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猎
立即注册,自主定制私人频道
人类黑洞
本页是关于频道"人类黑洞"的所有博文,按照时间倒序展现。实时更新。
总数
25
第
1/3
页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公布 2 年后偏振图像也来了,这次不高糊了!
雷锋网
•
3年前
1783 年 11 月,一位英国自然哲学家、牧师 John Michell 在写给物理学家卡文迪什 (Henry Cavendish)的一封信中,首先提出可能存在一种暗天体(dark body)或暗星(dark star),其密度极大,拥有连光都无法逃逸的巨大引力。自 John Michell 第一个提出存在「暗天体」
人类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华丽升级!
砍柴网
•
4年前
来源:新浪VR去年4月,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正式公布,由多个国家利用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拍摄分析后得来,可见黑洞北边暗南边亮,中间的环状结构接近圆形,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也清晰可见。拍摄对象是质量大约65亿倍于太阳的超大质量黑洞M87,位于室女座方向的一个巨椭圆星系,距离地球约5500万光年。
人类首次发现恒星在超大质量黑洞周围“舞动”!这花式走位正如爱因斯坦所料
雷锋网
•
4年前
在近 30 年的追踪观测之后,科学家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预测。1916 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预言围绕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运行的恒星的运转轨迹就像玫瑰花结一样。是不是想起了童年玩过的万花尺?约 30 年前,天文学家开始对一颗绕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 A * 轨道运行的恒星 S2 进行持续的观测工作。在获得了 3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发布,被网友玩坏了
砍柴网
•
5年前
北京时间 4 月 10 日晚 9 点,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的视界面望远镜发布会上同步发布,照片的主角是距离地球大约 5400 万光年外的 M87 星系核心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黑洞照片和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的黑洞形象相当接近,都是中间一个暗影,外面有一圈发亮的光环。黑洞的本体藏匿在阴影中,发光的部分则是黑洞周围吸
29岁MIT博士小姐姐努力6年、处理半吨硬盘数据,“洗”出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
钛媒体
•
5年前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黑洞栗、郭一璞,钛媒体经授权发布。人类第一次看到黑洞照片之后,一名小姐姐的照片也跟着刷了屏。她激动得十指交叉,身边的电脑屏幕上,黑洞的样子模糊显现出来,一行行代码在旁边滚动。在Facebook上发出这张照片时,小姐姐说:看着我做的第一张黑洞照片一点点&l
来看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
TechCrunch
•
5年前
向室女 A 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这个黑洞问好,它所在的星系位于室女座星团,距离我们有 5500 万光年的距离。照片乍看上去可能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但它是黑洞这种超大质量时空变形结构首批 4 张图像之一,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拍摄到黑洞的照片。 为了拍摄这些图像,科学家组合使用了分布在四大洲的 8
来看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
TechCrunch
•
5年前
向室女 A 星系(Messier 87)中心的这个黑洞问好,它所在的星系位于室女座星团,距离我们有 5500 万光年的距离。照片乍看上去可能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但它是黑洞这种超大质量时空变形结构首批 4 张图像之一,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拍摄到黑洞的照片。 为了拍摄这些图像,科学家组合使用了分布在四大洲的 8
人类首次“看到”了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
网易科技
•
5年前
(原标题:人类首次“看到”了黑洞)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神秘天体黑洞终于被人类“看到”了。数百名科研人员参与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10日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他们第一次拍到的黑洞照片。照片“主角”是室女座超巨椭圆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距离地球大约5500万光年。照片展
京东回应毁约2019届校招生;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公布;亚马逊收购机器人初创企业
雷锋网
•
5年前
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公布北京时间10日晚9时许,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了黑洞“真容”。该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M87的中心,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证明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来源:雷锋网)专家解释黑洞照
【猎云早报】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亮相;昆仑万维拟5000万美元投资小马智行;和汽获得洪泰基金投资
猎云网
•
5年前
重要资讯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国际合作项目宣布: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该黑洞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该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这是事件视界望远镜国际合作项目于2017年观测,历时近2年时间分析产生的重大科学成果,共有两百多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其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