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 顺应智能电网发展潮流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物联网

以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当人们还在热衷于讨论什么是智能电网的时候,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贯穿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个环节,有力推动了电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业务处理的互动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

正值“十三五”规划研究的关键时期,国家首次出台了关于智能电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将有力推动智能电网的技术变革和创新发展。

新技术打造智能电网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这些年来,公司密切跟踪新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大批技术成果并成功应用,成效显著,为坚强智能电网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公司已建成涵盖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安全高效的远距离输电线路,并持续推进输变电设备的智能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重点城市开展配电自动化建设,初步建成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控制防御体系,提高了电网的可控、能控和在控性,电网设备及调控智能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公司还完成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95598用户服务系统覆盖27家省(市)公司,全面推进需求侧管理工作,稳步建设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和互动服务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成以光纤通信为主的“三纵四横”电力通信主干网络,建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平台、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打造健全的信息通信支撑平台。

此外,公司建立了新能源研究检测中心和世界规模最大的张北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全面部署风电/光伏功率预测系统,智能调控技术和清洁能源调度能力稳步提升,满足1亿千瓦风电和3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接入的需要,持续提升对大规模新能源的接纳程度,并印发相关企业文件对分布式电源提供优惠并网条件等,初步掌握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技术,探索适应分布式电源发展的运营模式和互动服务模式,加强分布式电源并网。

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引领

智能电网的战略规划是智能电网发展建设的行动纲领,应统筹考虑前瞻性技术与实用化技术,以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和能源消费革命为目标,广泛采用超远距离交直流输电、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等技术,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和满足多元化用户需求,并按照“研发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原则有序指导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预计至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高效、清洁、开放的智能电网,适应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智能化关键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构建自适应智能调控防御体系、智能绿色互动服务体系,实现能源与电网、电网与用户、用户与各类用电设备之间的广泛交互和双向互动,发挥电网的资源配置平台功能,初步建立开放统一、友好互动的电力市场体系。至2030年,将全面建成支撑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智能电网,灵活适应各种渗透率条件下的多种能源并网,满足多元化用户的全方位用能需求,带动相关产业技术实现国际引领,电力市场体系趋于完善。

《意见》中明确指出,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三个典型特征。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各种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信息化”建设为智能电网各项规划任务提供支撑性基础平台;电网运行设备及调控实施的“自动化”水平则直接决定电网能否安全稳定运行;而推进“互动化”的源-网-荷体系发展,促进能源生产及消费方式变革,正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最终目标。

1.信息化建设

重点在通信支撑网和信息平台两方面进行规划和布局。

在通信支撑网方面,重点开展电网生产、调度控制所需的通信主备支撑通道建设,对省际骨干传输网加强、优化,改造承载重要业务的通信电路,增强网络抵御多点故障的能力;提高数据通信网络覆盖和接入带宽,实现各级单位、各级变电站、供电所(营业厅)的全覆盖;扩充并完善10千伏通信接入网,提高10千伏配电站点在各类供电区域的光纤通信覆盖范围,2020年实现国家电网公司A+类供电区域光纤通信覆盖率90%以上;结合配电自动化和配网调控一体化工程建设要求,构建光纤、无线、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通信接入网平台。

在信息平台方面,建设覆盖智能电网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技术与公司生产、经营和管理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融入公司全业务、全流程,满足公司精细化管理和跨业务数据应用;试点建设电网主营业务应用,建成由生产控制云、企业管理云、公共服务云组成的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

2.自动化建设

重点在输电、变电、配电、调度四方面进行规划和布局。

在输电方面,示范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海上风电等技术,2020年建成±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解决大规模清洁能源送出问题;重点在核心骨干网架的重载线路、战略输电通道、重要跨越区等区段,进行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建设;在自然灾害多发的线路地区进行山火、覆冰、雷电等监测及防灾减灾预警系统的部署建设;推广直升机、无人机、机器人线路巡检,扩大输电线路监测及智能化巡检试点范围。

在变电方面,持续推广智能变电站建设,同步对老旧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推进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研发应用智能变压器、智能断路器等智能设备,构建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平台,建立各环节高度融合的智能变电站技术体系。

在配电方面,有序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差异化选择适合区域需求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及技术路线,逐步提高不同地区配电自动化覆盖率,提升配电自动化系统与主网、营销等体系的信息共享水平,2020年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各类供电区域配电自动化系统100%覆盖。

在调度方面,进一步提升各级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功能应用,优化调度数据网络结构,实施网络带宽扩容,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架构,进一步加强各级调度、各电压等级厂站和各类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覆盖;进行风电与城市供热联合调度运行示范,攻关适应高比例清洁能源接入的交直流混联电网系统级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建设统一的大电网智能调度、经济运行与安全防御系统,进一步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3.互动化建设

重点在常规电源并网、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分布式电源接入、智能互动用电、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五方面进行规划和布局。

在常规电源并网方面,推广实施常规火电机组参数实测工作,提高系统计算的准确性,开展火电机组脱硫脱硝等信息监测功能建设,做到电源与电网之间的信息开放互通。通过对电源的优化调度,推进电源结构调整,探索对主动参与调峰调频的电源建立运营补偿机制。

在大规模新能源接入方面,推广大规模风电/光伏功率预测技术,2020年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提升2%~3%,建成覆盖并网新能源电站的资源监测网络;推广清洁能源优先调度技术,攻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电力外送与调控技术、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灵活并网运行控制技术及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风光储联合优化调度技术,提升大电网控制接纳新能源能力;对风电场、光伏电站配置的储能系统,开展基于灵活电价的商业模式示范项目建设。

在分布式电源接入方面,推广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并网设备及系统,实现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加强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并网仿真试验、检测技术、运营管理及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在具有多种能源利用条件的地区,开展分布式电源多能互补综合示范工程,提升多种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配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接纳能力;有序推进微电网在海岛、山区等偏远区域的示范应用,提高配电网整体抗灾能力和灾后应急供电能力。

在智能互动用电方面,全面推广应用智能电能表,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一步完善智能电能表多元化计量模式和互动功能,支持未来实时电价机制,支撑用户需求侧响应、信息互动、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动汽车充放电等业务;建设用户需求侧响应管理系统,健全需求响应工作机制和交易规则,试点示范大规模用户参与需求响应调峰示范项目,探索灵活多样的市场化交易模式;示范建设智能小区、智能楼宇、智能园区,提高有序用电和能效服务的智能化程度,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和实施规模,推广应用热泵、电采暖、港口岸电等技术,提升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水平;选择适宜地区,开展基于光伏、风电、燃气的冷热电三联供的多能源互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完善与煤、油、气等相关能源领域的用户信息共享,建设跨行业能源运行动态数据集成平台。

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方面,推进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及车联网服务平台建设,接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充电设施,提升充换电设施互动服务能力,满足2020年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开展电动汽车电池梯次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车载储能电池利用效率及车网互动服务技术水平。

除此之外,还应掌握新型基础材料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国产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安全控制芯片,研发新型磁性材料、直流绝缘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实现柔性直流工程系统设计、储能相关设备研制等关键技术突破。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