颠覆性的产业,或许我们脑洞更开一些,在产品与技术方面更专注一些,在营销过程中更务实一些,在创业中心态更平和一些,美好的未来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